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1984年上海外灘的早晨 到處是晨練的市民

2020-12-17 騰訊網

1984年5月13日——15日,法國攝影師Guy Le Querrec在上海外灘拍攝的一組老照片,記錄了那時候上海外灘上一群晨練的市民。

兩位練太極推手的武術愛好者。

這一招一式,一看就是練家子。

這邊也有兩位鍛鍊的。

中山裝還是那時候的主流服飾。

江邊還有打著雨傘壓腿的老人,一邊看風景一邊鍛鍊,好不逍遙自在。

一動一靜,有人練太極也有人在下棋,旁邊還一位看棋的。

80年代還沒有廣場舞,練太極的還不少。

這麼多鍛鍊的,真的是全民健身熱。

那時候人不多車也不多,過馬路還是很方便的。

鍛鍊的人群中還有一位小朋友,這不會是擒拿術吧?

那時候的上海外灘,早上滿是晨練的老人,白天到處是看風景的遊客,晚上這裡就成了男女青年戀愛的聖地。一對對熱戀中的男女擠滿外灘,一條長凳要坐上兩對,還互不幹擾,成了上海特有的風景。一下30多年過去了,照片中的小孩都人到中年了,昔日的很多場景都已經看不到了。喜歡我發的圖片,喜歡我發的文字,還請您關注一個!

