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香港與內地的矛盾

2020-12-18 百度經驗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出入境政策的改變,香港與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對於中國來說,兩地間的和諧相處是「一國兩制」提出的目的之一。然而地域文化的差距,各種矛盾也逐漸頻發。因此,如何正確對待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成為每個中國公民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清楚地了解事情     面對香港與內地發生矛盾的消息,不要偏聽偏信,要通過新聞報導,報紙等渠道,清楚了解事情的發生緣由。

以客觀的角度看待      面對兩地的矛盾,不要用主觀的角度看待問題,不利於事情的解決,並容易激發個人的偏激心理,有害於社會和諧。應該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有利於問題解決。

理智對待矛盾       矛盾發生,緩解是首要。因此,理智對待矛盾,有助於矛盾的緩解,衝動有害於矛盾激發。常言道:衝動是魔鬼。      

擁有一顆寬容的心      面對矛盾,我們應該擁有一顆寬容的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多思考一下。這樣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相信政府的處理      現在是法治的社會,所有事情都講法律法規。孰是孰非,不應該自我評價。我們應該相信政府,切忌個人英雄主義。

     因為地域文化各方面的差異,兩地之間的相處,肯定會有磨合期。我們應該彼此諒解,互助互愛,才能讓祖國日益強大起來。面對兩地的矛盾,我們應該互相包容,因為香港和內地是一家人。

