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我們從安徽宣城敬亭山到南潯古鎮遊覽。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處。早在明清時期就是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古鎮歷史悠久,建鎮已有745年歷史;古鎮名勝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既充滿著濃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詩畫一般的神韻,而歐陸情調與江南古風的意外並處、相得益彰,使古鎮魅力更加引人入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潯人質樸善良,具有豁然聰慧、維和積福的性格特點,又具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在明代就有「九裡三閣老十裡兩尚書」之諺。宋、明、清三朝,南潯籍進士 41人;宋、元、明、清時期,潯籍京官 56人;明、清兩代全國各地州縣官56人。
古鎮在歷史上還出現了許多著名人物: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近代著名藏書家、嘉業堂藏書樓的主人劉承幹;我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等;至今南潯還保留了他們的蹤跡。
宋朝詩人戴表元在遊歷南潯之後曾寫下名篇《東離湖州泊南潯》:張帆出東郭,沽酒問南潯。畫屋蘆花淨,紅橋柳樹深。魚艘寒滿港,橘市書成林。吾道真迂闊,浮家尚越吟。大概這就是對南潯風光真實寫照精緻描寫的代表之作。
古鎮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一條市河穿鎮而過。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水樓民居。川流不息的河水,蕩漾漂浮的輕舟無不記載著古鎮經歷的歲月,盡情的描繪著古鎮幸福的時光。古鎮的北面是太湖,東與江蘇省交界,距蘇州僅51公裡,交通非常方便。鎮內園林遍布,水網如織,風景秀麗,景色迷人。 據《江南園林志》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
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莊和嘉業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蓮莊位於鷓鴣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粉牆黛瓦,蓮池曲橋,奇峰怪石,讓人品味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意境,內有御賜牌坊、匾額、碑廊、家廟、淨香詩窟等古蹟美景,讓人目不暇接(下期在單獨介紹)。
嘉業堂藏書樓與小蓮莊毗鄰,是一座中式建築,大門楣上「嘉業藏書樓」五個大字出於劉廷琛手筆。嘉業藏書樓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藏書最豐富的私家藏書樓。藏書樓的主人劉承幹是南潯首富劉鏞的孫子,於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業藏書樓,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藏書最豐時有各種古籍16萬冊,60萬卷。江南解放時,周總理指示陳毅派部隊保護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與寧波的天一閣,杭州的文瀾閣,和瑞安的玉海樓合稱為」江南四大藏書樓「。
張靜江故居,建造於清同治年間。整體建築為典型的晚清江南豪門大宅風格,高大幽深,四周建有高低起伏的封山火牆。若站在洪濟橋上俯視,那靈動起伏的宅第屋頂天際線,可謂韻味獨特,堪稱南潯一絕。張靜江是二十世紀初江浙財團四大亨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曾為辛亥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孫 中山 稱他為「中華第一奇人」,並題「丹心俠骨」相贈。
求恕裡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幹於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幹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裡」。屬於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布局緊湊,結構精巧,耐人尋味。
南潯古鎮的美,具有著獨特的魅力,既有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雍容富貴高雅。南潯的美不是一般的美可以形容,更不是一般的美可以與之睥睨的。怪不得,人們常說,此生定要到南潯的古鎮瞧一瞧,看一看,欣賞一下這份獨特的魅力之美!
位於小溪旁邊,點了一盞江南的清茶,靜靜地坐在靠水岸的位置,欣賞著江水兩岸秀麗的美景。水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河對岸白牆灰瓦的民居,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古樸和寧靜。空中漂浮著微微的春風,吹落在了平靜的水面上漾起了層層漣漪,原本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色也隨著波動的魚尾花紋而變得模糊不清。
漫步南潯老街,感受古鎮的魅力。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被歲月磨礪的閃著光亮,古老的桐樹尚未返青發芽,對岸的白牆灰瓦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水邊的石階上似乎還在有人淘米洗菜,漿洗衣裳,時光飛速流逝,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古鎮在我們心中永恆。
南潯富豪都是以湖絲髮家。早在唐開元年間,湖絲已成為貢品,形成產業。南宋時期湖絲已出口國外。輯裡湖絲更馳名於國內外,因其質地潔白細勻,富有拉力,優於其他湖絲。清道光年間的詩人董蠡舟在《蠶桑樂府》中贊道:&34;天時地利以營絲而富,光緒間成豪紳大戶。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殿內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稱廣惠宮。後因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曾在此修糧倉,佔廣惠宮為行宮,俗稱「張王廟」。
南潯的百間樓,依河而立,兩岸有樓房百間,故得其名。此建築群騎樓式長廊順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之間封火牆高聳入雲,河埠石階保存完好,木柱廊簷頗具特色,與河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極目眺望,一股江南明清沿河民居群遺韻撲面而來,如同置身水上人家的壯美畫卷。
洪濟橋位於南潯鎮東側,雄跨運河,也叫新橋。洪濟橋是一座石拱橋,南堍在下塘東街,北堍在東大街。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嘉慶年間,石橋重建。古鎮河上橋梁眾多,從蔣家橋數起,沿途經通利橋、興福橋、廣惠橋、泰安橋、通津橋、洪濟橋和長板橋,這些橋不僅承載著兩岸的交通往來,而且構成了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更珍貴的是不少橋,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存,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具有觀賞與研究價值。
南潯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有富甲一方的經濟基礎、「九裡三閣老,十裡兩尚書」的文化積澱。坐落在古鎮南東街的清醒書屋就是這種文化的基礎和積澱的代表之作。清醒書屋寓意「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清醒書屋的主人是南潯首富劉鏞的第三子,不僅官至正一品,還是文物收藏家、實業家。面對清末局勢,他雖看透世事沉浮,但執意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清醒地為人處事,造福百姓,故將書房命名為「清醒書屋」。
一進古鎮,就會聞到一股江南風味。跨過小河橋面,信步河畔漫遊。河面上,不時的有烏篷船搖擺而過。河邊上,有三兩婦女拿著木槌捶打著衣服。岸上,層層疊疊的徽派建築連成一片。水中,倒影重重鴉雀無聲,頗有「幽巷深處有人家」的意境。
河岸旁的桐樹樹宛如是一垂暮的老翁,悠閒的目視著水中的風情。沿著河水徐徐向前,周圍的古建築越來越多,水岸兩旁的建築一座挨著一座,這些古建築沿河蜿蜒而建,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灰白色的長蛇,沿河而走。沿岸的建築很有特色,建築與建築之間層次分明,每隔幾座建築就有一道防火牆,整個建築群都是整整齊齊的。
古鎮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古鎮的溪流。在古鎮內似乎到處都有溪流,讓人感覺整個古鎮都是建在河水旁的,而且每一條水道好像都是可以行船,來這裡遊覽可以乘坐小船,一邊欣賞這裡的美景一邊聽著船工的曲調,領略古鎮的風貌,乘船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期我們單獨介紹一下小蓮莊,看一看南潯首富是怎樣的豪華宅邸。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江南古鎮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