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之血脈探尋

2020-12-24 榆木齋

菩提樹之血脈探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六祖慧能作的流傳甚廣的佛教偈子。皈依佛教之人皆用之來開化,那麼,菩提究竟是不是樹呢?菩提又是指什麼呢?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時代演化,逐漸形成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國內以漢傳佛教為大宗。漢傳佛教以禪宗最為盛行,禪宗不立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六祖慧能起發揚光大,慧能就是因為上邊的佛教偈子獲得五世祖的青睞,得以接過衣缽。

六祖慧能千年法身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教開山祖師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樹下跏趺坐49天,終於頓悟,開創佛教。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佛祖悟道之處的菩提樹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雲: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海拔400-630米多為栽培。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尼泊爾菩提樹

在印度,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印度非常講究菩提樹的"血脈",並以當年佛祖頓悟時的聖菩提樹直系後代為尊。有種說法稱,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聖菩提樹的一棵樹枝,將其帶到了斯裡蘭卡並種植成活。

斯裡蘭卡的聖菩提樹

後來位於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被毀,斯裡蘭卡的菩提樹便成了維繫佛祖淵源的"唯一血脈"。時至今日,在印度佛教聖地所植的菩提樹,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全部由斯裡蘭卡的菩提樹嫁接而來。

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有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都會受到高僧們的頂禮朝拜。

"文革"動亂期間,植物園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

那麼為何又說「菩提本無樹」呢?這是指一種佛教修行的一種最高境界。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弘忍讓弟子都寫一首偈子來選拔衣缽繼承人。大弟子神秀公認有修行,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掃地僧人慧能禪師看到後也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相較,高下立分。

六祖肉身

神秀的意思是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慧能則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後,擔心弟子的安全,便在晚上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度門禪寺(神秀道場)

但是神秀並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高僧,後來神秀創立了禪宗的北宗,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曾跪拜神秀,封神秀為國師。神秀這時顯出一個高僧的修養,推薦慧能,慧能婉拒了。不過,二位高僧努力宣揚佛教教義,南宗、北宗共同把佛教推向一個輝煌時代。

所以菩提也可以理解為樹,是名稱之樹,也可以理解為非樹,為智慧、覺悟。就是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也就是佛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還有要注意的是現在市場上有銷售菩提子的,菩提子乃西藏語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樹之果實,產於雪山附近。其樹屬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呈穗狀;夏秋之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俗用為念佛之數珠,故稱菩提子。

菩提子

佛教和儒教、道教並列中國三大宗教,在千百年的演化過程中逐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已是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們從佛教經義中吸取了太多的養分,菩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世人都能充滿智慧 ,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麼,世界會更加美好。

