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語》開講啦!文史和考古專家看好米倉古道申遺

2020-12-18 四川新聞網巴中頻道

《巴山夜語》開講啦!文史和考古專家看好米倉古道申遺

【時間:2020-10-16 09:31:31】【來源:四川新聞網】【編輯:賈洪博】

訪談現場

  四川新聞網巴中10月15日訊(記者 張韻晗)10月15日下午,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巴山夜語》巴文化論壇開講。四川考古院原院長、考古專家高大倫,陝西理工大學教授、兩漢三國與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兩位巴文化大師做客巴中,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米倉古道在蜀道中的重要地位,看好蜀道申遺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

  四川考古院原院長、考古專家高大倫認為,巴文化和蜀文化均是構成川蜀大地的人文和歷史基因,缺一不可。近些年來,隨著兩種文化研究工作並重,一批又一批巴人遺蹟被發掘,再次驗證兩千多年巴文化的璀璨和輝煌。

  「巴中現存的巴文化遺蹟和遺存是所有蜀道中數量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米倉古道的自然風光也是所有蜀道中最漂亮的。」在文化論壇上,高大倫簡要回顧了多年前曾組織北京、上海、陝西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深入巴山腹地,開展細緻的考古研究,並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米倉古道比荔枝古道、金牛古道擁有更多的歷史遺存,因此圍繞米倉古道進行的蜀道申遺項目很有希望!」高大倫解釋,由於巴中、漢中境內的米倉古道遺存保存較完整,他建議古道沿線的相關部門應採取多段式保護性開發利用,讓昔日商賈雲集、牛馬穿梭不息、南北交流不斷的出川古蜀道再現繁盛景象。

訪談現場

  梁中效說,巴中位於西安、成都、重慶三大城市的幾何中心位置,自古便作為秦巴文化重要匯聚地,因此發掘巴中的巴文化深刻內涵,將給年輕的城市巴中帶來更有利的發展契機。

  「七條古蜀道具有溝通南北中國的作用,其中米倉古道是重要的戰略和物資交通要道。」梁中效說,米倉古道是秦巴之心,兩千多年前的這條秦蜀巴的古道,是當時時代最先進的交通設施,因此這條貫通秦嶺和大巴山的道路成為人類歷史上一項工程奇蹟。

