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將強化人才優勢,反向吸引中國大陸高端人才流向臺灣地區?

2020-12-12 我為科技狂Tech

眾所周知,晶片製造行業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尤其需要既有經驗又能創新的高端人才。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芯國際作為晶片代工龍頭,兼具成熟製程工藝和先進位程工藝,目前,由中芯研發的14nm先進位程工藝也已投入量產。業內認為,隨著資金、人才和技術逐步到位,中芯憑藉「摩爾定律放緩」+「追趕者學習曲線縮短」的優勢,可望逐漸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

事實上,中芯最近幾年在製程工藝上不斷突破,加速推進,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端精英人才加入中芯。根據網上已公開的信息顯示,在中芯的核心高管和技術人才名單上包括:董事長周子學,聯合執行長共有兩位——趙海軍和梁孟松,財務長兼執行副總裁高永崗,執行副總裁周梅生,運營與工程資深副總裁張昕,技術研發副總裁吳金剛。其中,周子學、高永崗和吳金剛是中國國籍,梁孟松是中國臺灣籍,其餘三位均為新加坡國籍;另外,梁孟松、周梅生和張昕都曾在臺積電工作過。

以往,科技人才從臺灣地區流向中國大陸多是正常現象。而臺積電作為全球晶片代工龍頭,為取得技術領先優勢,起用並且重用中國大陸出身的人才。近年來,臺積電連番晉升兩位大陸出身旅美華人科技高管,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有人據此認為,在未來,臺積電會更加強化人才優勢,反向吸引中國大陸高端精英人才流向臺灣地區。

近日,臺積電一項人事受到外界矚目,臺積電副總曹敏,原先持有美國籍通過審查程序,正式歸化為「臺胞",引起各界關注。但事實上,曹敏出身中國大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之後赴美留學,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物理學系取得碩士學位,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

曹敏主持臺積電一部分先進工藝研發工作,他在2018 年2月起晉升臺積電路徑探索(Pathfinding)副總。在此之前,曹敏自2016年起擔任Pathfinding處資深處長。他於2002年加入臺積電,成功協助開發多項先進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技術,包括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20納米以及10納米。

自2006年至2008年,曹敏帶領了40納米泛用型製程技術的開發,此項技術也是臺積電首款利用超密度微縮的奈米製程。2009年,首次利用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HKMG)技術,成功帶領了28納米高性能製程的開發。之後曹敏也帶領研發團隊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製程技術。

在加入臺積電之前,曹敏自1994年至1999年任職於惠普實驗室(Hewlett-Packard Laboratories),1999年至2000年任職於PDF解決方案公司(PDF Solutions),2000年至2002年任職於百利通半導體公司(Pericom Semiconductor)。

曹敏在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共擁有36項專利。他曾在許多委員會擔任重要職務,包括國際電子組件會議(IEDM)和國際VLSI技術和電路專題研討會。

曹敏與另一位研發副總吳顯揚,在半導體圈內頗有名氣,被業內戲稱是臺積電「交互蹲跳"的「左右腿"。因為他們兩人分別交叉負責臺積電先進技術世代的開發。吳顯揚負責28納米、16納米與7納米,以及現在的3納米;曹敏負責40納米、20納米、10納米。但原來應該由他負責的5納米,2016年,臺積公告改由新來的葉主輝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曹敏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工藝技術時,曾帶領臺積電1400人團隊,進行跨部門合作,歷經3年堅持努力,突破高介電材料/金屬閘技術,並且創新採用雙重曝光技術,成功開發20納米製程技術。

除了曹敏,還有一位資深副總張曉強同樣是出身中國大陸的美籍華人張曉強。8月14日,臺積電董事會才批准公司高管調整計劃,新晉升張曉強為資深副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業務策略,包括技術藍圖、客戶溝通與互動。張曉強2016年加入臺積電時擔任設計暨技術平臺副總經理,負責先進矽智財的開發,2017年擔任業務開發副總經理。張曉強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並於美國杜克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在加入臺積公司之前,張曉強曾任美商英特爾公司技術與製造副總經理兼電路技術總監,負責英特爾產品的關鍵製程、設計輔助數據文件、共同定義、以及優化。他成功地引領英特爾公司的嵌入式內存技術開發從90納米邁向10納米。張曉強於2005年當選為英特爾院士,並帶領他的團隊贏得了5項英特爾成就獎,也是英特爾公司最高的技術成就獎項。

張曉強在國際會議和技術期刊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並於2009年發表了專書Embedded Memory for Nano-Scale VLSIs,於施普林格學術出版公司 (Springer) 出版。張曉強在集成電路領域擁有的 55 項美國專利,同時也是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 (ISSCC) 2016年的計劃主持人,目前仍擔任主持人,並且是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 (IEEE Fellow),也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執行委員會服務。

