引言
竊窺其所為歌詩,悲惋衰颯,先後異致。其深衷託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列朝詩集小傳》
在古代皇帝是一國之首,是整個國家最為尊貴的人。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上那座龍椅。昔日項羽欲奪大秦江山,卻因驕傲自滿不聽勸諫,錯失帝王霸業。反觀高祖劉邦,知人善用,工於謀略,最終開闢漢朝之治。由此可見,善於採納謀士意見對帝王而言十分重要。說起謀士,劉伯溫絕對是箇中翹楚。
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他幫助那時還是混混的朱元璋奪得民心,稱霸江山。然而這位傳奇謀士的後半生卻令人唏噓。帝王猜忌,同僚陷害,年邁體衰,這些一步一步將他逼至絕境。忠臣畢竟是忠臣,即便失去帝心,他臨終前還是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希望能點醒這位千秋帝王。但那時正忙著處理昔日同伴的朱元璋並不知那是何意,直到17年後兒孫滿堂才得以頓悟。
一代帝師
劉基字伯溫,因料事如神,謀略頗深,而被朱元璋戲稱為「明代張子房」。雖是戲稱,但劉基的成就和功業確實是實打實的。自幼受父親教導,他知禮明恥,博古通今,23歲一舉考中進士,步入官場,鄰裡街坊紛紛稱讚他年輕有為。然而天不遂人願,劉伯溫仕途坎坷。雖然在鄉間頗有英名,但彼時元朝官府昏聵不堪,他又多次被人中傷,於是一怒之下辭官歸鄉,歸隱山林。直到公元1360年,朱元璋上山請人,他才再入仕途。追隨朱元璋後,他先後提出了許多聞名後世的建議,正是這些建議,才使得朱元璋「山雞變鳳凰」,滅元建明,一躍成為新朝代的開國帝王。
明代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民間怨聲載道,見此,劉伯溫審時度勢,勸諫朱元璋大赦天下。果然,此事一畢,朱元璋的威望大為提升。除此之外,他還剛直不阿,秉守法紀,極大程度肅清了朝中不良風氣。鑑於他做的這些事,朱元璋龍顏大悅,要為他賞賜千金,加官進爵。面對如此大的誘惑,劉基不為所動,仍然恪盡職守,為國效力,可以說是十分忠心了。
帝王猜忌臨死獻魚
即使忠心一片,但劉伯溫還是迎來了帝王猜忌的結局。自古成大事者,都有非同一般的決心與毅力,朱元璋也不例外。只是這一路走得太過坎坷,白手起江山,他的手上又沾滿了血腥,久而久之,他對皇位的執念越來越深,對於昔日功臣,他也越來越猜忌。早在劉基之前,就已經有許多開國重臣被朱元璋假以「回家養病」的藉口貶謫回鄉,再難踏進帝都一步。
劉伯溫千算萬算,都想不到,自己的結局來得如此之快。1375年,劉伯溫身體抱恙,丞相胡惟庸奉皇帝之命抓藥探望。誰知服了御醫開的藥包後,他的病情忽然加重,到了不能下地的程度。對此,朱元璋卻反應淡淡,只教他安心回家養病。言外之意,別在京城待下去了。於是,1375年三月,劉伯溫懷病返鄉,沒過不久,便撒手人寰。劉伯溫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帶著一本天文書和一筐魚踏入京城,覲見了朱元璋。
兒孫如魚請君入甕
對於劉伯溫死前「送禮」的行為,朱元璋一直不解其意,更別說理解那筐魚的內涵了。於是,急於處理昔日功臣的他只看了那筐魚幾眼,便又投入到維護自己帝業的工作中去。然而朱元璋再怎麼精明能幹,也敵不過時光的摧殘。人的生命總歸有限,大明王朝不能沒有主人。但朱元璋一不想讓位,二不想將自己打來的大好江山白白送給那些只會窩裡鬥的兒子。此時,他才想起來劉伯溫送的那筐魚。劉伯溫到底是劉伯溫,早在數十年之前就預料到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他將朱元璋比作魚筐,將眾皇子視作筐中魚,魚兒再怎麼爭鬥,都無法逃出魚筐的禁錮。最後哪條魚能存活於魚筐,也是看魚筐對魚兒們的容忍程度。憑著對昔日重臣的了解,朱元璋分割土地給自己的兒子,讓他們窩裡鬥,再把皇位傳給最愛的孫子。如此一來,他既能再做幾年的皇帝,又能保證江山落到中意人的手裡。劉伯溫這一計策,可謂是一箭雙鵰。
結語
即便遭受帝王猜忌和同僚陷害,但劉伯溫依舊秉承赤子之心,臨死不忘以自己的智慧效忠國家。這樣的品德和行為,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