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空既色,不空不色,漫步茱萸灣,心遠地自偏

2021-01-11 揚州小兔子

雨後初霽的日子,跟著我的腳步,到茱萸灣遊玩吧。無論一兩個人,還是一大家子,茱萸灣都能給你最好的遊玩體驗。今天的茱萸灣公園是揚州的動物、植物園。動物園可以滿足孩子們對動物天然的親近心理。各種植物,又能使人在美的享受之餘,學到很多與之相關的知識。

就算不看動物,不懂植物,沒關係。茱萸灣位居揚州大市之外的灣頭鎮東邊,優美環境,空氣品質比市區高了不是一點兩點。尤其雨後,茱萸灣的負離子,可以堪比很多地方的森林公園。

共到茱萸灣

茱萸灣的歷史,比瘦西湖平山堂要久遠得多。我們都知道,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源自邗溝。對的,就是西漢吳王劉濞開鑿的邗溝。因為邗溝,茱萸灣通達了海陵倉及如皋蟠溪,從茱萸灣到泰州到如皋,可以有陸路和水路的選擇。這是運河之始。邗溝的起始,就是茱萸灣。

想看到那個叫做邗溝的水域,跟著我往裡走。當然,這裡已經不是吳王劉濞最早的邗溝了。水,更不是當年之水。「逝者如斯」嘛。今天,我們不說這些。不看動物植物,只在絕對清新的空氣中,行一次心靈的放飛。

走進茱萸灣公園的大門,便是一片巨大的水域。這片水域叫鶴鳴湖,是水禽的世界。《詩經·小雅·鶴鳴》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不過,這裡的鶴鳴湖不在蓬蒿之地,有清冽的水,還有眾多不同種類的同類們一起,盡情嬉戲。

前幾年,鶴鳴湖邊上,有一個「第一叢林」的磚砌古物,因為沒有說明,不知其緣由。因為我知道無論是全國的佛教叢林還是江南的幾大叢林裡,揚州都沒有得到過第一。後來,這物件兒搬到了運河標誌的地方。也不知為什麼。

我喜歡過橋,走到人跡稀少的鶴鳴湖那一邊。那邊一直沿著水走。我偶爾會想,這是不是就是當年吳王劉濞和廣陵大都督楊廣見過的水?他們那時候的水比現在清澈還是渾濁呢?這一邊,沒有動物,沒有更多的景點,只有桃花林、瓊花林等。以前略顯荒蕪的路,現在已經設計得很不錯了。舊有的植物沒變,增加了很多新的景觀植物。純純的綠裡面,夾雜了一些紫色或紅色的樹木。

滾滾紅塵中的世界遺產

很快,路左邊一條長長的木棧道,會吸引大多數人。走到木棧道上,便是走到了水的中央。水邊的鳶尾、蒲草等,旺盛地長著。上面還有雨後的水珠兒。溼潤的空氣和水珠兒的圓潤,是又一種感受。陽光下的遊玩,也不錯,但沒有雨後來得溫柔。

遠遠傳過來的,是什麼動物的叫聲。不止一次,我循著聲音找過去,是長臂猿在叫。「長江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李白筆下的猿鳴,原來是這個調調。雄雌不同的顏色,很好辨認它們的性別。

沿著木棧道一直走,走到一座亭子。看看桃花謝了後的果,看看瓊花謝了後,繁盛的蕊結得綠寶石一樣的籽。然後在一座紅色的木橋那裡過河,便到了茱萸村。茱萸村前,是茱萸灣最古老的茱萸樹。還有從焦作雲臺山引進繁衍後的茱萸林。茱萸林很大。春天,有黃色的團絨狀小花。茱萸果與瓊花的果一樣,要經歷春夏秋三季,才能小火慢燉一般地長得晶瑩剔透,才能滿足唐人「重陽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與茱萸林一路相隔的是桂花林。整個秋天,茱萸灣都沉浸在濃鬱的桂花芳香中。金桂、銀桂和丹桂,用不同的色彩,表達著一樣的甜蜜。馥鬱,是桂花的關鍵詞。順著路往前走,紫薇林出現了。紫薇,吉祥的植物。過去只有生兒子的大戶人家期待紫微星高照,才有紫薇樹的蹤影。如今,紫薇樹在很多地方成了行道樹。因為它花期長,能開一百天。紅色白色粉色的紫薇花,是夏日不多見的繽紛。