相關焦點

  • 老照片:上海外灘1973年,最古老的建築英領館
    前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外灘)位於外灘33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建成時間為1873年。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式樣,四坡頂,2層均有券廊,磚木結構。
  • 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
    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秋後的長春勞動公園,早晨的晨練人
  • 上海,今天早晨5點,外灘看日出
    今天早晨5:05太陽從楊浦大橋那邊緩緩升起,整個外灘籠罩在一片金黃色之下,這樣的景色,這樣的天氣,一年當中也很難得。2020年7月30日。今天早晨5:05太陽從楊浦大橋那邊緩緩升起,整個外灘籠罩在一片金黃色之下,這樣的景色,這樣的天氣,一年當中也很難得。2020年7月30日。
  • 70年檔案:1984年 香港維多利亞港老照片
    70年檔案:1984年 香港維多利亞港老照片
  • 日出上海•外灘印象
    觀國慶日出,拍精彩上海 這個國慶中秋假日,首批15名市民暫停「買汏燒」過節模式,背上相機,披著月光出發,跟隨春秋旅遊首席攝影師許捷、導遊旦旦走進外灘黃浦公園,拍攝第一縷曙光,迎接國慶節的第一輪日出。
  • 老照片:1990年亞運會期間的上海,建設中的浦東還看不到高樓大廈
    上海,簡稱「滬」,地處東部長江入海口、東臨東海,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是目前國內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城市之一。本組老照片向大家展示的是1990年的上海,這組老照片能夠帶我們重溫30年前的上海城市風貌。
  • 老照片:80年代的上海,和如今的這裡是大不一樣
    這是一組8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帶大家去看那時的上海,通過這組老照片可以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圖為福佑路,右邊的是豫園圍牆。圖為虹橋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中國民用航空正規航線的處女航、新中國建立後上海首條國際航線等多個「第一」都誕生於此。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於1950年重建,1971年由軍民合用改為民航專用。圖為湖心亭和九曲橋。那時這裡也有很多人到這裡遊玩,但是不像如今這裡是人山人海的。到了上海豫園就不能不走一下曲曲折折的九曲橋。九曲橋的盡頭,就是湖心亭。
  • 老照片:1973年的上海,彼時繁華的上海市井生活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戰國時,上海是楚國春申君的封邑,故別稱申。也簡稱「滬」。上海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1843年開埠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本組老照片拍攝於1973年的上海。記錄了40多年前的上海的繁華景象。
  • 上海外灘圖走紅 放大可看市民各種狀態
    上海外灘圖走紅 放大可看市民各種狀態時間:2016-03-13 12:44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海外灘圖走紅 放大可看市民各種狀態 近日,一個名為294億像素上海外灘的全景圖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無論是遠處的高樓建築,還是人們的細微行為,都能盡收眼底。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天津,80年代的上海!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拍攝的是80年代的北京飯店外景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飯店建設在國內都是超一流的,整座建築氣勢磅礴,非常宏偉!飯店前面的馬路上,來往的車輛也比較多!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上世紀80年代的長安街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長安街人相比現在來說非常少,出行的百姓也都是騎著自行車,很少看見小車的影子!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80年代的天津老照片,圖片正中間為當年的寶林祥食品店,店面的前方有大量騎自行車的行人,在照片的左側則是一輛時代屬性很強的解放牌大汽車。
  • 外灘,上海的豪華客廳
    北京路外灘,有一座伊爾底斯紀念碑,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僑社團建立,為紀念1896年夏沉沒於黃海的德國炮艦伊爾底斯號77名喪生船員。1918年12月2日德國戰敗,紀念碑被一批歐洲人推倒。南京路外灘,巴夏禮銅像紀念碑,1890年4月8日建立。巴夏禮1864年任駐上海領事,1883年調任駐華公使。1941年,銅像被日本佔領當局拆除。
  • 在外灘留下名字
    在外灘沿江的第一線,來自澳大利亞的Michelle Garnaut通過經營一家飯店將名字留在了外灘。M on the Bund(直譯過來叫M在外灘),中文名叫米氏西餐廳,M正是取自她的名字Michelle。這是1949年之後,外灘第一家外國人開的西餐廳。在上海時常聽老輩講,如果你恨一個人,送他去開飯店吧。然而澳洲人Michelle覺得自己生來就是要開飯店的——無論遇到何種困難。
  • 1900年上海建築及街景老照片,鋪設第一條有軌電車與北望外灘
    外灘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闢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圖為1900年北望外灘。
  • 上海老照片,是土著都不一定全見過!看懂的人都已經老了!
    這組老照片記載了改革開放前,阿拉上海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滿載著老上海人兒時的回憶,有些場景連小編也不曾見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記憶離我們漸行漸遠,跟著小編一起穿越回舊時的上海走一遭吧 。迭個儂曉得是啥伐?烏龜車,也叫潑潑車,70年代嗰上海差頭。
  • 老照片:30年代日本人鏡頭下的上海
    這是一組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老照片,是當時的日本人拍攝的,在這些照片上日本人還添加了很多文字說明。圖為當時上海虹口的日本人街,這裡是當時日本人的聚集區。圖為遠眺上海外灘,那座橋為外白渡橋。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圖為當時的上海外灘,那棟圓頂的老建築是當時的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大樓於1921年5月5日開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當時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豪華的建築」。
  • 8成上海人看過新外灘 老外灘懷舊新外灘時尚
    新外灘大氣時尚吸引市民前往參觀本報訊(記者丁麗芳)新外灘3 月28 日正式亮相以來,吸引大最市民前往參觀。據萬言網調查,已有八成上海人看過新外灘,而目且新老上海人都很喜愛新外灘。新老上海人都愛新外灘當問及「你去觀看過新外灘嗎」,有82%的人表示已看過。即使那些暫時還沒有去參觀的人,也有近六成表示將於1個月內前往參觀。接受調查的人中,「生在上海長在上海」的上海人約佔72% ,「來上海工作學習打拼」的新上海人約佔28%。
  • 老照片:1987年的上海,港姐在黃浦江遊船上接受電視臺採訪
    上海,簡稱「滬」,戰國時,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別稱申。晉朝時,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遊一帶稱為「扈瀆」,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下面的一組老照片拍攝於1987年的上海,一起來看看當時的上海的城市生活百態。
  • 上海旅遊節來臨 外灘燈光璀璨
    2020年9月9日,上海旅遊節來臨,夜晚,外灘、黃浦江兩岸的建築燈光璀璨,吸引遊客觀光。據悉,上海旅遊節9月12日至9月27日舉行。一年一度市民遊客期待已久的旅遊節景點半價周也將同期展開。為吸引更多市民遊客感受城市溫度,9月12到18日,全市69家景區(點)、博物館推出門票半價優惠。其中,東方明珠、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歡樂谷,乃至上海迪士尼等眾多熱門景點都將參與到此次半價周。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各大景區點瞬時和單日最大承載量都是原定的50%,同時均實行實名預約制,市民遊客務必提前預約。
  • 「記憶」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築風格,一起在老照片中回顧
    今天,一起來在市城建檔案館的老照片和舊圖紙等資料中,感受這片區域厚重的歷史記憶吧~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區域示意圖俯瞰外灘上海大廈外灘建築具有鮮明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風格,外觀精緻,細部優美。1849年的外灘(油畫)21世紀初的外灘1930年代的外灘滙豐銀行大樓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10~12號,公和洋行設計。
  • 上海老照片,漢彌爾登與都城,外灘最閃亮的雙子星
    拍攝於1937年的都城飯店。都城1934年建成,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公和洋行。樓高14層,高65米。屬於典型的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飯店之一。拍攝於1937年,從漢彌爾登大廈的街邊窗戶上拍攝都城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