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癮】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內心從容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3日電 題: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內心從容

  記者 上官雲 製圖 雷宇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常能聽到有人為這樣那樣的瑣事吐槽:戀人不睦、職場不順……再感嘆一聲: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然而,卻只見抱怨,不見解決問題的行動。

  如果是這個生活狀態,不妨來看看明代的這個人:在風華正茂時跌落人生低谷,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但即便被貶到偏遠之地,他也從未放棄「學聖賢」的理想,教化當地百姓。最後憑藉軍功封爵。

  他遇到的事比許多人都更糟心,但卻憑藉內心的強大與從容,樂觀對待磨難,在困境中不斷逆襲。這個人的名字,叫王守仁。

  但凡牛人,多半都有一段曲折的人生故事,王守仁也不例外。

  他出身挺好,自己也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名家典籍爛熟於心,兵法、射箭無一不通。

  全家人都希望王守仁能早日高中狀元。上課時,老師也說,讀書登第才是人生第一等事。但他明顯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讀書學聖賢。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大儒張載說過的話,也成為少年王守仁終生不渝的志向。

  可是,怎麼才能成為聖賢呢?宋儒有「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說法,接下來,王守仁打算親自實踐一下。

  為了「窮竹之理」,他開始「格」竹子,一「格」就是七天七夜,什麼道理都沒發現,自己卻病倒了。

  在旁人眼中,這像是一次年輕人的「行為藝術」,或者只是一個笑談。但對王守仁來說,卻意味著對理想始終如一的追求。雖未得償所願,但卻對書本上的知識有了更新的思考。

  不過,沒等他格物「格」明白,一場職場災難襲來了。

  王守仁20多歲時考中進士,成功獲取官職。但後來因為仗義執言,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四十後,貶至貴州龍場當一名小小的驛丞。他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這還不算完,劉瑾恨王守仁恨得牙根直癢,派出殺手,打算在路上殺掉他。王守仁一琢磨,將一首絕命詩和衣服放在江邊,偽造成跳水自盡的現場,把殺手忽悠走了。

  明代的貴州尚且十分荒涼。但王守仁到這兒以後,安之若素,找個山洞住下來,再簡單搭一所房子,每天自得其樂。

  人生大起大落後,他對生死看得更淡,卻仍未忘記當初的理想,一邊自己打水、種菜,一邊教化當地百姓。

  對智者來說,磨難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王守仁做了一口棺材,沒事就呆在裡面苦思冥想。終於有一天,他想通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也在孜孜不倦地講學,有很多學生慕名而來。

  什麼是知行合一?曾有人簡單做出過概括,就是人的主觀認識與實踐行為要高度統一。或者說,明白了道理卻不去踐行,就不算真正明白。

  王守仁主張,所有的思想、認識都要在實際事務上得到運用和磨鍊。這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

  他不是書呆子,而且很有軍事才能,頗有經略四方之志。年紀不大時,就跑到居庸關、山海關等地遊歷了一個月,十分關心國家大事。

  兵部尚書王瓊一直挺賞識王守仁。在他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等地。

  據說在上任途中,他就碰見有人搶劫船隻,眼看大家要完,王守仁叫旁邊的商船都掛上他的官旗,大張聲勢,盜匪嚇得半死,以為官兵來了,全都跑沒影了。

  就這樣,他把心理戰運用得爐火純青,很快掃平為禍已久的盜賊之患。後來還因為打仗喜歡出其不意、計謀多端,得了一個「狡詐專兵」評價。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消息傳到京城,王瓊在經歷了短暫的慌亂之後,很快鎮定下來:因為有王守仁在那裡。

  不過,彼時王守仁的手中無兵可用。但他不慌不忙,一邊發出檄文徵討叛軍,自籌人馬糧草,等待其他勤王之師前來會合;同時使出反間計,把寧王的軍隊拖在南昌,爭取時間。

  朱宸濠等了十幾天,終於發覺上當了,於是帶領主力出擊,一路拿下九江、南康,進而直逼安慶。

  此時,王守仁這邊的兵馬也基本到齊。眾人都準備先去解救安慶之圍,但他力排眾議,決定先攻打南昌。

  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士兵剛剛集結,氣勢正旺,必能攻破守備空虛的南昌。朱宸濠目光短淺,肯定會率軍回救。我們以逸待勞,勝利在望。

