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晶片製造行業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尤其需要既有經驗又能創新的高端人才。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芯國際作為晶片代工龍頭,兼具成熟製程工藝和先進位程工藝,目前,由中芯研發的14nm先進位程工藝也已投入量產。業內認為,隨著資金、人才和技術逐步到位,中芯憑藉「摩爾定律放緩」+「追趕者學習曲線縮短」的優勢,可望逐漸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
事實上,中芯最近幾年在製程工藝上不斷突破,加速推進,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端精英人才加入中芯。根據網上已公開的信息顯示,在中芯的核心高管和技術人才名單上包括:董事長周子學,聯合執行長共有兩位——趙海軍和梁孟松,財務長兼執行副總裁高永崗,執行副總裁周梅生,運營與工程資深副總裁張昕,技術研發副總裁吳金剛。其中,周子學、高永崗和吳金剛是中國國籍,梁孟松是中國臺灣籍,其餘三位均為新加坡國籍;另外,梁孟松、周梅生和張昕都曾在臺積電工作過。
以往,科技人才從臺灣地區流向中國大陸多是正常現象。而臺積電作為全球晶片代工龍頭,為取得技術領先優勢,起用並且重用中國大陸出身的人才。近年來,臺積電連番晉升兩位大陸出身旅美華人科技高管,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有人據此認為,在未來,臺積電會更加強化人才優勢,反向吸引中國大陸高端精英人才流向臺灣地區。
近日,臺積電一項人事受到外界矚目,臺積電副總曹敏,原先持有美國籍通過審查程序,正式歸化為「臺胞",引起各界關注。但事實上,曹敏出身中國大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之後赴美留學,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物理學系取得碩士學位,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
曹敏主持臺積電一部分先進工藝研發工作,他在2018 年2月起晉升臺積電路徑探索(Pathfinding)副總。在此之前,曹敏自2016年起擔任Pathfinding處資深處長。他於2002年加入臺積電,成功協助開發多項先進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技術,包括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20納米以及10納米。
自2006年至2008年,曹敏帶領了40納米泛用型製程技術的開發,此項技術也是臺積電首款利用超密度微縮的奈米製程。2009年,首次利用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HKMG)技術,成功帶領了28納米高性能製程的開發。之後曹敏也帶領研發團隊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製程技術。
在加入臺積電之前,曹敏自1994年至1999年任職於惠普實驗室(Hewlett-Packard Laboratories),1999年至2000年任職於PDF解決方案公司(PDF Solutions),2000年至2002年任職於百利通半導體公司(Pericom Semiconductor)。
曹敏在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共擁有36項專利。他曾在許多委員會擔任重要職務,包括國際電子組件會議(IEDM)和國際VLSI技術和電路專題研討會。
曹敏與另一位研發副總吳顯揚,在半導體圈內頗有名氣,被業內戲稱是臺積電「交互蹲跳"的「左右腿"。因為他們兩人分別交叉負責臺積電先進技術世代的開發。吳顯揚負責28納米、16納米與7納米,以及現在的3納米;曹敏負責40納米、20納米、10納米。但原來應該由他負責的5納米,2016年,臺積公告改由新來的葉主輝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曹敏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工藝技術時,曾帶領臺積電1400人團隊,進行跨部門合作,歷經3年堅持努力,突破高介電材料/金屬閘技術,並且創新採用雙重曝光技術,成功開發20納米製程技術。
除了曹敏,還有一位資深副總張曉強同樣是出身中國大陸的美籍華人張曉強。8月14日,臺積電董事會才批准公司高管調整計劃,新晉升張曉強為資深副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業務策略,包括技術藍圖、客戶溝通與互動。張曉強2016年加入臺積電時擔任設計暨技術平臺副總經理,負責先進矽智財的開發,2017年擔任業務開發副總經理。張曉強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並於美國杜克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在加入臺積公司之前,張曉強曾任美商英特爾公司技術與製造副總經理兼電路技術總監,負責英特爾產品的關鍵製程、設計輔助數據文件、共同定義、以及優化。他成功地引領英特爾公司的嵌入式內存技術開發從90納米邁向10納米。張曉強於2005年當選為英特爾院士,並帶領他的團隊贏得了5項英特爾成就獎,也是英特爾公司最高的技術成就獎項。
張曉強在國際會議和技術期刊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並於2009年發表了專書Embedded Memory for Nano-Scale VLSIs,於施普林格學術出版公司 (Springer) 出版。張曉強在集成電路領域擁有的 55 項美國專利,同時也是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 (ISSCC) 2016年的計劃主持人,目前仍擔任主持人,並且是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 (IEEE Fellow),也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執行委員會服務。
在臺積電目前23名核心管理層人員和5名子公司CEO或者總經理當中,張曉強任職時間相對較短,其他高管中有多位已超過20年,現今仍有3位是從1987年臺積電成立時就在,任職已經超過33年。
例如晉升技術發展及技術研究資深副總經理侯永清,他是美國雪城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97年就加入了臺積電,在臺積電任職時間較新晉升的張曉強要長近20年。張曉強晉升為資深副總經理之後,臺積電資深副總經理就增加到9位,另外8位分別是何麗梅、羅唯仁、RickCassidy、秦永沛、米玉傑、林錦坤、王建光和侯永清。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臺積電重用50歲世代,也有不少人屬於矽谷在美華人工作累積多年,因為比不上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與臺積電開出豐厚工作報酬,而願意當海歸,加入臺積電。一路在美國升到高層、再被臺積電挖角,其中不乏中國大陸的高端科技人才。
(部分內容來自臺積電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