  梁中效說,「保護和利用好米倉古道沿線的文旅資源,不僅能為當地群眾帶來經濟利益,也將是利在千古的大事。」

  在文化論壇上,兩位專家與現場市民或者巴文化歷史愛好者們面對面交流,一一解答觀眾關於巴文化的諸多疑惑,還現場教授群眾如何發現和驗證身邊出現的與巴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蹟或實物遺存。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四川:全國政協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專題調研組赴巴中考察米倉古道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高度重視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工作,於2012年10月21日至24日,組織全國政協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專題調研組成員、蜀道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30餘人,對米倉古道(南江、巴州區段)進行了實地調研。  調研組是在結束子午道陝西安康段的考察後專程來巴開展米倉道調研工作。
  • 米倉道考古探險啟動
    米倉道考古探險啟動   國內專家聯手 首次使用航拍 為蜀道申遺奠定基礎  本報訊 (記者 陳四四)3月6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米倉道考古探險調查啟動。這是我省第一次對米倉道進行系統考古調查,旨在確認沿線相關文物資源,為今後進行考古發掘收集第一手資料。這次重大考古探險活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聯合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進行。 米倉道北起陝西漢中,經陝南南鄭縣至四川巴中,全長240多公裡,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這條古道,始建於秦末漢初,西去成都、南至重慶,是古蜀道的一條重要幹線,在我國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汕頭 | 巴山夜語火鍋
    前幾天跟朋友去探了這家剛開不久的重慶火鍋店——巴山夜語總體感覺如題:
  • 【中國蜀道】之米倉古道考察記!
    石器時代以來,遠古巴人在適應和徵服大自然的艱苦探索中,用智慧和漢水開鑿、建設了米倉古道,逐漸成為了巴人穿過秦嶺巴山北上關中平原、南下長江水道的交通要道,這是中國最早的古道之一,是中國古代交通史的活化石,也是巴人的生存之路、商旅之路、徵戰之路、文化之路、紅色之路!
  • 遊客詩歌分享丨夜遊光霧山米倉古道
    自然景觀一直是光霧山旅遊的重要名片,但同時人文景觀一樣也是光霧山重要的旅遊內容,今日小編收到一位遊客因遊覽光霧山景區米倉古道夜遊光霧山米倉古道鄧學輝穿越米倉古道間,豺狼虎豹嘯穹天。米倉古道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與金牛道、荔枝道並稱三大古蜀道,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 廣元米倉道溯源(上)
    古時,旺蒼境內的南北交通、運輸通道,除了東河(原宋水、宋江,流入嘉陵江)、厚壩河(木門河、恩陽河,流入渠江)的水道外,就是米倉古道。發源於陝西南鄭和寧強的東河與米倉古道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其不斷發展,成為米倉山南麓的重要交通孔道和運輸大動脈,根據其主要作用米倉古道又稱為官道、兵道、商道(在民間有水路和旱路之說,即米倉水道、米倉旱道)。
  • 央視開講|萬年上山走進《尋根中華文明》考古公開課
    央視開講!上周三,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考古公開課》,讓所有關心上山文化的人都神情為之一震。浦江環境很好,山青水秀2016年11月22日,王巍和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 以及加拿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色列、斯洛維尼亞等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起出席在浦江召開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王巍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海龍囤的申遺之路:農家樂咋成了「考古之家」
    考古隊想盡各種辦法加快發掘工作,半年後,新王宮的開掘初見成效,海龍屯考古成果全票入選2012年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以及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人未識」的海龍屯一躍成為全國考古焦點。    在推進考古工作的同時,王紅光帶領省文物局堅持不懈地向國家文物局匯報考古成果和申遺優勢,並找機會將國家文物局的專家請到了海龍屯。
  • 考古現場、專家開講、大咖導遊 國際博物館日濱州市博打出創意服務...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近日,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市博物館創意策劃了多項活動:走探小清河古遺址考古現場、山東考古專家開講、濱州大咖帶您
  • DNF源能專家夜語黑瞳小太刀加點推薦
    DNF普雷上線後,新添加了夜語黑瞳系列武器,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知道源能專家使用夜語黑瞳小太刀時該怎麼加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DNF源能專家夜語黑瞳小太刀加點推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DNF普雷上線後,新添加了夜語黑瞳系列武器,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知道源能專家使用夜語黑瞳小太刀時該怎麼加點呢?
  • 專家: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考古成果將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資料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新華社鄭州5月6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剛剛獲評中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內,一條距今4200年左右、寬約6至7米、貫通南北的「中軸」大道引發學界關注。
  • 米倉雄關 重訪米倉道重要遺址 上千年遺留清晰可見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綿延千裡、橫貫東西的米倉山上,先民們以超乎想像的智慧和勇力,開闢了一條由北向南的古蜀道——米倉道。  「米倉道以陝西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在南江縣境內有四條支線,分分合合之後,分別通往南江縣城、通江縣、巴州區和平昌縣。米倉道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一張路網。」這是學界關於米倉道走向的普遍觀點。
  • 臺灣阿里山森林鐵路申遺 國際鐵道專家看好
    臺灣地區「文化部」15日邀請國際世遺專家探訪阿里山森林鐵路,紐西蘭鐵道專家馬洪尼(Paul Mahoney)認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具有多項世界「第一」與「唯一」,他相當看好能夠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正式啟動
    「中華文化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研究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為核心目標,歷時兩年籌備,邀請130餘位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和館外特邀專家參與,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富形態,為大眾奉上國之精粹。
  • 河南石壕古道確認為"絲綢之路"首批申遺景點單位
    新華網鄭州專電(記者李麗靜)  來自河南省三門峽市文化部門的消息:位於該市陝縣的石壕古道被確認為「絲綢之路」第一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景點單位。目前,該景點的申報工作開始進入籌備中。
  • 北海考古獲重大突破!白龍珍珠城成申遺"正選"
    > 近日,在北海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的白龍珍珠城遺址及其周邊5公裡地域發現了8處漢唐至明清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將白龍可考究的歷史由之前確定的明朝推前至漢朝,對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的申遺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正式啟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陳慧娟)中央文史研究館推出的國家級精品項目「中華文化大講堂」,日前在北京正式啟動。    「中華文化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研究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為核心目標,歷時兩年籌備,邀請130餘位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和館外特邀專家參與,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富形態,為大眾奉上國之精粹。    當天,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
  • 「西藏考古講堂」開講 介紹阿里墓地考古情況
    原標題:「西藏考古講堂」開講 介紹阿里墓地考古情況    9月25日下午,在自治區文物局將舉行題為「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考古」的西藏考古講堂學術講座。講座由參與這兩處墓地考古工作的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相關人員赤列次仁主講,在講座中將簡要介紹近年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考古工作情況及相關問題。
  • 南亞廊道申遺開啟大調查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4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士萬嬌從涼山回到成都。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她和同事從會理出發一路向北,尋找歷史上著名的清溪古道遺存,收穫頗豐。「史料記載司馬相如『通零關(道),橋孫水(今安寧河支流),以通邛都(今西昌東南)』,古道上還能找到相關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