不遠處的竹林,是揚州最早的竹林之一。曾經我們很辛苦地來這裡,就為看看這片竹林。竹林深處,有一組建築叫「聆弈館」。就這名字,足以產生無限聯想。我往往想起與專心致志成語相關的故事。在竹林中對弈,多風雅的事兒。

猿啼三聲淚沾裳

聆弈館後面,有一棵巨大的欒樹。秋天,一樹紅花,籠罩在建築物的頂上。用「鴻運當頭」形容,一點違和感沒有。在那裡,我留下過不少照片。在那裡,還有茱萸灣唯一的一棵開了四分白花的樹:四照花。一朵花,四個平分的花瓣,潔白,美麗。我第一次看到此花,便記住了,永世難忘。那一天,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六號……

那一帶,還有除了茱萸林的吳茱萸外其他品種的茱萸花,甚至還有同屬不同科的「茱萸」。這些發現,也是在那一天。以前來過很多次,沒有發現。後來只來過一次,沒有去看。

穿過聆弈館,就是挹江控淮碑亭。對面一半白色一半深色的茱萸灣塔,靜靜佇立在運河邊。燈塔可登,一道風景。

在茱萸灣隨便走走或欣賞植物,一年四季都有應時應節的花盛開。從玉蘭花開始,隨後的瓊花、桃花、芍藥花、荷花、紫薇花和桂花、梅花,連接了春秋冬夏。如果有心的話,不認識的植物,這裡標了屬種,可以很容易記下來。