在臺積電目前23名核心管理層人員和5名子公司CEO或者總經理當中,張曉強任職時間相對較短,其他高管中有多位已超過20年,現今仍有3位是從1987年臺積電成立時就在,任職已經超過33年。

例如晉升技術發展及技術研究資深副總經理侯永清,他是美國雪城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97年就加入了臺積電,在臺積電任職時間較新晉升的張曉強要長近20年。張曉強晉升為資深副總經理之後,臺積電資深副總經理就增加到9位,另外8位分別是何麗梅、羅唯仁、RickCassidy、秦永沛、米玉傑、林錦坤、王建光和侯永清。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臺積電重用50歲世代,也有不少人屬於矽谷在美華人工作累積多年,因為比不上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與臺積電開出豐厚工作報酬,而願意當海歸,加入臺積電。一路在美國升到高層、再被臺積電挖角,其中不乏中國大陸的高端科技人才。

(部分內容來自臺積電官網)

相關焦點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近日有臺灣輿論認為,中美科技戰或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臺灣地區相關人才將成為大陸「爭奪」的對象,而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並未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而吸引力減小,相反高端人才西進大陸可能將更加頻繁。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近日有臺灣輿論認為,中美科技戰或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臺灣地區相關人才將成為大陸「爭奪」的對象,而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並未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而吸引力減小
  • 大陸晶片人才稀缺?外媒:大陸兩廠挖走超過100名臺積電資深員工
    近日,據臺灣地區媒體《經濟日報》轉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稱,自2019起,已有100多位原臺積電工程師和經理人員被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弘芯和泉芯挖走,從事晶片研發製造項目。國產晶片發展機遇下人才的缺失在中美「戰役」的不斷升級中,中國也明確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以華為「晶片斷供」危機為主的時間將中國在科技領域上的弱勢暴露無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在晶片發展上的技術落後於世界,長期依賴晶片進口導致一旦晶片斷供,國內某些產品將無法生產的後果。
  • 狂挖臺積電人才,中國晶片巨頭砸錢搶大咖
    隨著科技產業競爭愈發激烈,以及「中國製造2025」強調對基礎建設深化、科技產業強化,半導體自主化成為政策重心,人才來源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困境,據媒體近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遭挖角上百名工程師,但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臺積電高階人才前往大陸半導體公司任職。
  • 晶片巨頭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發展壯大,而非在中國大陸,為什麼?
    在半導體業界,臺積電也因自身的製程技術卓越、業績表現突出等優勢,贏得了大家的讚譽。目前,臺積電已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年收入超過300億美元。臺積電堅持要「根留臺灣」,臺積電的總部位於中國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主要的廠房也在臺灣地區。臺積電首創的晶圓代工模式,不僅改變和推動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還影響和推動了與半導體相關的產業發展。
  • 【時評】大陸漸成臺灣人才逐夢熱土
    兩岸交流,人才先行。近年來,兩岸人才交流日益頻繁,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在正在舉行的第九屆海峽論壇中,就包含了多項兩岸人才交流活動,吸引了眾多臺灣英才。與此同時,第十五屆「6·18」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大會亦在福建舉辦,開幕當天即有12個閩臺人才合作項目完成現場籤約。大陸正在逐漸成為臺灣人才追逐創新創業夢想的熱土。
  • 美媒稱40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灣對人才外流無奈
    5月21日報導 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立委」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5月17日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有關部門表示,2015年臺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外流大陸約41萬人,達到58%比例最高,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約11萬人,佔15.4%排名第二。
  • 大陸加大「磁吸效應」,臺灣或面臨人才流失
    辛炳隆教授在接受媒體的採訪中說道,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不斷圍追堵截,而中國在其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需要緊急填補空缺的中國會不斷吸引人才,這就造成了臺灣某些領域的人才流失,新冠疫情雖然對赴陸臺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僅針對中低端人群,高端人才的流動反而會更加頻繁,對臺灣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認為大陸對臺友善的比例是4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更有近六成(59.6%)願意到大陸發展。產業政策不靈,只能搞「軟實力」臺灣「陸委會」認為,陸方不斷出招吸引臺方的技術人才是有「政治意圖」,導致臺灣「人才外流」臺當局會持續強化留才機制,反制大陸方面。
