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不是色是色,空是空?」

2021-12-29 覺一文化

昨天來了一位新茶客,帶了兩位朋友,開一間最大的包間,點了一道最貴的茶。預約時說對禪修感興趣,打坐有幾年時間,想找禪修老師聊聊。

經請示老師同意,開始不久這位朋友就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不是色是色,空是空?」

老師很詳細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色」是形形色色的色,所有的有形、有象、有光、有暗、有動、有靜,當然也包括空氣中的這個「空」相,只要是能通過眼睛感知到的所有相,都統稱為「色」,為了方便理解可以說是眼根對色塵。


而「色即是空」的這個「空」呢,是指空性,至少有兩部經典《楞嚴經》和《維摩詰經》強調指出這個「空」是指「空性」而非「空相」。那「空性」又指什麼呢?本性、本質、性質、本體,都是這同一層面的描述,就是那個無形無相,摸不著看不到而又無所不在的那個本體,萬物的「作用」都緣起這個「性」,緣起性空。


性、相、用三位一體,相(色)是由性(空)決定的,而性是由相來顯現的,比如:你知道風是什麼樣子的嗎?風是無形無相的,我們是通過樹梢擺動的這個相,來顯現「風」的存在。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只是佛家對物理客觀現象的一種描述而已!

《佛法的真相》:人為什麼要修煉

《佛法的真相》第二篇:如何修煉

《佛法的真相》第三篇:八識二無我

《佛法的真相》第三篇:八識二無我  破我執

《佛法的真相》第三篇:八識二無我  得智慧

《佛法的真相》第三篇:八識二無我 證自性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是開悟者對沒開悟的人說的,還有一句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還有人說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什麼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了,沒有善惡。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意思?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他強調另外有個識性造就出無量的佛來,但是他沒有講:無量的佛都是一尊佛,無量的佛沒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沒有講識性即是無量佛,所以他帶有次第性。所以在別教,講色,不是講「色就是空」,而是講「色也是我,空也是我」。他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位學僧請示趙州禪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釋?」 色就是物質,空就是精神。物質裡有精神,精神也需要物質的表現,所以,色與空是二而一,一而二。 趙州禪師以偈為答:「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處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來同。」 學僧仍然不解。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什麼是色即是空,什麼又是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多數人都聽過,但是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聽懂,應該怎麼說呢?想來不是很簡單,首先來看,「色」是什麼?佛家說的色是指的女人嗎?當然不單純是,但是色包括女人,色可以是五顏六色,五花八門,所以說佛家所說的色應該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不單獨指某一樣東西。那麼再說空,空很好理解,什麼都沒有,就空了,我們有很對成語,諺語來說明空,空空如也,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等等不勝枚舉。解釋完「色」和「空」之後,我們就連起來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圓教解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是通教比藏教有進步,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壓根沒有空的概念。那麼到了別教呢,他雖然也承認空,也承認色,他是從「亦空亦有」二門而入,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見到空,在色才能體會到色。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講: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他強調另外有個識性造就出無量的佛來,但是沒有講:無量的佛就是一尊佛,無量的佛沒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沒有講識性即是無量佛,所以帶有次第性。
  •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地火水風,是自然界的,是空性的,空本身也是空性的,人體的有為法,即想,行,識,也是空性的,識是空性的,識即是知道,這是佛家講的七大皆空。是比較科學的分析唯心注意觀,於唯物注意之間的密碼。才會有火,少之則不行,這證明火本身是空性的,只有形成的條件達到了,才會有火,而且是要在時間,空間,上完美融合,即合和,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理解成火就是空,就是什麼也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什麼也沒有,我們吃的東西怎麼熟的?如果都是空了,那麼我們看到的火又叫什麼?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空代表空相,色代表色相。《心經》裡已經有說明,一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色相。所以一切色相都是迷亂人主觀意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在佛教裡,把這些狀態和現象看作是不真實的存在。那麼什麼是空相呢?
  • 《心經》解讀:關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觀音一開始就說了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 空說的是分別,而「不異」說的是不分別。而不分別是 從分別上說的,所以先見分別之異,然後才悟不分別之不同。悟的時候,已離分別,即已離見色。為什麼呢?因為觀自在者,觀的是自在,不是觀色:因此觀色即離,於是無色;無色即空,於是色不異空。色不異空,則空亦非空,因為沒有空相了。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色即是空,色是什麼,空又是什麼
    色,和空,應該是指身心中的兩個不同的現象,或者說狀態。色應該是容易感受到的。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好色,就是指喜歡看一些好看的事物,比如好色的男人喜歡看美貌的女子,好色的女人大概也喜歡看到型男。色,應該是指身心可以感受到的事物,通過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觸覺、意念等,可以感知到存在著的事物。或者說,色是一種記憶。是身心可以感知到它的。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