四照花

站在塔後面,運河水在這裡迴轉了一個大大的彎。這便是茱萸灣名字的來歷。有突突的駁船經過,既是景,也是難得聽到的音樂。

相關焦點

  • 既空既色,不空不色,漫步茱萸灣,心遠地自偏
    雨後初霽的日子,跟著我的腳步,到茱萸灣遊玩吧。無論一兩個人,還是一大家子,茱萸灣都能給你最好的遊玩體驗。今天的茱萸灣公園是揚州的動物、植物園。動物園可以滿足孩子們對動物天然的親近心理。各種植物,又能使人在美的享受之餘,學到很多與之相關的知識。就算不看動物,不懂植物,沒關係。茱萸灣位居揚州大市之外的灣頭鎮東邊,優美環境,空氣品質比市區高了不是一點兩點。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所以他理解的「色即是空」,他是講「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講「色異空,空異色」——但是他比藏教菩薩有進步,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壓根沒有空的概念。
  • 為什麼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不是色是色,空是空?」
    經請示老師同意,開始不久這位朋友就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不是色是色,空是空?」老師很詳細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色」是形形色色的色,所有的有形、有象、有光、有暗、有動、有靜,當然也包括空氣中的這個「空」相,只要是能通過眼睛感知到的所有相,都統稱為「色」,為了方便理解可以說是眼根對色塵。
  • 心遠地自偏
    在喧囂功利的藝術圈裡,想遠追「心遠地自偏」的陶氏風雅的藝術家不少,而能夠做到的卻寥寥無幾,活在二十一世紀這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裡,需「入流」而不至於「落伍」。而許氏介川,揚名四海,二十餘年真正做到了半隱於市,不應酬、不張揚,居住在鵬城市郊的畫室裡,靜心書畫。觀其山水作品,雅致清韻,呈「天光雲影共徘徊」的靈動之氣。
  • 色即是空,色是什麼,空又是什麼
    色,和空,應該是指身心中的兩個不同的現象,或者說狀態。色應該是容易感受到的。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好色,就是指喜歡看一些好看的事物,比如好色的男人喜歡看美貌的女子,好色的女人大概也喜歡看到型男。色,應該是指身心可以感受到的事物,通過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觸覺、意念等,可以感知到存在著的事物。或者說,色是一種記憶。是身心可以感知到它的。
  • 圓教解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在中國也有,叫秋鷺鳥,它們的兩隻眼睛特別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樣。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兩隻眼睛很亮,非常有智慧,所以取名叫舍利;生下舍利弗,跟她一樣聰明,也就是叫舍利子。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前太多太多的人再說再講,以前真的認為他們了不起,今天回頭再看,這幫人都是學者,自己站在色中理解空,空中不是他理解的色。           年輕時有人希望我能隨他們修行,我只問一下修行成佛幹什麼?他們給我講了美好的天國,地下全是黃金,水非常的甜,人非常的美,當時還說可以隨便娶媳婦,要多少都可以,我問地下全是黃金,地還長東西了嗎?遍地是黃金,黃金還是貴金屬嗎?
  • 《心經》中的色與空,到底是什麼關係?
    尤其是其中對色與空的闡述,最為清晰明了。如果你不修行,就很難了解其實質含義。《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談到了一切萬物的真實現象。那麼,這裡的空與色,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佛教中經常談到空的問題。在《圓覺經》中提到地水火風這四大,就是組成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基礎物質。即是這種基礎物質,最後也都是空。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意思?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
  • 色是空非色滅空
    又約色明三假。先世行業託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假。從胎相續迄乎皓首。即相續假。以身待不身。即相待假又約依報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時節改變相續不斷。此柱待不柱。長短大小等也。此是三藏經中隨事三假。委釋如論師。但此名通用。不獨在小乘。大乘亦名三假。附無明起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實不可得。鏡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況所成之幻柱。柱尚不可得。況歷時節相續以幻化長短相待。寧復可得。舉易況難而明十喻。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
  • 《心經》解讀:關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觀音一開始就說了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落在見上,有了分別,就 有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就都來了。 落在見上生分別,就掉到五蘊裡了。所以「觀自在」一落見, 一見有,一觸色,就要從上面悟出來。悟出來,就是不著色,不落見,因而不作見色的分別。一旦不見色的分別,則色非色, 那麼與色分別相對的空,也就空非空。色與空的分別就沒有了,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即是空》:非常季節,非常良藥
    書中反覆講到「色」,講到「空」,講到「色即是空」。看來看去,終覺晦澀深奧,難解其義。遂問朋友。朋友說,「色」在佛學裡分為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簡單的說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空」就是真空,空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悟道是修證到的不是理論要功夫證到,那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半天都不是。「色即是空」就是……  我靠靠靠靠……真TMD絮叨冗長。
  • 心遠地自偏
    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幹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
  • 元音老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麼,什麼是色呢
    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聲、香、味、觸是屬於「可對不可見」的色。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這就是「法」。法就是法塵,是六塵之一,是前面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
  • 《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空是什麼?
    《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面兩句是色不異空。色是什麼?現象,什麼現象?物質現象。什麼物質現象?我們的身是物質現象,我們的心是心理現象,是有是空呢?也是空,《心經》上講得清楚,「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心法。
  • 何新:論法、色、空、無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中無色。」  這裡有幾個重要述語,極其深刻地概括了佛哲學的本體論,就是法、空、無、色。但是,這幾個語詞與世俗語言的理解均非常不同。  1)什麼是法?有者,指現象界所羅列之萬物之相;空者,指一切現象存在之實體本體空無。故有即是空(真空),稱為有空;空即是有(妙有),則稱為空有。  但是,佛學所言的空無並不是絕對虛無,所以「空」的概念不等於「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