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江津石佛寺
內容提要:據《江津日報》報導,江津晚唐寺廟遺址出土,距今已有千年。目前正在考古發掘,已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石佛寺 三面環山,一面朝江,既可隱入山林,又可鳥瞰長江與城郭,給古代僧人一處優雅靜謐的修行空間。景觀環境給寺廟增添詩情畫意,建築、植被、山水、城市共同組合,形成「奇石建古寺,寺在山水間,城寺兩相依」獨特人文自然景觀。筆者一行在春節前夕在這一帶實地考察。
當年修建水庫棄用的石塊 蔡律攝
高坪村水庫冬日蓄水也有100多畝,水質良好。蔡律攝
冬日有不少垂釣者在高家村水庫一角釣魚。攝於2020年1月22日
高坪村水庫冬日尾部蓄水情況。蔡律攝
2020年1月20日、22日,與汪總、鄭總、劉放等驅車考察江津區濱江新城、高坪村、石佛寺等地,高德地圖顯示距江津城區不過3至5公裡左右,在一個幽僻冷峭的山谷,一戶農家屋旁五棵柑橘結滿紅澄澄的果子,向路人打聽「石佛寺」,一位老人家告訴我們:「往上走,右拐彎處,翻過山脊。」
村頭樹上掛滿桔子 蔡律攝
翠竹澗溪 蔡律攝
高坪村生態良好 蔡律攝
小車停在海拔3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沿著山谷小路前行,雜樹叢生,生態保護良好,可能天氣久未下雨,山谷留有一汪山泉,沿石階小路,穿過茂密的林間小道,翻上一個山脊,感覺視野開闊,林間有霧氣,江津是青花椒的原產地,山坡上,嶺谷,坡臺田,梯田地,房前屋後都栽植有很多花椒,莖幹上、枝上有短刺,稍不注意會劃傷皮膚,孤植又可作防護刺籬。其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藥,種子可食用,也可加工製作肥皂。
江津區盛產青花椒。蔡律攝
花椒用作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洩瀉、血吸蟲、蛔蟲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劑。我看到通往一農戶家山間小路,山石之間栽植很多花椒,屋前嫩綠色樹木生機勃勃,路邊有一個小公告牌,提醒路人:因石佛寺遺址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過往人員請繞道而行。
通往石佛寺的山間小道 蔡律攝
通往石佛寺附近的山間小道 蔡律攝
天旱少雨,山谷中方石圍成的山泉水接近乾涸。蔡律攝
江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石佛寺遺址考古和保護工作,深入挖掘石佛寺遺址的價值內涵,讓散落於荒野的文物真切的活起來,講述好石佛寺遺址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故事,助推地方文化建設,促進文物保護與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遺產服務於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
通往考古現場的水泥小道。蔡律攝
通過3年多的考古發掘,該遺址依山就勢、利用天然巨石營建寺廟的特點得以顯露出來。根據出土遺物和碳十四測年法分析,可以判斷它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
江津晚唐寺廟遺址出土,距今已有千年。已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因考古發掘現場封閉,我們只能瞭望一眼現場。圖片來源:江津日報
石佛寺遺址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石罈子墓地)及放生園區組成。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轉變的重要例證,也是寺院營建規制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傑出範例。圖片來源江津網。
石佛寺所在的山勢坳地。蔡律攝
2016年至2019年,在配合江津濱江新城建設的發掘中,因其價值較高,遂決定以遺址公園建設為目標,開展主動性調查和發掘,初步弄清了遺址的功能分區、平面布局和時代沿革,它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石罈子墓地)及放生園區所組成。
石佛寺附近生態環境良好 蔡律攝
綜合遺址中發現的碑刻題記可知,該遺址最早於晚唐五代時期開始雕鑿造像;北宋末,徽宗朝宰相張商英與這裡有一定淵源;南宋初,名為古佛巖。紹興年間有杜氏舍院基後,開始興修寺院,並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園。南宋晚期碑刻上顯示該寺當時名為觀音院;元代石佛寺香火日盛,自號「西蜀第一禪林」;元末,佔據重慶的割據政權大夏國皇帝明昇在位時毀於戰亂;明初僧人道勝一田禪師重修了寺院,明代工部尚書、江津縣人江淵將其位列「江津八景」之一;清代中期又屢次修繕,終至清末民初逐漸毀壞。
冬日在石佛寺附近的樹木長著綠色的嫩葉,生機勃勃。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是我國古代山水寺院園林景觀的優秀代表。寺廟選址於三面環山,一面朝江之地,不僅可隱於山林之中,給僧人提供了一處優雅靜謐的修行空間,又可將對面壯闊的江面、巍峨的城郭盡納眼底,其間還有滾落巨石的點綴,動與靜的結合營造出了一種禪境氛圍,園林景觀塑造與宗教思想相結合,寺廟建築、宗教文化與植被、奇石、山水、城市共同組合成一座富含人文意趣、風光優美、靈動恢宏的園林景觀圖,也成為歷史上的「江津八景」之一。
石佛寺附近樹木 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發現的石造像、石構件及碑刻題記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它巧妙利用巨石營造造像和碑刻,並出土了大量的圓雕造像、石構件等,採用高浮雕、鏤空、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技藝精湛、藝術水平高超,特別是水月觀音造像,線條流暢、細膩傳神,是我國十世紀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水月觀音造像之一。碑刻上還記載了宋徽宗朝宰相張商英、明代工部尚書江淵以及明夏割據政權的史料,是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
陽光射進樹林。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已發掘4600平方米,遺址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及放生園區所組成。石佛寺遺址還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主要有石造像、石構件、石碑刻等。
據《江津日報》報導,2019年12月14日,石佛寺遺址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近20名國內知名專家教授深入遺址現場考古論證。
石佛寺遺址最早於晚唐五代時期開始雕鑿造像;
北宋末,微宗朝宰相張商英與這裡有一定淵源;
南宋初,名為古佛巖。紹興年間有杜氏舍院基後,開始大規模興修寺院建築,並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園。
南宋晚期碑刻上顯示該寺寺名為觀音寺;
元代石佛寺香火日盛,自號「西蜀第一禪林」;
元末,佔據重慶的割據政權大夏國皇帝明昇在位時毀於戰亂;
明初僧人道勝一田禪師重修了寺院,明代工部尚書、江津縣人江淵將其位列「江津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已衰敗不堪,終至清末民初逐漸毀圮。
在茂密的香樟林考察。蔡律攝
高坪村最高海拔430米,山下就是江津主城區。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所處的山坳呈圈椅狀,背靠高家坪前斷崖,兩側有隆起的兩條山脊,面朝長江及江津老城。山坳內分布有較多巨大的砂巖石塊,它們系經砂巖球狀風化所形成,許多遺蹟就是利用這些天然巨石修建而成。它是十世紀保存最好、最精美的水月觀音造像。
灌木叢枝條綻放嫩芽,給人們報春的信息。蔡律攝
江淵作有《古寺曉鍾》詩二首,記下這裡 「蔀屋誰知有賢士,寤起燒燈究經文」 的佛堂禪音。有「仙池花史」之稱的清代舉人王名符的《石佛寺詩》寫出了這裡「臂凌猿穴」 「衝泥破石」的僻靜。明代江津縣令袁旭的《石佛寺》更是寫出了這裡的一方古樸深厚又明媚絢麗的景致。相信石佛寺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成為重慶市一張亮麗的文旅名片。
蔡律綜合 2020年1月20日首發 2020年10月3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