相關焦點

  • 郭一鳴:香港名店歧視 港人與內地人需平等對待
    他們沒有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顧客,進店都是客,他沒有這麼做,但是這次的抗議事件其實不僅僅是因為這樣,不僅僅是因為店裡的勢利眼的問題,這裡面有包括香港人如何看內地人,最近因為關於內地人的一些問題在香港還炒的沸沸揚揚,比如說內地的孕婦該不該到香港來生產的問題,這個事情已經上升到香港政府要說話,香港的兩位特首參選人,熱門參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都就這個問題表了態,梁振英還非常明確的說,如果他當特首的話
  • 中國移動香港套餐引發爭議:與內地區別對待
    4月2日晚上,中移動香港套餐#這個微博話題短短數小時內衝上新浪話題榜的第二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浮現出水面:中國移動為何要對內地用戶和香港用戶區別對待?一個「炒冷飯套餐」的意外火爆那麼,這個套餐跟內地套餐相比,是否真的便宜得離譜呢?記者對此進行了一個對比測試,分別選擇了內地3個省市的中移動3G套餐來跟這個香港套餐進行PK。首先是跟香港相鄰的廣東省,就全國而言,廣東省人均收入跟香港最為接近,也最能考察出兩種同價位套餐的差別。
  • 對待內地遊客,為什麼香港人和澳門人的態度差別會那麼大?
    香港和澳門都是我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我國內地居民非常喜歡的兩個境外旅遊目的地,因為辦理香港和澳門的通行證和籤注越來越簡便,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選擇在節假日到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去旅遊度假了。因為香港和澳門的距離非常近,交通也非常方便,以前坐船隻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幾乎是隨到隨走,現在港珠澳大橋已經開通,香港和澳門之間的交通就更加方便了,於是,許多內地遊客都會選擇一次性將香港和澳門連在一起玩。然而,很多內地遊客去了香港和澳門恐怕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香港人和澳門人對內地遊客的態度差別非常大。在香港,很多人一聽到普通話,態度就會變得冷漠,有點愛答不理的樣子。
  • 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記者 楊強 尹海明  內地人士與香港民眾因文化差異所引發的一些磨擦最近廣受關注。如何融合香港和內地文化,成為參加本次兩會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 寒竹:轉移社會矛盾是在禍害香港[2014-07-03](三)
    香港這種排斥和抵制內地的情緒並非發生在最近,近幾年香港炒作港陸矛盾的輿論一直在發酵,「城邦論」、「蝗蟲論」都是在刻意放大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對香港情況稍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香港自從1997年回歸以來,中央政府一直嚴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基本政策,從未干預香港社會的具體事務,更未從香港社會抽取任何經濟利益。
  • 香港的士司機眼中的內地遊客
    香港少數激進分子自今年接連進行反水貨客行動,指罵內地遊客的同時要求取消「一籤多行」政策。那麼,作為城市的窗口行業從業人員,有大量機會接觸到內地遊客的香港的士司機群體如何看待「個人遊」?非典剛過去,外國遊客不來了香港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理事長黃一峰表示,的士行業可看作是社會經濟的寒暑表。
  • 如何保護內地學生利益?香港教育局局長回應
    面對當前飽受質疑的香港教育界,教育部門有怎樣的反思?如何處理失德教師和問題學校?怎樣通過教育彌合內地與香港因為此次修例風波而撕裂出的鴻溝?帶著這些問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特派香港報導組走進香港特區政府辦公大樓,專訪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
  • 出道弟子如何正確對待仙緣症狀
    那麼如何去客觀公正去對待這紛亂複雜的仙緣症狀,從某種角度講會影響弟子的一生。 我們都是凡人,都渴望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可現實是客觀的也是殘酷的,我們必須去面對各種煩惱。佛家有句話,煩惱即菩提。本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一個正常人只有在生活中感知到煩惱,而不是無心般的隨波逐流,進而以煩惱為轉機去追尋人生的真諦。
  • 對待激進分子 香港警察過於「軟弱」了嗎
    原標題:[島叔說]對待激進分子,香港警察過於「軟弱」了嗎?繼周六非法的「光復元朗」遊行失敗後,周日,香港激進分子又發起非法「上環」遊行,其目標對準中聯辦,但他們再次被警察成功擊退,未靠近中聯辦半步。根據港府聲明,警方周日共逮捕49人。
  • 香港居民如何換領內地駕駛證?
    為您辦事  本報訊 香港居民莊先生初來穗工作,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莊先生希望能在廣州開車。他聽說,粵港兩地可以免試換領小型汽車駕駛證,於是也想換領成當地的駕駛證,可不知道具體的程序如何?  記者帶著莊先生的問題向廣東省公安廳交管部門了解到,香港居民可憑香港身份證及香港正式駕駛證等有效文件免試換領內地駕駛證。
  • 香港人看不起內地人的深層原因
    香港媒體人Peter Kammerer撰文指出,指責香港人有西方價值觀而不是中國價值觀,這是錯誤的。責任並不在於香港人,而是歷史和環境的問題。香港被英國搶走時,正值中國積弱,而且香港人也無力決定是否想在殖民統治下生活。他們的思維是環境導致的結果。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常言道:智慧與年齡並進。
  •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邊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封小雲撰文指出,香港學者劉兆佳曾經指出,在構思「一國兩制」時,兩地融合根本不在議程之列 。也就是說,對於「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經濟融合,當時是缺乏預見與分析的,更無法預見到經濟邊界的存在對兩地合作的影響。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如何招聘香港人來內地工作?
    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人才競爭的日俱激烈,不少企業將目光著眼於招聘香港地區的人才,因為企業薪資給的到,而香港人才更具多元的國際背景,那究竟如何才能招聘到優秀的香港人?招聘香港人困不困難? 香港人才能給公司帶來什麼?
  • 內地人去香港旅遊如何打電話最划算?
    在香港如何打電話,在香港打電話如何收費呢?
  • 調查指香港青年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看法不一
    人民網香港3月28日電 為了解香港本地青年人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看法,香港九龍社團聯會於2014年3月1日至3月10日期間,通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000名年齡在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人,調查結果於今日發布。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香港與內地融合持有不同的傾向,尤其是對於一些非經濟相關的議題開始出現相反意見的現象。
  • 從你如何對待矛盾就知道了
    如果生命是一首從完美到不完美的交響,矛盾就是其中融合交疊的真實樂章。我們如何看待矛盾,我們就會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可小城故事多,土潤溽暑,熱氣逼人,人際矛盾是蠅營狗苟,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如何自處是個問題,所幸部落「關係」主題讓你從生活中的悖論,進一步了解關係中的「矛盾」。   《禮記》有言:「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非學而能。」
  • 在香港如何區分本地人和內地人?本地人:只要看這兩點就好了!
    而在我們國內各個出名的旅遊城市中,香港絕對是人們最喜歡去的一個旅遊城市,因為早期香港是最先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因此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我們能看到很多的國際大品牌,所以,不少人在去香港旅遊的同時,也會在那裡購買很多的商品。
  • 這次疫情會影響香港和內地關係嗎?
    曾是SARS重災區的香港現狀如何?觀察者網專訪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觀察者網:目前香港已經有超過20例確診病例,防控的壓力也比較大。您了解下來,目前香港醫療物資供應是否充分,有沒有出現哄搶囤積的情況?香港民眾的情緒如何,有沒有恐慌?
  • 如何正確對待佔卜——靈性行業「去神秘化」科普
    如何正確地對待佔卜,找到適合自己的佔卜師,就成為一個與我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中國人,對於佔卜與否一直都很糾結,想算又不敢算。算,怕自己真的落入某種迷信怪圈,不算,好像冥冥之中又覺得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在吸引自己,說不清,道不明。
  • 香港人為何只對內地人生氣?
    2月14日,香港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表示,他將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建議設定自由行訪港旅客人數上限。不,講求平等、公平、公正是香港核心價值,因而成立了「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人並非如被抹黑般未富先驕,97回歸至今17年,2003年起實施自由行,至今11年,按理長時間接觸甚多,應填平了之間的鴻溝,事實卻恰恰相反,情況有如十級地震,裂縫日深,若以一句「文化差異」作為結論,未免太膚淺無知,應從兩地背景和心態變化作分析,便能洞悉矛盾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