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終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知何意,直到17年後才頓悟

2021-01-07 尕衫憶史

引言

竊窺其所為歌詩,悲惋衰颯,先後異致。其深衷託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列朝詩集小傳》

在古代皇帝是一國之首,是整個國家最為尊貴的人。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上那座龍椅。昔日項羽欲奪大秦江山,卻因驕傲自滿不聽勸諫,錯失帝王霸業。反觀高祖劉邦,知人善用,工於謀略,最終開闢漢朝之治。由此可見,善於採納謀士意見對帝王而言十分重要。說起謀士,劉伯溫絕對是箇中翹楚。

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他幫助那時還是混混的朱元璋奪得民心,稱霸江山。然而這位傳奇謀士的後半生卻令人唏噓。帝王猜忌,同僚陷害,年邁體衰,這些一步一步將他逼至絕境。忠臣畢竟是忠臣,即便失去帝心,他臨終前還是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希望能點醒這位千秋帝王。但那時正忙著處理昔日同伴的朱元璋並不知那是何意,直到17年後兒孫滿堂才得以頓悟。

一代帝師

劉基字伯溫,因料事如神,謀略頗深,而被朱元璋戲稱為「明代張子房」。雖是戲稱,但劉基的成就和功業確實是實打實的。自幼受父親教導,他知禮明恥,博古通今,23歲一舉考中進士,步入官場,鄰裡街坊紛紛稱讚他年輕有為。然而天不遂人願,劉伯溫仕途坎坷。雖然在鄉間頗有英名,但彼時元朝官府昏聵不堪,他又多次被人中傷,於是一怒之下辭官歸鄉,歸隱山林。直到公元1360年,朱元璋上山請人,他才再入仕途。追隨朱元璋後,他先後提出了許多聞名後世的建議,正是這些建議,才使得朱元璋「山雞變鳳凰」,滅元建明,一躍成為新朝代的開國帝王。

明代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民間怨聲載道,見此,劉伯溫審時度勢,勸諫朱元璋大赦天下。果然,此事一畢,朱元璋的威望大為提升。除此之外,他還剛直不阿,秉守法紀,極大程度肅清了朝中不良風氣。鑑於他做的這些事,朱元璋龍顏大悅,要為他賞賜千金,加官進爵。面對如此大的誘惑,劉基不為所動,仍然恪盡職守,為國效力,可以說是十分忠心了。

帝王猜忌臨死獻魚

即使忠心一片,但劉伯溫還是迎來了帝王猜忌的結局。自古成大事者,都有非同一般的決心與毅力,朱元璋也不例外。只是這一路走得太過坎坷,白手起江山,他的手上又沾滿了血腥,久而久之,他對皇位的執念越來越深,對於昔日功臣,他也越來越猜忌。早在劉基之前,就已經有許多開國重臣被朱元璋假以「回家養病」的藉口貶謫回鄉,再難踏進帝都一步。

劉伯溫千算萬算,都想不到,自己的結局來得如此之快。1375年,劉伯溫身體抱恙,丞相胡惟庸奉皇帝之命抓藥探望。誰知服了御醫開的藥包後,他的病情忽然加重,到了不能下地的程度。對此,朱元璋卻反應淡淡,只教他安心回家養病。言外之意,別在京城待下去了。於是,1375年三月,劉伯溫懷病返鄉,沒過不久,便撒手人寰。劉伯溫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帶著一本天文書和一筐魚踏入京城,覲見了朱元璋。

兒孫如魚請君入甕

對於劉伯溫死前「送禮」的行為,朱元璋一直不解其意,更別說理解那筐魚的內涵了。於是,急於處理昔日功臣的他只看了那筐魚幾眼,便又投入到維護自己帝業的工作中去。然而朱元璋再怎麼精明能幹,也敵不過時光的摧殘。人的生命總歸有限,大明王朝不能沒有主人。但朱元璋一不想讓位,二不想將自己打來的大好江山白白送給那些只會窩裡鬥的兒子。此時,他才想起來劉伯溫送的那筐魚。劉伯溫到底是劉伯溫,早在數十年之前就預料到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他將朱元璋比作魚筐,將眾皇子視作筐中魚,魚兒再怎麼爭鬥,都無法逃出魚筐的禁錮。最後哪條魚能存活於魚筐,也是看魚筐對魚兒們的容忍程度。憑著對昔日重臣的了解,朱元璋分割土地給自己的兒子,讓他們窩裡鬥,再把皇位傳給最愛的孫子。如此一來,他既能再做幾年的皇帝,又能保證江山落到中意人的手裡。劉伯溫這一計策,可謂是一箭雙鵰。