2017-2-17榆木齋

相關焦點

  • 菩提樹之血脈探尋
    菩提樹之血脈探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六祖慧能作的流傳甚廣的佛教偈子。皈依佛教之人皆用之來開化,那麼,菩提究竟是不是樹呢?菩提又是指什麼呢?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時代演化,逐漸形成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國內以漢傳佛教為大宗。漢傳佛教以禪宗最為盛行,禪宗不立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塔爾寺的菩提樹
    >青海是我們這次西北之行的最後一站,我們神往的青海湖就要到了」,心裡有些激動不已。寺院內有一棵菩提樹,樹上掛有許多信徒們敬獻的哈達。這聖樹首先引起了我的關注。在內地已經是仲秋,許多闊葉樹都漸黃近凋了。但生長在青藏高原上的這菩提樹卻長得青蔥盛茂極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望著這樹,想著這詩。一種神聖的情感油然而生。朋友見我在菩提樹下久久不肯離去,便催促說,寺裡還有更大更奇的菩提樹哩!
  • 泰國鍍金禮佛菩提樹
    在印度,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而且非常講究菩提樹的「血脈」,並以當年佛祖頓悟時的聖菩提樹直系後代為尊。按照印度教的說法,菩提樹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溼奴的一種化身,因此具有特別重要的宗教色彩。
  • 北方的菩提樹
    就這,還不算灌木和爬藤類開白花的繡線菊、金女貞,木香、枳花、金銀花……花之意蘊深深,花亂花繁盛,要數那層層發花的高大七葉樹。七葉樹又名桫欏樹、七葉楓和七葉菩提樹。連年以來,城市多變善變,樓屋、道路、高架是它的骨骼,河流、管網如血脈,行道樹和園林花木,便是服飾衣裳。
  • 菩提樹下的人生感悟:心若無物 菩提本無樹
    菩提樹,一種極有寓意的佛國符號。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七天不吃不喝,最終悟得救世真理,修得正果,終於成佛。提到菩提樹,很自然地想起了六祖慧能那首有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朝禮總佛寺之聖菩提樹
    >
  • 北方的菩提樹
    就這,還不算灌木和爬藤類開白花的繡線菊、金女貞,木香、枳花、金銀花……花之意蘊深深,花亂花繁盛,要數那層層發花的高大七葉樹。七葉樹又名桫欏樹、七葉楓和七葉菩提樹。連年以來,城市多變善變,樓屋、道路、高架是它的骨骼,河流、管網如血脈,行道樹和園林花木,便是服飾衣裳。
  • 菩提樹下的人生感悟:心若無物 菩提本無樹
    菩提樹,一種極有寓意的佛國符號。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七天不吃不喝,最終悟得救世真理,修得正果,終於成佛。提到菩提樹,很自然地想起了六祖慧能那首有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罕見的菩提樹和菩提花,歡迎轉載
    依《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十所載菩提樹神。菩提樹之守護神。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載,昔有一王毀滅佛法,漸至菩提樹時,菩提樹神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其軍隊、惡神眾。金光明經中佛對此天女說流水長者子之昔緣。天女贊曰:『我常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佛讚嘆曰:佛讚嘆曰: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說此言。一切眾生。
  •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無論信佛與否,很多人常會說一句話「心似菩提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無波瀾。而對普通世俗人而言,菩提樹,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喬木而已。可是,您知道嗎,對信佛的人來說,菩提樹那可是佛教的聖物。其原因很簡單,大概在距今26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後來被尊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樹之下覺悟成佛的。後世信佛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將菩提樹當成佛教的第一聖物,其地位簡直就是釋迦牟尼的化身。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有過很多年的苦修。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見菩提樹如見佛陀.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
  • 在阿努拉特普拉瞻仰神聖的菩提樹
    高大佛像(圖片來源:旅遊天地)樹之「壽星」——大菩提樹斯裡馬哈婆提,即大菩提樹,位於阿努拉特普拉市中心。2300年前栽種,是世界上樹齡最長的樹之一。佛教徒將其視為僅次於佛牙的聖物。公元前528年,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伽耶的一棵蓽缽羅樹下結跏趺坐,證得菩提,悟道成佛,其信徒把蓽缽羅樹稱作菩提樹。史載,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兒子摩哂陀長老來斯裡蘭卡傳教之後不久,又派女兒、上座部佛教女傳教士僧伽密多赴斯,為斯裡蘭卡公主和侍女傳授比丘尼戒,並在阿努拉特普拉城建優婆夷庵,斯裡蘭卡第一個比丘尼僧團從此誕生。
  • 重走玄奘路特稿:菩提樹下悟人生
    相傳今尼泊爾南境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深深感到人生充滿著生老病死的苦難,便獨自離開王宮,進入密林出家修行,決心探尋脫離苦海之道。    一晃六年,他在這裡長期苦修,虛弱的身體讓他難以行走。一位牧羊女恰好從附近路過,善良的女子讓他喝了乳粥。他恢復體力後,走到尼連禪河裡洗去泥垢,便來到了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鋪上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而坐。
  •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高15-25米
    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大喬木,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胸徑30-50釐米;樹皮灰色,平滑或微具縱紋,冠幅廣展;小枝灰褐色,幼時被微柔毛。
  • 神奇的菩提樹 神奇的避風臺
    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裡,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菩提樹在遼寧地區是難得一見的。據記者調查,位於遼南的瓦房店市許屯鎮還有幾株菩提樹,被當地人視若珍寶。葫蘆島市菊花島(現改為覺華島)也有少量菩提樹,可見菩提樹這種熱帶樹種在遼寧地區繁殖之難。
  • 佛教「聖樹」菩提樹
    在佛教裡,有一聖物,名曰「菩提樹」,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果問起菩提樹的來歷,恐怕知道的人就有限了。每至佛涅槃之日(農曆二月二十五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燭耀繼日,兢修供養。佛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7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舍,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佛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故此,信眾常常帶著鮮花等物品來此供養佛陀。
  • 香山有棵「菩提樹」
    原標題:香山有棵「菩提樹」   戶力平   菩提樹有「佛門聖樹」之稱,原產於印度,北京何以有菩提樹呢?它生長於香山腳下的中科院北京植物園內,是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菩提」本是梵文音譯,意思為覺悟、智慧。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而修成菩提是佛教徒的最終理想。
  •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無論信佛與否,很多人常會說一句話「心似菩提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無波瀾。而對普通世俗人而言,菩提樹,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喬木而已。可是,您知道嗎,對信佛的人來說,菩提樹那可是佛教的聖物。其原因很簡單,大概在距今26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後來被尊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樹之下覺悟成佛的。後世信佛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將菩提樹當成佛教的第一聖物,其地位簡直就是釋迦牟尼的化身。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有過很多年的苦修。
  • 葉 | 菩提樹
    斯裡蘭卡的這株菩提樹於是就成了有記載的現存(就是還活著的)最古老的栽培植物。原來的那株聖·菩提樹不是最古老的麼?菩提迦耶的那株因其神聖的紀念意義,數次被毀。比如毀於伊斯蘭教徒。題外話1:大約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新疆。並在之後的日子裡沿絲綢之路不斷傳播。在此後的約一千年的時間裡,佛教在天山南北盛極一時,有無數的佛洞與寺廟。人稱千裡佛國。看如今?
  • 為什麼菩提樹稱為聖樹?
    越過尼連禪河,釋迦牟尼獨自來伽闍山附近一座小山下的靜謐之處。他老遠看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靜靜地躺在綿延起伏的高原上。在這片森林裡有一株獨特而繁茂的菩提樹,樹身寬廣,足以萌覆三四人而有餘。釋迦牟尼獨自走到菩提樹下,摒除雜念,莊嚴發下誓願道:「我要坐在這棵樹下,直至證得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