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2021-01-10 科學闢謠

作者|陳天真

2020年是災難重重的一年。新冠疫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得不面對隔離和封鎖,毀滅性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持續燃燒,非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出現大規模沙漠蝗蟲災害……

然而,在疫情陰影下,科學仍在前進,並為我們帶來希望。就在這焦頭爛額的2020年,科學家們研發出了被批准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發射了三顆火星探測器,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潛在的生命標記,第一次在室溫條件下觀察到超導現象……

2021年即將到來,新的一年裡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呢?

- 氣候談判的關鍵時刻 -

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後,焦土上的新芽。|圖源:Nathan Rott/NPR

熊熊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伴隨我們進入2020年,這一年裡,無論是兩極冰川融化,還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都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2021年或許將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將於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在這個氣候談判的關鍵時刻,世界各國將做出新一輪溫室氣體減排承諾,這將是自2015年籤署《巴黎協定》以來的首次承諾。

歐盟和中國都已經制定了宏偉計劃,希望到2050-60年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將碳排放完全清除,實現碳足跡為零。

此前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帶領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在2020年大選後的第二天,美國實際上就已經正式退出。不過候任總統拜登明確表示,將採取行動恢復美國在這方面的領導地位,包括重新加入協定以應對全球變暖。

- 「新冠」病毒起源調查 -

圖源:Cognition Studio Inc.

2019年,武漢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為了確定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將於2021年1月前往武漢開展調查工作,這個團隊包括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公共健康及動物健康研究人員。

這個項目將首先調查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肉類和動物,並追蹤它們在中國境內和境外的行經路線,因為第一批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有許多都去過這裡。發現病毒的起源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專家們認為,一些新信息可能會在2021年底前浮出水面。

- 「新冠」疫苗 -

圖源:ROCKSTEIN fotografie

一款疫苗的研製通常需要大約十年時間,但2020年,第一批被批准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已經問世。新疫苗是否安全,是否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這些問題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清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將看到 Novavax 和強生兩家醫藥公司研發的疫苗的 III 期臨床試驗結果。2020年12月,輝瑞-BioNTech 和 Moderna 公司研發的兩款疫苗已經在一些國家獲得了緊急使用授權,不過這兩種疫苗都是 RNA 疫苗,需要在非常低的溫度下保存,為在發展中國家的分髮帶來極大困難。與之相比,Novavax 和強生研發的疫苗更容易分發。

除了研發試驗,疫苗的生產供應也是巨大的挑戰。如果每人注射一次新冠疫苗,那麼全世界大約需要生產50億劑疫苗。目前輝瑞和 Moderna 的疫苗都需要分兩次注射,也就意味著要生產100億劑疫苗。Novavax 公司每年可生產多達20億劑疫苗,而強生公司正在測試的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

- 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糧食系統 -

圖源:un.org

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將啟動大膽的新行動,改變世界生產和消費糧食的方式,促進實現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世界每年浪費的糧食超過10億噸,與此同時,飢餓卻在繼續蔓延。這樣的現實讓人感到痛心。人類作為一個大家庭,實現零飢餓的世界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親身體驗到了糧食系統的岌岌可危。糧食系統一旦失靈,隨之而來的紊亂會威脅我們的教育、衛生和經濟,以及人權、和平與安全。

這次峰會試圖讓世界省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採取行動,改變糧食的生產、消費和思維方式,重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

- 延緩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 -

阿爾茨海默症破壞了圖中右側大腦的神經元。|圖源:Jessica Wilson/Science Photo Library

第一種據稱可以延緩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的藥物是否可以獲得批准?美國監管機構需要對此作出決定。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病情不斷發展,一個人先是喪失短期記憶,然後逐漸出現語言障礙、容易迷路等症狀,直至最終喪失身體機能,走向死亡。在65歲以上人口中,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大約為6%。

然而,目前已經批准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只能治療記憶喪失之類的認知症狀,並不能減緩疾病的惡化。因此,新藥物的出現備受期待。由製藥公司 Biogen 生產的這種藥物名為 aducanumab,它是一種抗體,能夠與大腦中黏性的澱粉樣蛋白結合。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澱粉樣蛋白可能是引發阿爾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

不過關於藥物有效性的證據有好有壞。兩項 III 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相互矛盾,於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召集的獨立諮詢小組評估了藥物的有效性,並認為已有數據不支持使用該藥物。