  果然如王守仁所料。最終,幾番較量後,雙方主力展開決戰,朱宸濠大敗,寧王之亂就此平定。不教條、不拘泥,準確分析形勢,靈活排兵布陣,這就是知行合一。

  其實,在後世,王守仁除了因其學說、成就知名外,也常被視作富有生活智慧的典範。

  他確實曾多次面對羞辱甚至危險,但一樣淡定從容。在貴州時,生活環境太差,隨從紛紛病倒,他卻能苦中作樂,最終安然無恙,這其中也有豁達心態的功勞。

  所謂「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平定寧王之亂後,有人來搶功,不斷挑起事端想激怒王守仁,沒奏效。居然又想出一個餿主意,認為他只是個瘦弱文人,便提議在靶場當眾射箭,想要讓他出醜。

  王守仁推辭不過,只得挽弓搭箭,三箭均正中靶心。挑事兒的人尷尬不已,他卻神色如常。

  一個人氣量有多大,往往在於自身能力、視野的高度,更在於心納百川的寬度和廣度。內心坦蕩澄澈,如此才能每臨大事,寵辱不驚。這在今天處理問題時,仍然適用。

  由於身體不好,又常年奔波,王守仁不到60歲就去世了,臨終時說了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大概,也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註解。(完)

相關焦點

  • 六首淡然詩詞:人生最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於丹曾說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靜水流深,這看似深邃的天地萬物,其實簡約樸素,平凡安然。歲月的一朝一夕,一城一池,無不在每一段尋常的生活中,每一個從容的微笑裡。」人生最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智慧與清醒。
  • 《菜根譚》:從容淡定地面對一切,未嘗不是一種智慧人生
    人生在世,每個人面對世間的生活,總難免會因為人生當中的境遇時而開心不已、欣喜若狂,時而又聲淚俱下、痛徹心扉,情緒隨著人生境遇的不同而大起大落,雖說如此激進的快意恩仇看起來似乎實屬真性情,但是這樣的「真性情」卻是對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產生一定的危害,並非是一種健康與智慧的人生。從容淡定地面對世事浮沉,笑看一切風雲,讓自己的身心常安,才是人生當中的大智慧。
  • 楊絳:人生最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無論身處何處,都是一副淡定而從容的轉態。不會因為眼前暫時的得失而讓自己在外界得意忘形,因為懂得生活的真諦,活得更是豁然坦蕩。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句話充滿美好,又帶有些許的悲傷。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總是想要去與人對比,殊不知,人生從來都是你自己。別人如何都是與你無關的存在,經營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生活的最真實。
  • 法治文苑 ▏楊絳: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法治文苑 ▏楊絳: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2020-12-22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在這塵世中,有一些人什麼都懂,他們也想體面精緻地生活,但他們做不到。對他們來說,生活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生存。 我們總以為,是生活欠我們一個「滿意」其實,是我們欠生活一個「努力」。不管如何探究往昔遺留的痕跡,也不能將昨日的溫存尋覓,天空的雨還是淅淅瀝瀝。
  • 楊絳:到頭來才明白人生美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我們曾經希望人生能夠波瀾壯闊,充滿精彩,最終發現人生最美的風景竟然是內心的平靜與平靜。我們以前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可是最後才知道,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無關,是我們自己的。老人有老了的樣子,多一分從容優雅。要知道暮年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美好開始。應該是閒暇悠閒的寧靜生活。希望我們都能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對外界少一點期待,對他人多一份寬容,多施一份援手,對於擁有多少少一點關心,「放過」自己。
  • 晴雨人生路,且共從容行
    漫長的一生,我們走過「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懵懂天真,走過「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壯志滿懷,走過「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滄桑頓悟,一顆歷經世事、飽經滄桑的心,才愈加能體會到生命的絢麗和多姿,愈加能體會到生活的醇厚和甘美,愈加能感悟出,在晴雨交織的人生路上,淡定從容前行的可貴和美好。
  • 人生,因靜而從容,因從容而優雅;淡然於心,自在於世間
    人生,因靜而從容,因從容而優雅。人生,需要一種自在於心的安靜,心靈安靜了,我們遇事才能做到從容淡定。人生,淡然於心,才能真正做到自在於世間;人生,淡然於心,才能真正做到瀟灑地走世界。天空中的白雲淡然就得到悠閒,江河中的水淡然就得到潤育萬物,自然界中每一種事物都有淡然的一面,淡然了,就靜了。人生中的萬事萬物,紛紛擾擾,錯綜複雜,對錯得失,恩恩怨怨,真正難以做到求得完美,你想啊,世間哪有完美的人和事?
