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歷史悠久,積澱厚重,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2萬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活的足跡。其中,女媧補天、神農嘗草、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都發生在山西省晉城境內。
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裡活動過,因而晉城被文化部命名為「遠古神話核心發生區」。
一、女媧補天
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境內有一座山,名叫浮山。清雍正版《澤州府志·山川》載:「縣東南三十五裡,插入天漢,高若雲浮,形家謂為天馬。上有伏羲廟,北谷媧皇窟,中虛如囊,相傳鍊石補天處。」
女媧補天的傳說,是中國神話中最為攝人心魄的故事。相傳伏羲與女媧為兄妹,伏羲死後,女媧代為部落首領。女媧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將部落治理得很好。正當天下太平、百姓樂業之際,大禍突然臨頭。一天,女媧正在太行山上巡察,忽然「轟隆」「轟隆」幾聲巨響,頓覺天旋地轉起來。
女媧奔到山巔觀察,只見支撐東西南北的四柱崩塌,天地傾斜。剎那間,青天撕裂開一道大口,烈日火焰穿口而出。千年老林燃燒起熊熊大火,熊獅虎豹發瘋似地狂奔,見人吃人。有的被虎豹咬死,有的被烈火燒焦,有的被洪水吞沒。女媧不忍生靈塗炭,於是在「天下之脊」太行山南端的浮山上紮下營盤,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缺口。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萬靈得以安居。
「女媧氏鍊石處」摩崖石刻
二、神農嘗草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以高平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一帶活動。炎帝神農氏教民稼穡,創始農業;首制耒耜,發明農具;遍嘗百草,始興醫藥;日中為市,始有商貿等,且歷代相傳,綿延不斷。
自炎帝栽培五穀、創造耒耜、農業大興之後,部落人丁興旺,但各種疾病成為炎帝部落最大的困擾。為解決百姓感染瘟疫、疾病纏身、跌打損傷等痛苦,炎帝親嘗百草,以身試藥。平均一天之內,遇毒70次。幸虧他頭上的雙角具有抗毒和解毒功能,一旦中毒,立即用手搖角,毒自然解去。
羊頭山炎帝陵
一日,炎帝誤食了一種百足蟲,奇毒無比,剛一吞下,還沒來得及搖角,便腸斷人亡,長眠於羊頭山上。這種百足蟲,就是現在中藥中的「馬陸」,後人通過炮製,去除其毒性而成為祛風溼治骨痛的一味良藥。
三、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變成的,她銜木石的西山就是今高平市與長子縣交界處的發鳩山。《山海經》載: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相傳很久以前,羊頭山下洪水泛濫,是一片「海」。炎帝神農部族的生民大都居住在羊頭山上,開墾荒地,搭造草屋,以求謀生。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她常常到山下的「海」中,或遊泳沐浴,或採集草藥。一天,女娃來到長滿澤瀉的東海水邊,不幸溺水而亡。炎帝和人們打撈起女娃的遺體,悲痛萬分,於是便把女娃遺體安葬在發鳩山。
沒多久,人們發現發鳩山上出現了一隻鳥,形狀像烏鴉,花紋頭,白嘴紅腿,每天早上「精衛、精衛」地叫個不停。於是人們給這隻鳥取名叫「精衛鳥」。人們還發現,每天這隻鳥要銜山上的小木棒或小石塊飛過羊頭山,投到不遠處的「東海」裡。發鳩山山勢高峻陡峭,山間白雲繚繞。尤其是夏日傍晚,夕陽西墜,山頭雨色蒙蒙,如煙如霧。為此,「鳩山暮雨」成為高平古八景之一。
四、愚公移山
晉城是愚公的故裡,是愚公移山寓言的發源地。傳說在陽城縣橫河鎮橫河村析城山腳下的南門河東岸大石堆裡,居住著一位老人,年近九旬,他面對著王屋、太行兩座大山居住,相連的崇山峻岭阻塞著他外出、回家的道路,只能繞道走。於是,他帶領全家能挑擔的子孫三人,開始挖山。智叟見愚公整天挖山,卻怎麼也挖不掉,就取笑愚公。面對智叟的譏笑,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智叟無話可答。
愚公移山,挖山不止,這事感動了山神,山神把這事告訴了天帝,天帝也被愚公挖山的決心和毅力深深感動,就派了兩個天神,將兩座大山背走了。
晉城位於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神話傳說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一種反映,是晉城民間信仰文化的一種表達,也是晉城深厚歷史文化的一種體現。
除了女媧補天、神農嘗草、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4個神話傳說外,還有倉頡造字、舜耕歷山、漁於濩澤、禹鑿石門、桀居天門等眾多膾炙人口、廣為人知的神話傳說,成為一代又一代晉城人民飯前茶後的故事傳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