- 熱鬧的火星 -

圖源:NASA

2018年12月,中國發射「嫦娥四號」,次年初第一次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20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開始對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首次探索。

2020年底,「嫦娥五號」登陸月球,並採集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

2021年,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科學計劃還將繼續。

離開地球後已經飛行了近半年的「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它將使用包括相機、雷達和粒子分析儀在內的13種儀器,在火星上尋找水和生命的跡象。

2020年7月,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先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之外,其他兩個火星探測器也將在大約同一時間到達火星。其中「希望號」是一臺環繞探測器,將環繞火星運行,對火星大氣進行探測研究。「毅力號」是一個巡視器(火星車),主要將探索火星表面。「天問一號」則同時攜帶了軌道飛行器和巡視器,可以同時探索火星的天與地。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圖源:NASA

202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在太空中辛勤工作了30年。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看到的宇宙,也徹底改變了天文學。哈勃望遠鏡更加精準地測量了宇宙膨脹的速度,使得我們可以將宇宙的年齡確定為138億年。

2021年10月,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美國宇航局(NASA)建造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發射升空。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強大、最複雜的太空望遠鏡。

JWST 的4個主要任務是:搜尋宇宙大爆炸後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發出的微光,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解恆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探索行星系統和生命的起源。與此相關的天文現象更容易在紅外波段觀測到,而不是在可見光波段,因此,與哈勃望遠鏡主要進行可見光波段的觀測不同,JWST 具有更強大的紅外波段的觀測能力。

耗資88億美元的 JWST 將試圖複製哈勃望遠鏡的成功。它可以在-230攝氏度的冰冷環境下工作,覆蓋的波長範圍更為寬廣,這意味著我們將看到更深遠、更清晰的宇宙圖景。

- 引力波探測的新方法 -

圖源:LIGO/T. Pyle

在新的一年裡,天文學家可能會展示一種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通過精確地測量脈衝星發出的信號,來探測兩個遙遠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相互繞轉時產生的長波漣漪。

石頭投擲到池塘中,會在水中激起漣漪;與此類似,黑洞這樣的大質量天體碰撞時,會劇烈地扭曲周圍時空,產生時空的漣漪——引力波。2015年,人類第一次探測到了兩顆黑洞碰撞融合時產生的引力波;2017年,第一次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不過,超大質量黑洞併合時產生的引力波仍然沒有被探測到。

天文學家猜測,在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寄居著一顆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當兩個星系緩慢融合時(例如我們的銀河系與臨近的仙女座星系將在大約40億年後發生碰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會彼此繞轉舞動,釋放出引力波。正如獅子的吼叫比小老鼠的吱吱叫更深沉一樣,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引力波也比較小黑洞的頻率更低,波長更長。地面上的引力波探測器(比如LIGO)對這樣的長波漣漪束手無策,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宇宙中的脈衝星。

脈衝星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以穩定的周期持續發送射電信號,就像是茫茫宇宙中的燈塔。即使是微弱的引力波擾動,也會改變脈衝星和地球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測量數十個脈衝星的信號,就可以確認是否有引力波經過。

- 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探測器 -

圖源:NASA/Johns Hopkins APL/Steve Gribben

2020年12月23日清晨,疑似一顆火流星墜入青海玉樹,瞬間照亮夜空,發出轟隆隆如打雷般的聲響。這次撞擊地球的很可能只是一顆小小的隕石,但人類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擔憂一直存在:我們會不會重蹈恐龍滅絕的命運?

太陽系中有大約25000顆較大的小行星,我們目前只探測到了其中大約8000個。為了應對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對太陽系內的小行星進行監測,如果它們的運行軌道可能與地球衝撞,就要儘早籌謀應對之策,或者完全炸毀小行星,或者利用人工撞擊改變它們的軌跡。

2021年,一顆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的太空探測器將要發射,它的主要目標就是測試太空飛行器的撞擊,是否能成功讓小行星偏離原本撞向地球的軌道。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更多科學事件值得我們期待:

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露西」(Lucy)預定於2021年發射。它將飛越木星軌道上的5顆小行星。這項任務以南方古猿「露西」的名字命名,因為它將幫助揭示行星形成的化石——在太陽系早期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和其他天體的物質。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於2021年重新開始運作。LHC 從2009年開始運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包括於2013年探測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它從2018年起開始進行升級改造,新的一年將精神抖擻地重新投入工作。

