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江津石佛寺

2020-10-04 蔡律

 探尋江津石佛寺

  內容提要:據《江津日報》報導,江津晚唐寺廟遺址出土,距今已有千年。目前正在考古發掘,已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石佛寺 三面環山,一面朝江,既可隱入山林,又可鳥瞰長江與城郭,給古代僧人一處優雅靜謐的修行空間。景觀環境給寺廟增添詩情畫意,建築、植被、山水、城市共同組合,形成「奇石建古寺,寺在山水間,城寺兩相依」獨特人文自然景觀。筆者一行在春節前夕在這一帶實地考察。

  當年修建水庫棄用的石塊 蔡律攝

  高坪村水庫冬日蓄水也有100多畝,水質良好。蔡律攝

  冬日有不少垂釣者在高家村水庫一角釣魚。攝於2020年1月22

  高坪村水庫冬日尾部蓄水情況。蔡律攝

  2020年1月20日、22日,與汪總、鄭總、劉放等驅車考察江津區濱江新城、高坪村、石佛寺等地,高德地圖顯示距江津城區不過3至5公裡左右,在一個幽僻冷峭的山谷,一戶農家屋旁五棵柑橘結滿紅澄澄的果子,向路人打聽「石佛寺」,一位老人家告訴我們:「往上走,右拐彎處,翻過山脊。」

  村頭樹上掛滿桔子 蔡律攝

  翠竹澗溪 蔡律攝

  高坪村生態良好 蔡律攝

  小車停在海拔3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沿著山谷小路前行,雜樹叢生,生態保護良好,可能天氣久未下雨,山谷留有一汪山泉,沿石階小路,穿過茂密的林間小道,翻上一個山脊,感覺視野開闊,林間有霧氣,江津是青花椒的原產地,山坡上,嶺谷,坡臺田,梯田地,房前屋後都栽植有很多花椒,莖幹上、枝上有短刺,稍不注意會劃傷皮膚,孤植又可作防護刺籬。其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藥,種子可食用,也可加工製作肥皂。

  江津區盛產青花椒。蔡律攝

  花椒用作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洩瀉、血吸蟲、蛔蟲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劑。我看到通往一農戶家山間小路,山石之間栽植很多花椒,屋前嫩綠色樹木生機勃勃,路邊有一個小公告牌,提醒路人:因石佛寺遺址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過往人員請繞道而行。

  通往石佛寺的山間小道 蔡律攝

  通往石佛寺附近的山間小道 蔡律攝

  天旱少雨,山谷中方石圍成的山泉水接近乾涸。蔡律攝

  江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石佛寺遺址考古和保護工作,深入挖掘石佛寺遺址的價值內涵,讓散落於荒野的文物真切的活起來,講述好石佛寺遺址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故事,助推地方文化建設,促進文物保護與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遺產服務於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

  通往考古現場的水泥小道。蔡律攝

  通過3年多的考古發掘,該遺址依山就勢、利用天然巨石營建寺廟的特點得以顯露出來。根據出土遺物和碳十四測年法分析,可以判斷它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

  江津晚唐寺廟遺址出土,距今已有千年。已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因考古發掘現場封閉,我們只能瞭望一眼現場。圖片來源:江津日報

  石佛寺遺址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石罈子墓地)及放生園區組成。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轉變的重要例證,也是寺院營建規制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傑出範例。圖片來源江津網。

  石佛寺所在的山勢坳地。蔡律攝

  2016年至2019年,在配合江津濱江新城建設的發掘中,因其價值較高,遂決定以遺址公園建設為目標,開展主動性調查和發掘,初步弄清了遺址的功能分區、平面布局和時代沿革,它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石罈子墓地)及放生園區所組成。

  石佛寺附近生態環境良好 蔡律攝

  綜合遺址中發現的碑刻題記可知,該遺址最早於晚唐五代時期開始雕鑿造像;北宋末,徽宗朝宰相張商英與這裡有一定淵源;南宋初,名為古佛巖。紹興年間有杜氏舍院基後,開始興修寺院,並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園。南宋晚期碑刻上顯示該寺當時名為觀音院;元代石佛寺香火日盛,自號「西蜀第一禪林」;元末,佔據重慶的割據政權大夏國皇帝明昇在位時毀於戰亂;明初僧人道勝一田禪師重修了寺院,明代工部尚書、江津縣人江淵將其位列「江津八景」之一;清代中期又屢次修繕,終至清末民初逐漸毀壞。

