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一種很特別的商品,看不到摸不著,也沒辦法和親朋好友購買的產品進行直觀對比。大部分人買完之後就把合同束之高閣,對具體保障內容很少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深藍君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朋友留言諮詢平安福2017、國壽福至尊版,畢竟這兩家公司無論從代理人、保險分支機構都是國內最多的,所以今天深藍君就對這兩款進行進行一下對比分析,看看這兩款產品到底怎麼樣?
一、平安福、國壽福產品對比分析:
關於終身型重疾險我們之前已經做過很多分析了,不過還沒有將平安福、國壽福放在一起比較過,今天的測評匯聚了市場上幾款比較熱銷的產品:平安福2017、國壽福至尊版、華夏福、健康源2號、康健一生多倍保、健康源優享。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通過上圖我們能直接看到兩款產品在整個市場中的位置,無論產品保障內容還是保費價格,都處於市場的中等水平,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品牌知名度高,終端網點較多。
二、平安福、國壽福產品具體分析: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這兩款的產品的保障內容,看看這兩款大公司的明星產品到底值得買嗎?
1、產品構成:
這兩款產品都是採用終身壽險附加重疾險的產品組合:
國壽福:終身壽險+附加重疾險
平安福:終身壽險+附加重疾險
這樣的產品組合是沒有問題的,很多其他的產品也是這樣設計。不過這裡面有一點深藍君需要提醒大家,提前給付型重疾險,當罹患重疾時,理賠過後會同時扣除主險壽險的保額。
舉個例子:
如果主險為50萬保額,附加重疾險為49萬,那麼拿到49萬理賠款的同時,主險的保額會變為1萬元。這裡可能個別朋友會誤解主險保額是不變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輕症對比:
輕症對於重疾險來講其實是降低了理賠門檻,減少了理賠糾紛,對於消費者來講,這無疑是切實的福利。
保險行業協會只對25種重疾進行了統一的規範和確定,對於輕症這塊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所以也造成了各家對輕症的數量與種類都有很大的不同。
上圖是國內重疾險關於惡性腫瘤的定義,藍色標註的內容是不屬於惡性腫瘤的。
雖然不符合重疾的理賠標準,但保險公司都會將上述標註的疾病定義為輕症,額外賠付20%-30%保額,絕大多數重疾險把上面5條列為輕症裡面「極早期的惡性病變」這個病種。
而平安福2017將這個病種分成三個疾病(早期惡性病變、原位癌、皮膚癌),除此之外其它高發的輕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輕微腦中風、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都是不包含的,不僅在病種數量上玩了花樣,而且具體保障的內容也不在優勢,所以平安福這款產品無論從誠意還是具體保障,都是落後於市場同類產品的。
3、保費豁免:
目前主流的重疾險都會自帶被保人輕症豁免,很多產品可以附加投保人輕症、重疾、全殘、身故豁免。豁免條款是非常有利於消費者的設計,比較典型的場景就是父母作為投保人為孩子投保,另外就是夫妻互保,當投保人出現上述情況時,後續的保費就不需要再繳了。
大家可以直接的看到平安福2017和國壽福的對比,個人覺得被保險人輕症豁免還是很重要的,畢竟一份保障長達幾十年,如果真的罹患輕症,拿到理賠款後續保費還不需要再繳了,還是非常人性化的,所以這一項國壽福勝出,也期待平安福後續有更多的改變和升級。
4、長期意外:
根據平安福一貫的的原則,購買平安福一定需要附加長期意外險。這個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講,深藍君覺得是屬於捆綁銷售。我們以30歲男性,20年繳費來看:
意外險:30萬保額,保障70歲,每年1500元
重疾險:50萬保額,保障終身,每年15293元
所以購買平安福的實際支出為:16793,這個價格相比其他產品至少要高20%-30%。
就算附加了30萬的意外險,這個保額也是不夠的,關於成人意外險我們做過很多的測評:100萬保額涵蓋50萬猝死的意外險,每年也只需要299元。另外只要沒有殘疾,可以正常行動的普通人,就算75歲也是能購買一年期的意外險,綜上所述,個人覺得重疾險打包銷售長期意外險算是比較大的劣勢。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知道重疾險都有90-180天的等待期,如果等待期確診重大疾病的話,行業慣例是退還所繳納的保費,但是平安福這款產品是僅僅退還現金價值。
有過退保經歷的朋友就會了解,現金價值一般同所交保費相比會少很多。在用戶最需要資金治病的時候,只能拿回現金價值,這麼做很難體現保險雪中送炭的特點,個人覺得還是很不厚道的,很難理解平安福為什麼會有這種設計。
三、寫在最後:
在深藍君看來,保險非常好的體現了金融業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不僅產品複雜不易對比,而且銷售過程還參雜了很多人情的因素,令整個購買決策就更加複雜,普通人稍不注意就會入坑。
國人一直有比較嚴重的跟風心理,看著別人買了什麼就自己買什麼,這樣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因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人員構成、不同的保險預算、過去買了保險也不同,所以盲目跟風的話,是很難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今天的對比分析,不是想說國壽福、平安福到誰好誰不好,而是希望能夠儘可能還原產品的全貌,如果大家信賴平安和國壽的品牌,結合自己購買產品的側重點,是完全可以購買的。
希望大家在購買前能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大品牌的光環下,不加思考和判斷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