一些特殊的天象也將讓2021年變得獨特。我們將看到自2019年1月以來的第一次月全食(5月26日),看到21世紀唯一一次經過北極點的日食(6月10日),還將看到在南極西部從東向西移動的日全食(12月4日),要知道,大多數日食都是從西向東移動,只有在極地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責編 高佩雯)

參考連結: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651-0

[2]https://www.gatesnotes.com/About-Bill-Gates/Year-in-Review-2020

[3]https://www.un.org/zh/food-systems-summit/about

[4]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listening-for-gravitational-waves-using-pulsars

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警告,2036年小行星會撞擊地球?
    科學家對2036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警告,這個小明星叫阿波菲斯也叫「毀神星」,那為什麼科學家會警告呢?那是因為這個小行星可能會撞向地球,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在2004年首次發現這個小行星,並把這個小行星的名字稱為阿波非斯。
  • 科學家還原小行星撞擊地球日:那一天不是所有恐龍都死了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導俄媒稱,科學家的最新發現還原了恐龍在地球上最後的生活景象。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11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些新的細節,還原了大約66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24小時內發生的情況。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終導致地球上75%的生命滅絕,包括恐龍在內。報導稱,研究小組分析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巖石。
  • 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可能帶著生命嗎?
    那麼,當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是什麼樣子的呢?它上面可能附帶著某種生命體嗎?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小行星撞擊說首先,小行星撞擊說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科學家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關於恐龍的滅絕在真相大白之前,所有的假說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而我們之所以說小行星撞擊說是所有假說中最有可信度的一個,是因為支持這一假說的證據比較多。
  • 2029毀滅地球的小行星回歸,2068年撞擊地球,能避免嗎?
    阿波菲斯小行星在前十幾年前曾經引爆全球恐慌,當初由於觀測數據不足,得出它將於2029年撞擊並不準確,但最近的觀測表明,阿波菲斯的軌道正在靜悄悄的發生改變,新的軌道建模表明,它可能與2068年撞擊地球!經過軌道模擬後發現,它大約會在發現它會在28次公轉軌道後,於2029年4月14日4點29分將一頭撞上地球,撞擊點位於東半球+3~+10區範圍內的位置,撞擊能量超過15億噸TNT!依據光變曲線建構出的小行星99942可能的形狀一旦發生,人類文明可能要倒退百年!
  • 美國欲毀撞擊近地小行星 稱其2029年將撞向地球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新聞不時出現,地球經受重大災難的場景也不斷出現在歐美大片裡。近日,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又進入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視線。據《星期日泰晤士報》12月24日報導,這顆小行星有可能在2029年與地球相撞,目前NASA正在想辦法,避免「災難」的發生。據科學家分析,撞擊的機率約為1/300。
  • 小行星偏偏用了最壞的角度撞擊地球!
    我們知道,6600萬年前,一場驚天撞擊結束了恐龍時代,那是一場弱肉強食的時代,或許是恐龍的強大讓其他動物黯然失色,小行星來到了地球,將這個世界重新「洗牌」!然而對於數千萬年前的那場災難,科學家仍然心存好奇,到底是如何的撞擊導致了恐龍大滅絕,這是一個困擾著無數科學家的問題,而近日,一項研究為這個答案揭開了可能的答案!
  • 美媒:科學家發現小行星撞擊致恐龍滅絕新證據
    美媒稱,科學家在墨西哥近海的海底進行鑽探後,獲取了地球生命史上最糟糕一天的地質學記錄。這種獨特的地質學記錄顯示,6500萬年前,一個城市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消滅了恐龍和地球上3/4的生命。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9日報導,9月9日,科學家發布了對採自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新巖石樣本的分析。這項分析展示了一種層狀分布的沉積巖。在這場撞擊的核心地區,該沉積巖以精確到分鐘的方式記錄了一場全球性大災難的第一天。科學家說,巨大的小行星撞出一個100英裡(1英裡約合1.61公裡)寬、12英裡深的巨坑。
  • 科學家稱艾菲爾鐵塔大小的小行星Apophis可能會在2068年威脅地球
    據外媒CNET報導,在充滿災難和壓力的一年裡,很多人一直在關注小行星,關注它們是否會撞擊地球。
