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魚,讓朱元璋琢磨了17年,劉伯溫的大智慧

2021-01-07 若塵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準備大封功臣和親朋。功臣有數,親朋卻多如牛毛,他一時不知如何處置,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勸朱元璋出去溜達,朱元璋正想散散心,兩人便微服出去了。

劉伯溫帶朱元璋路過城隍廟,只見大殿西側圍滿了人,一邊觀看牆上的壁畫,一邊議論。朱元璋和劉伯溫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幅怪畫:上面畫著一個人,頭髮亂得像雞窩草一樣,一束束豎起來,每束都頂著一頂帽子。朱元璋左看右看,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回到宮裡又想了一夜,還是想不出什麼道理來。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把劉伯溫叫來,問他那幅壁畫為什麼畫成這個樣子。劉伯溫笑了笑,說:「這幅畫含義很深刻,它說明一個道理,就是冠(官)多發(法)亂呀!」朱元璋的頭腦還比較清醒,一聽就醒悟過來,點著頭說:「官多法亂,畫得不錯。好,傳朕旨意,寡人決定只封功臣,不封親朋。」

在古代,對於皇帝的親戚封與不封,那是皇帝的家事,作為臣子不便過問,就算皇帝問到自己頭上,也不能說個是與不是。你說的要是皇帝喜歡聽了,還有那麼多皇親國戚在旁邊看著呢,你一句話弄丟了多少人的榮華富貴,你可能會死得很慘;你說的要是皇帝不喜歡,那你一定會死得很慘。由此可見劉伯溫的高明之處,我什麼也不說,我只是陪你散了散步而已。當然,那幅畫不僅僅是巧合吧。

洪武8年,劉伯溫喝了一碗胡惟庸送來的良藥後,不多久便一命嗚呼了。臨死前,劉伯溫當然心有不甘,而且擔心自己的《鬱離子》落到別人手裡,可是不管怎麼藏,都擔心會被朱元璋給找到。所以臨死之前得給朱元璋找點事情做,別打自己東西的主意。

劉伯溫忍著疼痛,下床去釣魚,釣了一大桶。讓夫人做了一鍋鮮美的魚湯,拿去給胡惟庸嘗嘗鮮。胡惟庸臨行,劉伯溫讓人把剩下的魚裝在一個筐裡,讓胡惟庸帶給朱元璋,然後劉伯溫一蹬腿,死了。

劉伯溫當時所處的情況,他已經奄奄一息了,朱元璋派使者來探望自己其實就是試探自己以及家人的。眾所周知朱元璋對於功臣心狠手辣,胡惟庸、李善長、徐達等等都已經死在他的手下,劉伯溫好不容易跑了出來,卻還是受到皇帝的猜忌,想必他去世時內心也是十分痛苦吧。

於是他讓使者帶給朱元璋一筐魚,第一層含義很多人認為是勸誡朱元璋要放長線釣大魚,不要只在意眼前得失殺光所有人。這可能是為了自保,雖然自己要死了但是還是要保住子孫後代不要出事。也有可能是在給朱元璋隱晦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盡一個臣子最後的本分。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劉伯溫死去17年後,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朝堂之上風起雲湧。朱元璋忽然想明白了劉伯溫那筐魚,覺得劉伯溫是在告訴自己,要以柔克剛,不能意氣用事。

那筐魚因為在筐子裡互相爭奪最終全部都受傷死亡。這件事給了朱元璋很大刺激,所以他下定決心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們在京城中互相殘殺,於是派他們到各自封地做藩王,而選擇了自己孫子朱允炆接手江山,可能也是希望他能夠放過自己叔叔吧。

但是事與願違,最終幾個兒子還是為了皇位互相殘殺,朱棣最終坐穩皇位,生在帝王家,誰又逃得過這一劫呢?

