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準備大封功臣和親朋。功臣有數,親朋卻多如牛毛,他一時不知如何處置,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勸朱元璋出去溜達,朱元璋正想散散心,兩人便微服出去了。
劉伯溫帶朱元璋路過城隍廟,只見大殿西側圍滿了人,一邊觀看牆上的壁畫,一邊議論。朱元璋和劉伯溫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幅怪畫:上面畫著一個人,頭髮亂得像雞窩草一樣,一束束豎起來,每束都頂著一頂帽子。朱元璋左看右看,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回到宮裡又想了一夜,還是想不出什麼道理來。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把劉伯溫叫來,問他那幅壁畫為什麼畫成這個樣子。劉伯溫笑了笑,說:「這幅畫含義很深刻,它說明一個道理,就是冠(官)多發(法)亂呀!」朱元璋的頭腦還比較清醒,一聽就醒悟過來,點著頭說:「官多法亂,畫得不錯。好,傳朕旨意,寡人決定只封功臣,不封親朋。」
在古代,對於皇帝的親戚封與不封,那是皇帝的家事,作為臣子不便過問,就算皇帝問到自己頭上,也不能說個是與不是。你說的要是皇帝喜歡聽了,還有那麼多皇親國戚在旁邊看著呢,你一句話弄丟了多少人的榮華富貴,你可能會死得很慘;你說的要是皇帝不喜歡,那你一定會死得很慘。由此可見劉伯溫的高明之處,我什麼也不說,我只是陪你散了散步而已。當然,那幅畫不僅僅是巧合吧。
洪武8年,劉伯溫喝了一碗胡惟庸送來的良藥後,不多久便一命嗚呼了。臨死前,劉伯溫當然心有不甘,而且擔心自己的《鬱離子》落到別人手裡,可是不管怎麼藏,都擔心會被朱元璋給找到。所以臨死之前得給朱元璋找點事情做,別打自己東西的主意。
劉伯溫忍著疼痛,下床去釣魚,釣了一大桶。讓夫人做了一鍋鮮美的魚湯,拿去給胡惟庸嘗嘗鮮。胡惟庸臨行,劉伯溫讓人把剩下的魚裝在一個筐裡,讓胡惟庸帶給朱元璋,然後劉伯溫一蹬腿,死了。
劉伯溫當時所處的情況,他已經奄奄一息了,朱元璋派使者來探望自己其實就是試探自己以及家人的。眾所周知朱元璋對於功臣心狠手辣,胡惟庸、李善長、徐達等等都已經死在他的手下,劉伯溫好不容易跑了出來,卻還是受到皇帝的猜忌,想必他去世時內心也是十分痛苦吧。
於是他讓使者帶給朱元璋一筐魚,第一層含義很多人認為是勸誡朱元璋要放長線釣大魚,不要只在意眼前得失殺光所有人。這可能是為了自保,雖然自己要死了但是還是要保住子孫後代不要出事。也有可能是在給朱元璋隱晦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盡一個臣子最後的本分。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劉伯溫死去17年後,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朝堂之上風起雲湧。朱元璋忽然想明白了劉伯溫那筐魚,覺得劉伯溫是在告訴自己,要以柔克剛,不能意氣用事。
那筐魚因為在筐子裡互相爭奪最終全部都受傷死亡。這件事給了朱元璋很大刺激,所以他下定決心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們在京城中互相殘殺,於是派他們到各自封地做藩王,而選擇了自己孫子朱允炆接手江山,可能也是希望他能夠放過自己叔叔吧。
但是事與願違,最終幾個兒子還是為了皇位互相殘殺,朱棣最終坐穩皇位,生在帝王家,誰又逃得過這一劫呢?
水平有限,多謝關注,或許下次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