  • 人生,因靜從容;歲月,因靜美好
    有人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心靜了,就無須真正遠離喧囂,無須真正遠離紛擾,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尋得桃源入口,頭枕清風,盡享人生美麗風景。
  • 陳昇:淡定從容的「80」後「股神」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年僅31歲的陳昇已有14年股齡。1997年入股市可不是陳昇一拍腦門做的決定,他早就提前半年惡補理論知識,把當時市面上20多本投資類書籍讀了個遍。「磨刀不誤砍柴工」,陳昇從1997年到2007年將1萬元炒500萬,即使熊市仍然戰果輝煌,2003-2004年熊市贏利超過500%,2008年熊市贏利28%,最高點6100點空倉。
  • 遇事淡定從容,不慌不忙,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
    遇事淡定從容,不慌不忙,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 但,你不知道,這中間得經歷多少的曲折離奇。 2019年年底因為職場潛規則,被迫離職之後,到今天2020年9月23日,我已經失業大半年了。
  • 人生下半場,願你能從容面對這些事情
    人生下半場,好戲才剛上演,變故叢生,感慨依舊。生活與前半生息息相關,卻也大相逕庭,只願你慷慨奔赴往後餘生,談笑自若,淡定從容。願你能從容面對容顏蒼老,美麗不再。豆蔻年華之時,輕靈俊秀,顧盼回首,自是風採卓絕。眼含秋波,眉似遠山,訴不盡的溫柔和魅力。
  • 王陽明:男人想有成就,需強大內心,人生低谷時,修煉好心學智慧
    他認為,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對此,王陽明強調:「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在我們的傳統印象裡,修心和做事是兩個觀念。其實做事才是修心的最佳方式。
  • 小窗幽記:人生一世有三樂,佛書佳客山水遊,講的什麼道理?
    修身養性,享受人生,大家好,我是安遠。如果要問一個人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估計問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回答。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狀況和心態都不一樣,對快樂的定義也會千差萬別。我們的古人在《小窗幽記》裡講到了人生有三大快樂的事情,那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件快樂的事情就是:閉門讀書古人講到的是讀佛經,但我覺得在我們當下的社會,叫做讀書更合適。為什麼說讀書是一大快樂呢?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就這樣聰慧的王守仁在一次與父親出關辦公後決定了第一個人生願望,做一名為國效力的武將,平定邊患。但是父親極力反對自己的寶貝兒子上戰場,並且向皇帝請求將王守仁派往南昌做一個地方官員,這樣可以避免他與軍隊有所接觸。並且王華還在南昌給王守仁安排了將要迎娶的妻子,十七歲的王守仁只得收拾行囊前往南昌,履行父親包辦的婚姻。
  • 從容,人生最優雅的風景
    人生的質量越來越差,甚至連一點尊嚴都沒了。哪裡還有什麼人樣?筆者已是準老年,不對年輕人說什麼硬道理,只想正在邁向老年的朋友說:從容,才是人生最優雅的風景。儀態的從容,來自心態的淡定。而心態要淡定,來自對人生的洞悉。洞悉就是看破。
  • 老祖宗智慧:一個人如果有這2種特點,內心一定很強大,不要小瞧
    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磨難,會練就一個人的強大的內心,會讓一個人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為什麼內心強大很重要?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克服了內心的憂慮、焦躁、不安、懦弱等不良情緒,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的主宰,活出真正的自我,無怨又無悔。
  • 最強大的氣場,來自於你淡定的內心!
    最強大的氣場,來自於一個人淡定的內心。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坦然面對,有些人卻耿耿於懷呢?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所謂心平,就是心靈能量平穩地輸出和輸入,沒有心理逆轉、沒有跳閘、沒有短路,也沒有接觸不良。所謂氣和,就是心靈能量穩定之後,所釋放出來的明亮而祥和的氣場。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日本漫畫大佬的從容人生:法學生轉行動漫,還被香港黑幫請喝茶
    那些活得淡定從容的人,到底有何不同?美國著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戴爾·卡內基,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伐木工人在森林裡砍樹,其中一個從早幹到晚從不停歇,另一個人沒事就休息,中午還給自己午睡。這就是淡定從容的人,和看似忙碌但毫無用處之人的最大差別:不懂得停下來思考人生、磨練自己思想之刃的人,永遠一事無成。如何更好地通曉人生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聽大師分享經驗無疑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