  冬日在石佛寺附近的樹木長著綠色的嫩葉,生機勃勃。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是我國古代山水寺院園林景觀的優秀代表。寺廟選址於三面環山,一面朝江之地,不僅可隱於山林之中,給僧人提供了一處優雅靜謐的修行空間,又可將對面壯闊的江面、巍峨的城郭盡納眼底,其間還有滾落巨石的點綴,動與靜的結合營造出了一種禪境氛圍,園林景觀塑造與宗教思想相結合,寺廟建築、宗教文化與植被、奇石、山水、城市共同組合成一座富含人文意趣、風光優美、靈動恢宏的園林景觀圖,也成為歷史上的「江津八景」之一。

  石佛寺附近樹木 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發現的石造像、石構件及碑刻題記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它巧妙利用巨石營造造像和碑刻,並出土了大量的圓雕造像、石構件等,採用高浮雕、鏤空、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技藝精湛、藝術水平高超,特別是水月觀音造像,線條流暢、細膩傳神,是我國十世紀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水月觀音造像之一。碑刻上還記載了宋徽宗朝宰相張商英、明代工部尚書江淵以及明夏割據政權的史料,是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

  陽光射進樹林。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已發掘4600平方米,遺址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蹟區、摩崖造像區、墓葬區及放生園區所組成。石佛寺遺址還出土文物標本900餘件,主要有石造像、石構件、石碑刻等。

  據《江津日報》報導,2019年12月14日,石佛寺遺址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近20名國內知名專家教授深入遺址現場考古論證。

  石佛寺遺址最早於晚唐五代時期開始雕鑿造像;

  北宋末,微宗朝宰相張商英與這裡有一定淵源;

  南宋初,名為古佛巖。紹興年間有杜氏舍院基後,開始大規模興修寺院建築,並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園。

  南宋晚期碑刻上顯示該寺寺名為觀音寺;

  元代石佛寺香火日盛,自號「西蜀第一禪林」;

  元末,佔據重慶的割據政權大夏國皇帝明昇在位時毀於戰亂;

  明初僧人道勝一田禪師重修了寺院,明代工部尚書、江津縣人江淵將其位列「江津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已衰敗不堪,終至清末民初逐漸毀圮

  在茂密的香樟林考察。蔡律攝

  高坪村最高海拔430米,山下就是江津主城區。蔡律攝

  石佛寺遺址所處的山坳呈圈椅狀,背靠高家坪前斷崖,兩側有隆起的兩條山脊,面朝長江及江津老城。山坳內分布有較多巨大的砂巖石塊,它們系經砂巖球狀風化所形成,許多遺蹟就是利用這些天然巨石修建而成。它是十世紀保存最好、最精美的水月觀音造像。

  灌木叢枝條綻放嫩芽,給人們報春的信息。蔡律攝

  江淵作有《古寺曉鍾》詩二首,記下這裡 「蔀屋誰知有賢士,起燒燈究經文」 的佛堂禪音。「仙池花史」之稱的清代舉人王名符的《石佛寺詩》寫出了這裡「臂凌猿穴」 「衝泥破石」的僻靜。明代江津縣令袁旭的《石佛寺》更是寫出了這裡的一方古樸深厚又明媚絢麗的景致。相信石佛寺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成為重慶市一張亮麗的文旅名片。