水平有限,多謝關注,或許下次能更好

相關焦點

  • 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沒懂,17年後才明白用意
    而在統治者身邊,無一例外地,一定會有智囊團的存在,當然這是今天的說法,放在古代應該稱之為軍師。提到軍師,人們不免想到輔佐劉備的諸葛亮,亦或是輔佐曹操的荀彧。在明太祖朱元璋身邊,跟隨著他一同打天下最終建立明王朝的,就有劉伯溫。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沒懂,17年後才明白用意。
  • 劉伯溫臨終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知何意,直到17年後才頓悟
    說起謀士,劉伯溫絕對是箇中翹楚。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他幫助那時還是混混的朱元璋奪得民心,稱霸江山。然而這位傳奇謀士的後半生卻令人唏噓。帝王猜忌,同僚陷害,年邁體衰,這些一步一步將他逼至絕境。忠臣畢竟是忠臣,即便失去帝心,他臨終前還是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希望能點醒這位千秋帝王。但那時正忙著處理昔日同伴的朱元璋並不知那是何意,直到17年後兒孫滿堂才得以頓悟。
  • 神機妙算劉伯溫死前送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為時已晚
    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他才明白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劉伯溫去世前交代了後事,讓兒子把天書交給朱元璋,然後囑咐他們不得再學天文。
  • 朱元璋讓劉伯溫負責給百姓蓋房,劉伯溫沒有遵旨朱元璋卻沒罰他!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首先他的人生就非常的傳奇,從一個乞丐成為一個君王,雖然說他做得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惹人議論,但是不得不說他也確實是一個熱愛自己百姓的皇帝,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關於朱元璋的一件事情,朱元璋讓劉伯溫負責給百姓蓋房,劉伯溫沒有遵旨朱元璋卻沒罰他。
  • 功臣劉伯溫是怎麼得罪朱元璋的?只因這個問題沒回答好,下場悽慘
    不過說到底朱元璋打天下雖然是一把好手,但是他畢竟出身窮苦,沒有什麼文化,把江山打下來容易,但是想要好好守護他的江山卻成為了他的一大難題。所以必須要倚仗得力的文臣來輔佐他治理天下,而在這些文臣當中劉伯溫的功勞堪稱首位。劉伯溫生於浙江,他天資聰穎,從小就展露出了過人的天賦,特別是他的閱讀速度,堪稱一目十行。
  • 朱元璋讓劉伯溫當丞相,劉伯溫為何拒絕?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為了表示對劉伯溫的尊重,朱元璋原本打算親自去邀請他,但由於他忙於軍務,他別無選擇,只能派人處理此事。另外,朱元璋拿出私人住房的錢,並用大筆錢僱了劉伯溫。誰也沒想到,劉伯溫根本沒有露面,他隨便找藉口拒絕了。他甚至沒有看一眼金銀珠寶。朱元璋不僅生氣,還稱讚劉伯溫的人品。
  •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經歷了哪些波折?
    元至正十六(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軍攻佔金陵,不久便宣布「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明太祖實錄》),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人前來求見,朱元璋全部加以錄用。
  • 劉伯溫死後留下一部奇書,預言了朱元璋後500年的大事,分毫不差
    傳至後來,百溫變做了伯溫,這是劉伯溫名字的來源。劉基於學問無所不通,儒、道都是經過名家指點,更特殊的是劉伯溫還懂得天文之學,懂得術數之學,在22歲在元朝參加科考,23歲就高中了進士,從此有了為官的資格。26歲到為朱元璋效力,四次宦海沉浮,對元朝是心灰意冷,從此發誓再不做元朝的官。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最後因為一個字保住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最後因為一個字保住一命!在中國歷史上不乏白手起家翻身一躍成帝王的例子,其中最為出名的可以稱得上他了。在一開始,朱元璋也沒想到要把這些跟著自己的大臣們怎樣,想著只要他們不威脅到自己,對於他們的管制還是自由的。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做一些錯事,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過去了。後來等朱元璋老了,國家有了儲君,也就是自己的兒子,他為了給自己兒子一個穩定的未來,開始想辦法殺掉這些隱患。劉伯溫作為當時的身居要務的大臣,很快被朱元璋作為首要目標。
  • 京城大旱,朱元璋問劉伯溫解決辦法,劉伯溫答:殺了此人就會下雨
    劉伯溫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重要智囊,可以說是朱元璋的汗馬功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劉伯溫在朱元璋那裡沒有得到好的待遇,只被封為誠伯,而且每月俸祿都很低,實在是太可怕了。由於朱元璋出身不好,又有點擔心他手下的這批能人會不服管教,於是在他手下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小集團,一個是由李善長領導的淮西集團,另一個是劉伯溫領導的浙東集團。平時兩組也常有小摩擦,而朱元璋則默默地看著兩組間的相互較量。