結語

即便遭受帝王猜忌和同僚陷害,但劉伯溫依舊秉承赤子之心,臨死不忘以自己的智慧效忠國家。這樣的品德和行為,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沒懂,17年後才明白用意
    在明太祖朱元璋身邊,跟隨著他一同打天下最終建立明王朝的,就有劉伯溫。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沒懂,17年後才明白用意。劉伯溫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出色的一位軍師,朱元璋不過是一介平民,最早更是在皇覺寺中當和尚,哪怕後來參加了元末起義,靠著連年徵戰殺出了一條血路,但他後來的統一其實離不開劉伯溫的存在。
  • 神機妙算劉伯溫死前送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為時已晚
    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他才明白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劉伯溫去世前交代了後事,讓兒子把天書交給朱元璋,然後囑咐他們不得再學天文。
  • 一筐魚,讓朱元璋琢磨了17年,劉伯溫的大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準備大封功臣和親朋。功臣有數,親朋卻多如牛毛,他一時不知如何處置,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勸朱元璋出去溜達,朱元璋正想散散心,兩人便微服出去了。劉伯溫帶朱元璋路過城隍廟,只見大殿西側圍滿了人,一邊觀看牆上的壁畫,一邊議論。
  • 劉伯溫死前給後代留下一寶物,朱元璋找一輩子,最後卻被闖王找到
    劉伯溫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1375年,劉伯溫在老家病重,他躺在床上行動都不便,朱元璋還派胡惟庸前去探望他。可誰知他一走了,劉伯溫的病情更加重了,很快就離開了人間。在他的葬禮上,胡惟庸又出現了,他是奉朱元璋的旨意前來祭奠他,順便也討要一本書,名字叫做《百戰奇謀》。
  • 朱元璋讓劉伯溫負責給百姓蓋房,劉伯溫沒有遵旨朱元璋卻沒罰他!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首先他的人生就非常的傳奇,從一個乞丐成為一個君王,雖然說他做得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惹人議論,但是不得不說他也確實是一個熱愛自己百姓的皇帝,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關於朱元璋的一件事情,朱元璋讓劉伯溫負責給百姓蓋房,劉伯溫沒有遵旨朱元璋卻沒罰他。
  •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朱元璋送來一個枕頭,有何用意?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朱元璋送來一個枕頭,有何用意?   開國功臣一直是一個比較矛盾的存在,歷史上很多人都是辛辛苦苦陪著帝王打下了江山,但是自己卻得不到善終,甚至還有人盼著自己早點死。這也就是典型的可以同患難,不可共富貴,作為一個皇帝,他要時刻盯著那些功高震主、還有名望的人。
  • 劉伯溫死後留下一部奇書,預言了朱元璋後500年的大事,分毫不差
    傳至後來,百溫變做了伯溫,這是劉伯溫名字的來源。劉基於學問無所不通,儒、道都是經過名家指點,更特殊的是劉伯溫還懂得天文之學,懂得術數之學,在22歲在元朝參加科考,23歲就高中了進士,從此有了為官的資格。26歲到為朱元璋效力,四次宦海沉浮,對元朝是心灰意冷,從此發誓再不做元朝的官。
  • 朱元璋藏了一個咬過一口的燒餅,讓劉伯溫猜,誕生出一千古預言
    明代的皇帝朱元璋出生於平民,所以他從小就吃過很多的苦。在民間生活了多年的他,對於燒餅是情有獨鍾,有一次剛咬過一口的燒餅,就有人通報劉伯溫了來了,所以朱元璋就將吃了一口的燒餅藏了起來,讓劉伯溫猜自己所藏何物。此時劉伯溫說了一句話,誕生了一個千古預言。
  • 朱元璋建國後,專門新建了翰林院,太常寺等一系列禮儀部門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朱元璋上臺後,頒布的一些政策!朱元璋建國後,專門新建了翰林院,太常寺等一系列禮儀部門!朱元璋為了制定新的曆法,新的遊戲規則,專門新建了翰林院、太常寺等一系列禮儀部門,還有太史院曆法部門和御史臺執法部門,朱元璋的新政府雖然地盤不大,但是樣樣齊全。朱元璋接著就任命劉伯溫擔任太史令,制定新朝的「皇曆」。
  •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經歷了哪些波折?
    元至正十八(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攻克婺州路後,召見儒士範祖幹、葉儀等人,向他們詢問治理天下的學問,後來又徵召許元、吳沉等十三名儒士,講解經史。 朱元璋攻下婺州路後,在浙東苦心經營半年之久,想必對浙東四先生的大名早已對知曉。 胡大海把浙東四先生推薦給朱元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明史·列傳·胡大海》)。 然而,朱元璋召見劉基後,卻並未加以任用,而是賞賜了一些財物,便讓他回去了。
  • 朱元璋請劉伯溫算在位時間 知道結果後大怒:快把陳老四給我抓來
    朱元璋還奇怪呢:「怎麼天忽然黑了?」拿下罩子,才知道這個陳老四在跟自己開玩笑。倆人聊了一會家常就各自回家,可是到了家的朱元璋發現不對勁兒了:「明明是三十五條魚,怎麼數了好幾遍,都是三十條?」朱元璋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並不傻:「這個陳老四,用罩子扣住我,不是開玩笑,原來是想偷魚!」