  蔡律綜合 2020年1月20日首發 2020年10月3日修改

相關焦點

  • 漫談巴蜀水月觀音——從江津石佛寺造像說起
    石佛寺位置及地形地貌示意圖江津石佛寺遺址位於重慶江津主城對岸的高家坪寨前的半山腰,其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山嶺環抱,遺址猶如端坐於一把太師椅當中,俯瞰面前的長江呈幾字形繞江津城奔流而去,景象甚為壯闊。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水月觀音造像(晚唐五代)水月觀音造像龕是一個長方形龕,開鑿在一獨石崖面上。
  • 山與城|江津有座石佛寺:奇石建古寺、寺在山水間
    飄至今日日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出爐,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成功入圍,並將繼續參與終評,代表重慶衝擊中國考古學界的至高榮譽。那麼,被譽為「西蜀第一禪林」的江津石佛寺究竟有著怎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它獨特建築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學術價值?《山與城》第58期,讓我們拂去歲月的積塵,走近這片隱於山林的遺蹟,感受那穿越千年的佛寺禪心。
  • 江津向北!
    屆時,江津濱江新城將進一步推動江津文化、商業、旅遊的融合式發展,為江津人民帶來更高層次的服務體驗,為江津創造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新添動力。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文化服務區功能日益凸顯江津濱江新城人文資源厚重,規劃區內有聖泉寺、棲清書院、石佛寺、蓮花石等古蹟,擁有長江要津中渡碼頭、川黔古道、五十三梯、古大橋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是明朝工部尚書江淵的學習之地。
  • 區縣文旅精品薈江津篇|走遍東西南北中 暢遊江津更輕鬆 耍不夠的江津
    走遍東西南北中,暢遊江津更輕鬆。「耍不夠的江津」歡迎你!聶榮臻元帥母校——「江津中學」舊址,見證英才輩出的百年風雲;明代工部尚書江淵的府邸——江公享堂,古樸厚重的奎星閣,傳承千載文脈;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的「西蜀第一禪林」——江津石佛寺遺址,銘刻著築城歷史的變遷……在這裡,有被譽為「聯聖」的江津籍清末著名巴蜀才子鍾雲舫和他所作長達1612字的「天下第一長聯」;有際華三五三九製鞋廠傳統風貌區、相府路傳統風貌區;有國內罕見的客家會館遺址群
  • 江津石佛寺景區周邊人行便道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到景區參觀更方便
    昨日,小編從江津區城市管理局獲悉,該局「馬路辦公」對石佛寺景區周邊人行便道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在泥濘小路上鋪上了透水磚,讓市民前往石佛寺景區參觀更加便利。石佛寺景區位於聖泉街道中渡社區高家坪,地勢背山面江,與幾江城區隔長江相望,是重慶地區罕有的利用天然巨石而修建的寺廟遺址,周圍散落著砂巖質球狀風化巨石,形成了獨特的地質景觀,寺廟巧借巨石布局,曾號稱「西蜀第一禪林」。今年4月,該遺址還入圍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
  • 走進「上川江第一峽水險灘」,探尋在此寫下的「江津第一詩」!
    江津文旅消息,浩蕩長江水奔流不息不僅衍生了「萬裡長江一要津」——江津還成就了這裡絕美的江景山色、旖旎風光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上川江第一峽水險灘」——龍門灘浪高灘險,波瀾壯闊長竇亙五裡,宛轉復嵌空……」這是唐代詩人陳子昂乘船回鄉(四川射洪)途中,路過巴蜀名邑江津,被龍門灘的風光和險勝之景感染所寫的《過巴龍門》。同時,據明朝萬曆《重慶府志》記載,陳子昂應該是詩詠江津的第一人。因此,這首詩也可以稱為是「江津第一詩」。那龍門灘究竟有何勝景,能讓陳子昂在此留下了「江津第一詩」?
  • 探尋古詩中的江津之秘
    江津,夏商屬梁州,周屬巴國,秦屬巴郡。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建縣,稱為江州縣。西魏時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    江津地處長江要道,古時的江津已是川東重鎮,千帆匯集,商肆林立,文人騷客、商賈走卒往來於此。陳子昂、司馬光、黃庭堅、範成大……他們寫景、詠物、懷古,留下千古絕唱。
  • 安吉名勝古蹟丨石佛寺
    石佛寺位於海拔1085.9米處,這裡群山疊嶂,四季常青,風光秀麗,石佛寺的大門原狀保留完好,門高2.1米,寬1.33米,兩邊用l5塊青石疊成,青石上雕刻著兩隻栩栩如生、小巧玲瓏的石獅子浮雕和八仙道具,共有圖雕17個。
  • 累計15億元投入保護文物古建 重慶「首個市級歷史文化名城」花落江津
    江津是古代重慶文化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古往今來,江津孕育出名人文化、愛情文化、長壽文化、古鎮文化、楹聯文化、抗戰文化等「六張文化名片」,獲評重慶首個「重慶詩城」、首個「中華詩詞城市」。
  • 累計15億元投入保護文物古建 江津獲評重慶首個市歷史文化名城