  • 朱元璋請劉伯溫算在位時間 知道結果後大怒:快把陳老四給我抓來
    光吃魚也活不了命,朱元璋就跟著郭子興去打天下,並把天下打成了自己的。等到當上了皇帝,朱元璋跟秦皇漢武一樣,都會關心起自己未來,於是朱元璋就把誠意伯劉基劉伯溫請來算卦:「先生給我算算,看看咱能在位多少年。」朱元璋這是給劉伯溫挖了一個坑:登基時間已經是大家都知道了,你說我能做多少年皇帝,我也能算出來我啥時候死(如無意外,皇帝基本不退休)。
  • 劉伯溫死前給後代留下一寶物,朱元璋找一輩子,最後卻被闖王找到
    劉伯溫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1375年,劉伯溫在老家病重,他躺在床上行動都不便,朱元璋還派胡惟庸前去探望他。可誰知他一走了,劉伯溫的病情更加重了,很快就離開了人間。在他的葬禮上,胡惟庸又出現了,他是奉朱元璋的旨意前來祭奠他,順便也討要一本書,名字叫做《百戰奇謀》。
  •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指使胡惟庸下毒毒死的
    為什麼眾多史書都如此統一口徑地說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呢?  蓋因這種說法是朱元璋「欽定」的——也許,最初發明這種說法的人就是朱元璋。  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慶賀新年,劉伯溫躬逢其盛,曾隨喜寫了一首《乙卯歲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諸友》,應該說,身子骨還可以。  而從劉伯溫的好朋友宋濂所作《恭題御賜文集後》裡看,劉伯溫是在該年二月初患上了「霜露之疾」,遂得朱元璋批准,還鄉養老。  霜露之疾,語出《史記?
  • 朱元璋用大碗把咬過一口的燒餅蓋住,讓劉伯溫猜,由此誕生一千古奇...
    也正是因為受盡苦難,朱元璋當了皇帝,還有一奇葩愛好——愛吃燒餅。 劉伯溫一到,他就讓他猜碗中物。劉伯溫掐指一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是被您咬過一口的燒餅」 朱元璋驚嘆道:「沒想到我朝之中竟有像愛卿這樣博學的異人,真乃我大明之福啊!」隨後君臣雙方就著這個燒餅展開了更深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 朱元璋瞧不起劉伯溫,老劉靠兩個字徵服皇室,後世紛紛模仿
    明代第十位皇帝,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追劉伯溫「渡江策士無雙,古今文臣第一」,授予太師。太師是皇帝的老師,甚至比王的級別還要高。劉伯溫在死後150多年後,聲名達到巔峰,並肩諸葛亮。後世甚至認為諸葛亮只不過是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輔佐朱元璋一統江山,所以劉伯溫的成就要高於諸葛亮。
  •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朱元璋送來一個枕頭,有何用意?
    其實有一點他和諸葛亮特別像,就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三顧茅廬」,而當時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的時候也是去拜訪了多次。而且劉伯溫和諸葛亮一樣也是名聲在外,但是劉伯溫卻沒有諸葛亮那麼幸運。   最開始朱元璋去請劉伯溫的時候,劉伯溫也很堅定的拒絕了朱元璋的請求。
  • 劉伯溫到底怎麼死的?兇手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答案出乎意料
    朱元璋殺功臣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誰也無法洗白,但我們不能因為朱元璋殺功臣的劣跡,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讓他背鍋,比如說劉伯溫,關於劉伯溫之死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有兩種。一、被朱元璋賜死傳說劉伯溫病重在加養病期間,朱元璋派胡惟庸以探望之名,賜了毒藥,不久後劉基身亡。二、被胡韋庸在皇上賜補藥中夾了私貨。皇上讓胡惟庸代表其去探望病中的劉基,順便帶些宮中的補藥,胡惟庸在補藥中添加了慢性獨藥,劉基服用後慢慢死去。
  • 朱元璋藏了一個咬過一口的燒餅,讓劉伯溫猜,誕生出一千古預言
    明代的皇帝朱元璋出生於平民,所以他從小就吃過很多的苦。在民間生活了多年的他,對於燒餅是情有獨鍾,有一次剛咬過一口的燒餅,就有人通報劉伯溫了來了,所以朱元璋就將吃了一口的燒餅藏了起來,讓劉伯溫猜自己所藏何物。此時劉伯溫說了一句話,誕生了一個千古預言。
  • 朱元璋讓劉伯溫斬龍脈,為何最後到了長白山,劉伯溫卻扭頭就走?
    朱元璋讓劉伯溫斬龍脈,為何最後到了長白山,劉伯溫卻扭頭就走? 龍脈是什麼?他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誕生地。中國人以龍作為權力的象徵,並把他們繡在衣服上,刻在器具上,畫在畫裡,而一切與真龍相關的東西,只有皇帝才有權利使用。眾所周知,古代的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浙江人,是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他的輔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建立大明帝國。同時,也在他的輔佐之下,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穩定了明朝內外局勢。也因此,朱元璋對其十分推崇,直接將之與張良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