  • 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還會是地球霸主嗎?
    恐龍近日,來自英國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針對恐龍多樣性開展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時,恐龍數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撞擊,恐龍可能會繼續統治地球。
  • 月球隕石坑的科學大發現,比滅絕恐龍更大的小行星曾撞擊地球!
    科學家估計,撞擊地球和月球的小行星的總重量可能是撞向現在墨西哥並形成奇庫魯布隕石坑的小行星質量的60倍,這次撞擊讓地球結束了恐龍的統治。即使從地球上看,不用怎麼放大,月球的表面也有成千上萬的隕石坑,這些隕石坑是由早期太陽系中呼嘯而過的太空巖石所造成的。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恐龍 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會造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當時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都滅絕了,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則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
  • 一顆名為混沌之神的小行星正在加速,可能在48年內撞擊地球
    天文學家DaveTholen博士說:「這顆小行星正以每年170米的速度偏離一個純粹的引力軌道,預測2068年它撞擊地球是可能發生的。阿波菲斯於2004年被發現,在美國宇航局關於地球碰撞威脅的名單中名列第三。 它的尺寸只有三百多米,與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相比,它就顯得比較微小。
  • 2880年最危險小行星將撞地球 科學家駁末日危機論
    中新社休斯敦10月14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本月發布消息稱,他們一直在觀測的一顆編號為「1950 DA」的小行星,正以每秒15公裡的速度朝著地球方向飛來,預計可能在2880年3月16日撞上地球
  • 小行星撞擊地球!面對地外天體威脅人類準備好了嗎?
    能引起全球性災難為標準(也就是大約幾公裡-十幾公裡量級的撞擊物)對地球來說,這樣的撞擊平均每1000萬-1億年發生一次,7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大撞擊差不多是十幾公裡的撞擊物,平均一億多年才發生一次(呵呵,即使這麼罕見的撞擊也沒有滅絕地球上所有生物)。
  •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有可能再次發生嗎?
    這次撞擊形成了直徑數百公裡的撞擊坑,直到今天其輪廓還可以被遙感衛星捕捉到。該事件在地質學上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K-PG)滅絕事件,當時除了恐龍覆滅,全球有約四分之三的物種消失。前霸主們的不幸遭遇,讓我們談到小行星撞擊時亦心有餘悸。一些陰謀論者甚至將2012末日假說與小行星相聯繫,稱尼布魯行星會在2012年撞擊地球,引發全球恐慌。——當然什麼都沒有發生。
  • 2021年真的會有彗星撞擊地球嗎?
    彗星是宇宙中非常漂亮的天體,整個彗星基本上都由冰物質組成,但是這樣一種美麗的天體卻給地球帶來過恐怖的大滅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六千多萬年前的一顆彗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從地球上消失!彗星經過地球而最近,2021年彗星將會撞擊地球的說法又在網絡上泛濫起來。
  • 小行星今晚飛向地球被官方闢謠,但歷史上真有小行星「光臨地球」
    實際上,歷史上也有很多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恐龍滅絕原因假說之行星撞擊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恐龍滅絕假說中的「行星撞擊說」了。科學家們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坑中含有的稀有金屬銥是正常含量的200倍。銥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而在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一千倍。
  • 小行星撞擊令恐龍滅絕,但時間地點、角度都太趕巧了!
    最早發現的人是荷蘭古生物學家簡·斯米特(Jan Smit),於1971年研究西班牙一個古城的巖層時候發現了這條邊界。邊界下他發現了很多貝殼化石(單細胞原生生物),但邊界上突然一個貝殼化石都見不到,這令他感到十分困惑。
  • 小行星正面撞擊地球,使恐龍滅絕,最後去了哪裡?
    「星星在眨眼,月亮在畫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架起彩虹的橋……」這首歌詞對很多8090後來說並不陌生,它來自藍貓淘氣三千問的主題曲,這部中國自主製作的動畫片從1999年開播就獲得了很多孩子的喜愛其中的「恐龍時代」的章更是男孩們的出行,當時的宇宙人是恐龍的基因利用新創造的兇暴的複合恐龍
  • 新年前四天,四顆小行星到地球「串門」
    然而新年伊始,這些「天外來客」卻頻繁地造訪地球。 元旦假期,當人們都沉浸在迎接2021年新年到來的喜悅中時,天上的小行星也忙著到地球來「拜年」。 1月2號下午5點25分,一顆名為「2019 YB4」的小行星率先「光顧」地球,當時距離地球約645萬公裡。1月3號下午6點03分,小行星「2020 YA1」從地球上飛馳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