    江津是古代重慶文化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古往今來,江津孕育出名人文化、愛情文化、長壽文化、古鎮文化、楹聯文化、抗戰文化等「六張文化名片」,獲評重慶首個「重慶詩城」、首個「中華詩詞城市」。
  • 國慶假期,江津文旅市場繁而有序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江津持續推介了東南西北中5條旅遊精品線路,為遊客提供高品質供給:津中線——一江兩岸都市旅遊區,由幾江、鼎山組成的幾江半島,歷史文化遺存厚重。聶榮臻元帥母校——「江津中學」舊址,見證英才輩出的百年風雲;明代工部尚書江淵的府邸——江公享堂,古樸厚重的奎星閣,傳承千載文脈;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的「西蜀第一禪林」——江津石佛寺遺址,銘刻著築城歷史的變遷……。津南線——大四面山生態旅遊區,是中國西南地區面積最廣、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帶之一。
  • 石佛寺水庫:半邊波瀾半邊幽
    大壩頂端,「石佛寺水庫」幾個大字,向悠悠遼河水昭示著自己的身份。劉佳華 攝作為遼河幹流上唯一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石佛寺水庫通過與上遊左側支流的清河、柴河、南城子、榛子嶺4座水庫和區間堤防聯合調度,將下遊的防洪標準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 江津老白乾賣火了
    「江津老白乾」賣火了!江津酒廠集團傳來喜訊其旗下的江津老白乾桶裝高粱酒系列等「拳頭」產品今年在川銷量逆勢而上同比增長↑超30%招牌過硬 擁有百年歷史的江津酒廠政策加持 1~5月在川銷量達5000萬元▲「一絲不苟」的生產線 記者 廖洋 攝探尋「江津味道」在川銷量大幅增加的秘訣,江津酒廠董事長李樹明介紹,今年受「疫情」影響,企業3月底才開始正常生產,但是這期間各級政府出臺的系列政策,為今年有個「好收成」吃下了「定心丸」。
  • 唐山古冶石佛寺的傳奇故事
    在唐山燕山腳下古冶西白道子村北有一座石佛寺。始建於公元627-649年,唐代「貞觀之治」時期。這裡曾經還有一段神話故事。據說當年李世民東徵經過這裡,突然妖風肆起天昏地暗,擋住大軍東進。李世民派人查訪,得知此地有一石牛精欺生霸道,興妖作怪,夜食千畝良田的莊稼,百姓不得安生。
  • 麻香獲樂遊江津
    在江津,花椒幾乎是家家戶戶廚房裡都有的一種調料,是當地人心中的寶貝,這種青花椒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您知道是什麼嗎?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看遍江津美景之後,椒香青見魚、香凝漢殿兔、秋露白玉雞、調漿美經魚等組成的全椒宴定能讓您大呼過癮。
  • 紹興羊山石佛寺:古石宕裡的水中蓬萊
    羊山石佛寺和柯山普照寺,即越地最著名的建於石宕中的寺廟。但對殘宕因地制宜的利用,對「山水」形與意的把握,以及對石宕寺廟特色最淋漓盡致的發揮,當以羊山石佛寺為勝。羊山石佛寺,位於今紹興柯橋區齊賢鎮山頭村。隋開皇時,越國公楊素築越州羅城,採羊山石。此地北負錢塘江出海口,離海極近,因而羊山石在石塘技術成熟的明清時代,多被用來築造海塘。
  • 江津這個5億元的大項目,你參與了嗎?
    聶榮臻元帥母校——「江津中學」舊址,見證英才輩出的百年風雲;明代工部尚書江淵的府邸——江公享堂,古樸厚重的奎星閣,傳承千載文脈;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的「西蜀第一禪林」——江津石佛寺遺址,銘刻著築城歷史的變遷……
  • 重慶珍檔丨一段80多年前軍民魚水情的生動記錄 探尋江津四面山...
    △重慶日報記者與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館員黃曉東等人一道,來到紅軍手跡中提到的江津四面山大洪海進行走訪。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齊嵐森攝80多年前,7位紅軍戰士在江津四面山療傷,為感謝幾位百姓的救命之恩,他們在離開時,留下了一份900多字的手跡。這份手跡被專家定名為「土城戰役紅軍手跡」,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那麼,這份手跡究竟記錄了什麼內容?它是如何保存至今的?背後又有怎樣感人肺腑的故事?
  • 七星山下石佛寺錫伯民間故事多
    七星山下石佛寺錫伯民間故事多  遼河,從東北方向而來,在瀋北新區兜了個彎兒,向西南奔去。千百年來,遼河滋潤著肥美水草、良田沃土的同時,還孕育著燦爛的遼河文化。七星山東北角有座石佛寺。石佛寺住持僧人對大家說,若想徹底解除水患,要建一座七層寶塔。於是,人們開始在七星山上建造寶塔。  寶塔建成後,蓮花湖果然風平浪靜,洪水退卻。當人們再次來到蓮花湖湖畔時,看到湖面上出現了一座寶塔。大家順勢尋去,發現原來是七星山上寶塔的倒影。於是,人們便將蓮花湖改名為「拉塔湖」。
  • 灌雲:灌雲石佛寺:百餘份臘八粥 溫暖環衛工人心
    元月5日是是臘八節,石佛寺在新世界大酒店門前向百餘位環衛工人贈送了臘八粥和手套,在寒冷的冬日裡溫暖了環衛工人的心。   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作為臘八的傳統食物臘八粥,主要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及成道之前牧女供粥給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