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
穿著傳統服裝走在古道上,別有一番情趣。
今年7月,在中國蘇州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日本以「紀伊山地靈場與參詣道」名義申報的熊野古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關西國際廣報中心的組織下,我們18名外國駐日記者訪問了這片神秘的土地。
熊野古道位於大阪京都之南的紀伊山地,其地橫跨日本奈良、和歌山和三重等3縣。這裡不僅有多座海拔在1000-2000米以上的山脈,還有每年超過3000毫米的降雨量。特殊的地理和氣象條件形成了這裡山巒重疊,森林密布,河溪縱橫的自然景觀,也使這裡自古以來形成了一種崇尚自然,將山川樹木、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象神化的宗教信仰。當地居民把這裡稱為是神靈居住的地方。
所謂世界遺產「紀伊山地靈場與參詣道」,是指由該地區諸多靈場和參詣道構成的文化群體。靈場即神靈居住之地或民眾信奉神佛之地。由日本遣唐高僧空海和尚回國後創立的真言宗密教發源地高野山也在其中。僅高野山盆地中的寺廟群就多達117座。其寺廟密度甚至在著名的京都之上。另外還有圍繞神社和寺廟而建的大片陵園及包括原始森林與壯觀瀑布在內的壯麗自然景觀。參詣道是指在歷史長河中,古人為參拜寺廟神社在山地中穿行開闢出的古道。
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我們重點考察了參詣道中的「熊野古道」。公元10世紀前後,以熊野本宮大社、熊野速玉大社和熊野那智大社等構成的所謂「熊野三山」在日本確立起具代表性的靈場地位,來自京都及全國各地的參拜信徒絡繹不絕。當時的歷代天皇每年也要花費1個月時間,往返600公裡前往熊野三山參拜,致使通往熊野三山的古道逐漸發達起來。熊野古道以熊野三山為中心,呈「因」字型向外伸展,總長綿延400多公裡,據說可與世界聞名的西班牙古道相媲美,但現在僅剩下斷斷續續的數十公裡。
說是古道,其實是用天然石塊或石板鋪就的寬約1米的山中小道。它沿山勢延伸,在密林中忽隱忽現。乘坐汽車在現代化的山間公路上行駛,可明顯看到時代在山中道路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古道陡峻難行,原有的公路狹窄彎曲,不斷加寬取直的現代公路正在將以往的道路擠出歷史舞臺。不少地段,上述三種不同時代的道路重疊在一起,引人產生種種聯想。
保存古道一直是當地居民孜孜以求的目標。「熊野古道」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當地政府和居民都深感榮幸與自豪。政府希望藉助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東風,為振興地方經濟提供新的動力。而當地的宗教界人士和居民則希望通過介紹熊野古道,弘揚熊野文化的真諦 信仰不分宗教派別,主張人類和平共處,人與自然共存。
當地為宣傳古道文化遺產而自發聚集起來的大批義務志願者的奮鬥精神令記者深受感動。一個名叫濱崎卓也的老人,儘管已是七十多歲高齡,而且曾任一個公司社長,但講起古道文化卻頭頭是道,知識之淵博不亞於專業導遊。為了當好我們這些外國記者的嚮導,他不僅與我們一起冒著酷暑翻山越嶺,而且身背多張自製圖畫,邊走邊結合圖畫講解。記者空手爬山都感到氣喘籲籲,老人辛苦更可想而知,我們問他為何要自找苦吃,濱崎老人說,「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保護熊野文化遺產。因為同所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一樣,熊野古道也是屬於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