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能等的兩件事,第一是清除業障,第二是廣結善緣。我們累生累世造下的惡業,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屏障,這就是業力。而如何消除業力,是我們佛弟子該修行的一部分!放生、做義工,念經拜佛,甚至生病也可以視為消除業力的一種方式。許多佛弟子覺得他們做得越多,他們的業力就越輕。所以今天,讓我們談談有怎樣的表現,才是業障減輕了呢?
許多人似乎更喜歡形式上的消除業障,比如念經的數量,念佛號的數量,放生花的金額數量,布施的金額數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論壇上有人念誦了三千部藏經,每部藏經通常需要一個半小時,這個是非常厲害的。 而有些人除了日常的生活支出外,其餘的都用來放生。 一年數萬條生命,花了好幾萬,那麼業力被消除了嗎?業力消除的標準是什麼?許多人念經是因為他們想要得到婚姻、孩子、愛情、工作等等。
而且很多都真的達成願望了。 求不得是也是一種業力,雖然向佛菩薩求得了,但並不意味著消除業力。很多人說,我誦了很多部經書,參加了很多場法會,參加了無數次填頂,放生了無數的生命,業力應該是被消除了吧。先講一個故事,當年梁武帝問達摩法師:「我建廟無數,齋僧無數,應該是有功德的」。達摩法師說:「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功不可求,見性即功,平等即德,向外求的,是福德。
所以梁武帝沒有功德。菩薩不會與凡夫眾生算帳,也從來沒說過你念多少部經書或者放生多少生命,我就消除你的業障。也不說你讀了多少部分,我會消除你的業力。 當然,背誦三千部藏經的能力也很厲害,至少這要有很強的定力才能念得下去。消除業障與你誦了多少經典和放生的數量無關。它和你的心有關。
如果你的業障消除了,你本來應該有的出離心就會升起。那麼你的貪婪,會慢慢減少,至少你覺得自己已經看淡了世間上的物質和情感,不會再去執著。如果你學佛,世間的物質和感情、名利都不能放下,這意味著你的業力沒有被消除,因為學佛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什麼。有些人學佛,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不想出離,那麼你不是在修行佛法,而是在實踐世間法。
如果你的業障消除了,你所擁有的智慧就會升起。智慧是每個人都有的,不要往外求,書不會給你智慧,書是黑白的,如何衡量人出離生死,若你只啃書,拒絕從心底下功夫,那只是一個學者。修行是用在刀刃上,是在煩惱,是非生起的那一瞬間,看看你是否能意識到覺知,降伏。雖然有人懂三藏十二經,懂各種名詞,但目前的煩惱卻不能平息,只能說明我們都在研究佛法,而不是在學佛。
如果你的業障消除了,你本就擁有的慈悲心會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無法慈悲,因為我們執著於一個「我」,我執障礙了我們的慈悲。雖然很多人啃了很多經書,也知道慈悲的意義,但慈悲不是嘴上說說,而是真正的實踐,找出我們自己是否足夠慈悲。是不是只是為了自己好,去傷害別人,甚至逃避自己的責任呢
如果你的業障消除了,你的菩提心就會生起。 三世諸佛都是因為發了為眾生離苦得樂的願力而成佛。菩提心是不能承受眾生痛苦的心,你發願救他們脫離苦海,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救那些拉出苦海的人,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佛教徒應該有菩提心,但這種心不是嘴巴說說的「一切見聞的人,都知道菩提心」,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去實行的一些東西。
如果你的業障消除了,你的恭敬心就會生起。 業障凡夫眾生,都是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而真正的菩薩,就是看自己是普通人,看別人是菩薩。如果我們覺得我們修行高深,那就意味著我們並沒有消除業障,只有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在修行時,我們的業障才算有所減輕。
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恭敬心,智慧都生起的時候,才能意味著我們的業力正在減輕。如果你學佛後更執著、更傲慢、更貪心,那就說明你的業力沒有得到減輕。為什麼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是本來就有的呢?這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但是我們被障礙蒙蔽了雙眼。修行是展示我們的真實面目,消除我們的執著、妄想和分離。那如來藏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