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劇流派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佔、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淨、末淨;醜得只分醜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套的下手,統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備,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淨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蕩》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醜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鬆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轉行,搖旦角色常由副淨、醜、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雜外,均有應工戲。如生,凡老生戲均能飾演;外主演掛白髯的老生戲;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戲;小為文小生,主演文戲;武為武小生,主演武戲。旦,凡旦行劇目都能飾演;佔多演文戲;貼多演武戲;夫主演老旦戲。淨須文武皆能,但側重於唱功戲;副淨戲路類似京劇的架子花臉;末淨多飾演不掛髯口的花臉(粑粑臉)角色。(此類角色也可由武小生開臉飾演)醜、副醜原均為文丑,醜主演官衣、褶子戲,副醜主演袍裙、富貴衣戲,後吸收京劇表演,副醜逐步成為專工武戲的武丑。雜為雜角,多演家院、中軍一類角色。隨著清末 "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
桂劇現行的行當體制仍以生、旦、淨、醜為主,在飾演現代劇中的角色時,則多打破行當界限,而以劇中人物性格為依據,由具備相應條件的演員飾演。
仫佬族劇與桂劇是一對孿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陽劇嬗變而來的。
可以認為桂劇直接來源於祁劇,而祁劇也是粵劇的其中一個來源,從這一個意義來說仫佬族劇和桂劇這"一對孿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支"的歷史關係。我們只能夠把仫佬族劇和桂劇當作兩個"分支"並列而提,探討它們之間的血緣關係。
桂劇現狀
紮根於民間的桂劇融合廣西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步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並濟、富有鄉土氣息的風格特色和貼近生活的質樸簡約之美。由於各種原因,桂劇已陷入瀕危境地,傳統流失,人才斷檔,劇目和技藝失傳,民間演出舉步維艱,桂劇原有的藝術特色在此過程中正日漸淡化,需要採取措施,及時發掘搶救保護桂劇,使這一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重新煥發生命力。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儒還鄉》 《大儒還鄉》是廣西桂林市桂劇團精心打造的精品節目。它講述了廣西歷史名人、清代一品官吏、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陳宏謀一生清正廉潔、求真務實的感人事跡。年逾古稀的陳宏謀取道運河回廣西桂林老家養老,告老還鄉之際,偶然得知自己20年前在陝西推行的種桑織絹之舉,實際上是一起坑農害農的假政績,他離任後,所創 "秦絹"名牌,成了後繼官員的面子、造假工程。大儒陳宏謀痛切反思,就此演繹出官場君臣、師生、親情的大碰撞。而在封建王權下,陳宏謀求真之路終未果,在對清純灕江的無限嚮往中客死異鄉。
該劇曾先後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廣西第五屆文藝創作"銅鼓獎"、第九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優秀表演獎"、全國地方戲劇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一等獎,2006年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2007年廣西桂劇《大儒還鄉》獲得第十二屆文華獎文化劇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