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在佛教界廣為流傳,除了因為它短小的內容,容易被人們所記住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包含的義理,極其的深刻。有的人說,《心經》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無上的義理,是修行人不可多得的一部深奧佛典。
很多人看不懂《心經》,但是很喜歡研究它。甚至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想弄明白其中的一句話。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要真正地弄明白,確實很難。因為佛經本身就是指導人們用以修行的。只有修行的人,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因緣下,明白它其中的真正涵義。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
《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是形成我們人的五種必備因素。在它的範圍之內每個人都會受到五蘊的控制。
一個人有思想,有感官,有外形,這些東西都存在於五蘊範疇之內。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有五蘊存在,他就還沒有得到成就,無法成就涅槃。只有將五蘊去盡,達到五蘊皆空的程度,才能真正獲得成就。
所以,《心經》在開篇第一句話,就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狀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其實就是要告訴修行的人,要想成為菩薩,得到大成就,就要使自己達到五蘊皆空。
怎麼個「空」法呢?就是要讓自己的五蘊都不存在。大概來說,就是這麼個意思。那麼,這裡的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嗎?其實沒那麼簡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形體,這個身體,也是我們用以修行的資糧。如果說五蘊不存在,身體也不會存在,那我們還怎麼修行呢?
有的人喜歡鑽牛角尖,說這是個死循環,不可能解決。修行要讓人的五蘊皆空,但是五蘊皆空又不會有身體存在,身體不存在了又無法修行。感覺這個不太好理解。
其實,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並非指的是外物,而是指的是人的心。
眾所周知,修行就是一個修心的問題。怎麼修呢?當心對外界的辨識方法改變了,你的修行境界就會有所改變,就會前進。如果心對外界的辨識方法沒有改變,那麼,你就會始終在一個境界中徘徊。這就是修心的重要性。而這部《心經》的名字,本身就說明了一切:要在心中去找答案。
那麼,這就是今天要大家所說的主要內容。
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你認識外界的一切,要用自己的心去辨別。外界的事物給我們的視覺也好,給我們的感覺也好,甚至是觸覺、思維,都是一種假象。如果無法破除這種假象,你就始終會被五蘊所糾纏,無法得脫。那麼換個角度說,一旦你超越了五蘊給你帶來的各種糾纏,你就已經得成就了。
我們看,《心經》後來的一段經文中,提到了都是人的心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直接說出了如何去修自己的這顆心。比如我們有了掛礙,就要讓心空起來,不能有掛礙;當心中有了恐怖,就要讓自己的心空起來,不能讓自己處於恐怖的狀態當中;當我們生活在顛倒夢想當中,就要讓自己的心空起來,不要讓自己心處於顛倒的位置。
當一切東西都無法打動我們的心的時候,這才達到了修心的目的。因為心不為任何事物帶動,才是真正的空。
也許有的人說,這樣看起來也很簡單嘛!其實,真正的修行說起來簡單,真正要做到,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你不僅要面對外界事物的牽引,還要辨識來自內心對外界事物的牽引的變化。一旦自心出現什麼問題,要學會將它糾正過來。這個過程,其實也是說出了修行在提升境界的過程中,如何面自己修行時所處的不同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涵義其實包含很深,只要你能牢記它,那麼你在每個境界當中,它都能讓人清晰地知道你的心是處於被牽引的地步,還是處於沒有掛礙的地步。同時,當你心中有了掛礙之後,它還能指導你如何讓自己的心空起來。
如何讓自己的心空起來呢?那麼,這又回到了《心經》的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本文引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