  • 朱元璋讓劉伯溫當丞相,劉伯溫為何拒絕?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徵服金華後,有人告訴朱元璋,在距金華不遠的青田縣,有一個劉名基字伯溫的人,他的學識很廣,精通象緯之學。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甚至可以和諸葛亮相比。朱元璋非常興奮,即使劉伯溫不如諸葛亮強大,這人也絕對不簡單,普通人無法和他相比較。如果他可以被招募到他的麾,那將如虎添翼。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最後因為一個字保住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最後因為一個字保住一命!在中國歷史上不乏白手起家翻身一躍成帝王的例子,其中最為出名的可以稱得上他了。在一開始,朱元璋也沒想到要把這些跟著自己的大臣們怎樣,想著只要他們不威脅到自己,對於他們的管制還是自由的。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做一些錯事,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過去了。後來等朱元璋老了,國家有了儲君,也就是自己的兒子,他為了給自己兒子一個穩定的未來,開始想辦法殺掉這些隱患。劉伯溫作為當時的身居要務的大臣,很快被朱元璋作為首要目標。
  •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非咬一口燒餅?竟是隱藏800年的預言
    ,竟然是隱藏800年的預言,這個人就是劉伯溫。作為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他對明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的成功也得益於朱元璋賞識,據說在劉伯溫剛來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是沒有將其看在眼中的,後來因為一場戰役,劉伯溫發揮了其極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謀略,並且取得了勝利,這才被朱元璋重視起來。
  • 為什麼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看完後明白了!
    眾所周知,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譽為「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漢朝建議後,張良有感政權日益穩固,於是提出辭呈,劉邦答應了。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首席軍師,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名,可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卻不肯放走劉伯溫,最後不得善終。
  •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指使胡惟庸下毒毒死的
    為什麼眾多史書都如此統一口徑地說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呢?  蓋因這種說法是朱元璋「欽定」的——也許,最初發明這種說法的人就是朱元璋。  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慶賀新年,劉伯溫躬逢其盛,曾隨喜寫了一首《乙卯歲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諸友》,應該說,身子骨還可以。  而從劉伯溫的好朋友宋濂所作《恭題御賜文集後》裡看,劉伯溫是在該年二月初患上了「霜露之疾」,遂得朱元璋批准,還鄉養老。  霜露之疾,語出《史記?
  • 朱元璋一上菜,劉伯溫知道自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後果然如其所說
    朱元璋能夠奪得天下,和他手下的那一幫兄弟是分不開的,特別是草根出身的他,如果沒有兄弟的幫助,奪天下難於上青天,正因為早年的時候,朱元璋和自己的兄弟同甘共苦,所以其他兄弟才跟隨他、擁護他。我們承認朱元璋的智謀,中原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之地,是他收回來的,在那個紛紛稱帝的年代裡,朱元璋緩稱王、廣積糧,他非常淡定的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對手。這一路之上,榮耀無比顯赫的同時,是他面臨的種種考驗,不過他經受住了考驗,將最大的對手陳友諒徵服後,天下已無人匹敵。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浙江人,是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他的輔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建立大明帝國。同時,也在他的輔佐之下,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穩定了明朝內外局勢。也因此,朱元璋對其十分推崇,直接將之與張良相提並論。
  • 朱元璋宴請群臣,剛把三個硬菜端上桌,劉伯溫就被嚇得不敢動筷
    明朝剛剛成立的時候,朱元璋跟手下的一幫臣子還是非常和諧的,因為當時雖然明朝已經建立,但還沒有完成一統中原的大業,直到一年後才滅掉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天下漸漸地穩定了下來。朱元璋在坐穩皇位之後,就開始著手處理自己手下這幫功臣了。
  • 朱元璋臘月登基,寒風驟停冰雪融化,劉伯溫如何預知天氣至今無解
    此話一出,朱元璋便知道了劉伯溫此人不容小覷,朱元璋聽從了劉基獻上的這一計,獲得了龍灣大捷,而且從此也站穩了腳跟,欽佩萬分拜劉伯溫為師。 因為劉伯溫除了有軍事的謀略以外,還有奇門遁甲之術,有一神秘的事件至今沒有被揭秘。公元1367年,朱元璋終於決定要稱帝了,可從十一月開始,連日風雪不斷,天氣絲毫沒有放晴的跡象,即便是民間的婚嫁都會選個好日子,更何況是朱元璋稱帝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