  • 臺積電調薪示警:臺灣地區固定薪資已被越南超越!
    過去30 年,中國臺灣地區靠高獎金、高分紅,培養無數優秀中高級人才,這套薪資結構至今仍持續影響就業市場。但根據全球權威企業人力諮詢機構「韋萊韜悅」的調查內容,看到臺灣地區的薪資水準正節節落後,固定薪資今年首度被越南超越,高級主管職位越高的固定薪資越不如競爭對手,已造成人才不斷外流,危機重重。
  • 去年來臺積電已有100多位員工跳槽到大陸
    摘要:8月13日消息,據臺灣地區媒體《經濟日報》援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稱,自去年起,已有100多位原臺積電工程師和經理人員被挖角到中國大陸,從事晶片研發製造項目。
  • 美媒:41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當局對人才外流無奈
    參考消息網今天(21日)報導,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立委」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5月17日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有關部門表示,2015年臺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外流大陸約41萬人,達到58%比例最高,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約11萬人,佔15.4%排名第二。
  • 大陸晶片自給率要達70%,臺灣半導體人才或有外流潮
    據臺媒報導,臺灣半導體產業界擔憂更多人才因此西進大陸。聯發科等企業近期不斷向臺灣地方政府呼籲「開放政策工具」,例如針對半導體研發人員,取消分紅費用化,讓公司可以用分紅配股,留住珍貴的人才,否則臺灣腦力被買完,半導體業也沒了競爭力。
  • 臺灣憂心半導體人才外流潮
    據臺媒報導,臺灣半導體產業界擔憂更多人才因此西進大陸。聯發科等企業近期不斷向臺灣地方政府呼籲「開放政策工具」,例如針對半導體研發人員,取消分紅費用化,讓公司可以用分紅配股,留住珍貴的人才,否則臺灣腦力被買完,半導體業也沒了競爭力。
  • 終於有人說清楚了,為什麼臺灣省有臺積電,而中國大陸沒有?
    臺灣為何誕生臺積電?這是遊戲規則,只不過這個規則以前由美國定的。說直白一點,這是全球分工產生的結果,就好比為什麼光刻機是荷蘭強一樣的道理!在搞全球分工的時候,我們製造業雖然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更多的是中低端,並沒有多少高端技術。這也是美國現在要和我們打中美技術戰的原因!說到正題上來,臺灣之所以誕生了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主要還是獲得了美國的扶持。要知道,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是美國籍,而且臺積電有很深的美國資本在內!
  • 美媒稱逾40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當局對人才外流束手無策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導 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立委」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5月17日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有關部門表示,2015年臺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外流大陸約41萬人,達到58%比例最高,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約11萬人,佔15.4%排名第二。臺立法機構經濟委員會委員、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接受採訪時表示,臺灣人才大量外流,已經衝擊臺灣整體經濟發展。
  • ...半導體掀起搶人大戰,臺灣人才最受青睞;高功率RF元件成路由器趨勢
    SEMI全球總裁暨CEO Ajit Manocha指出,人才已經成為產業成長的瓶頸點。例如光是矽谷地區,相關企業就有數千個職缺待補,全球則有超過1萬個職缺。吸引新的應徵者並開發全球新興人力,是維持創新及成長步調的關鍵因素。
  • 廈門漳州泉州向臺灣人才招手 更多高端人才登陸
    廈門漳州泉州向臺灣人才招手 更多高端人才登陸 2012年04月27日 08: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綠媒炒作臺積電主管跳槽大陸,臺網友:少拿愛臺灣要挾人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尹哲)11月28日,臺灣綠媒傳出臺積電部門主管跳槽至大陸濟南的晶圓代工廠擔任要職,並聲稱「擔憂技術外流」。針對該傳言,臺積電當天回應表示:不予評論。但其同時補充稱,對於任何可能違反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行為,經確認屬實者,將立即追究其違約責任。事實上,臺灣半導體企業員工跳槽大陸工作的例子並不罕見。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告訴觀察者網,大陸企業工資待遇很高,臺積電人才流失十分正常。
  • 兩岸面板產業優勢:大陸強勢崛起,臺灣發力高端
    導讀: 在全球電視面板供應量中,去年以南韓樂金顯示器(LGD)持續站穩第一大,京東方則追上臺灣面板廠成為第二,群創落居第三,南韓三星顯示器位居第四,華星光電則擠進第五大,友達已不在前五大排行榜了。  IHS顯示器研究總經理謝勤益指出,臺灣面板廠擁有在高端電視、車用面板的競爭優勢,應強化品質、可靠性及信賴的三大優勢,以與大陸面板廠區隔。以日系索尼(Sony)為例,五十吋以上的大尺寸電視面板,以臺廠及韓廠為供應主力,目前尚不採用大陸面板,關鍵就在臺廠產品的質量較高,可靠性及信賴也長期獲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