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是人類的始祖,關於她的傳說、故事在小說中、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據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大地有了山川。草木,也有了鳥獸魚蟲,可是沒有人類,世界依然荒涼寂寞。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什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什麼。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女媧用藤條蘸著澤中的泥土揮舞著手臂,濺起的黃泥落到地上便形成了一個個歡快的人兒。
後來,女媧又按照陰陽之理創造了男人、女人,女媧想它們是人,總會有死的一天。死了怎麼辦再做一批太麻煩了。於是女媧去求上蒼,安排男婚女嫁,並使人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視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之神。
關於女媧的傳說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女媧補天傳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故事。 有現代學者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有媧氏這個人很聰明,會鍊石蓋屋。
那麼,女媧的原型是什麼呢?
傳說女媧人頭蛇身,漢代畫像磚上給人的啟示也是蛇。明代蕭雲從《離騷圖》中的女媧,更是一位披頭散髮、人首蛇身、置身於巨石與荊棘之中的開拓者形象。
現代學者也有認為女媧的原型是蛙,認為驪山女媧是由黃河下遊一帶以蛙為圖騰的氏族傳說而來。還有的學者認為是葫蘆,如著名的聞一多先生指出,華南女媧的初貌應該是葫蘆。當然,無論是蛙還是葫蘆,都是多子的象徵。一般來說,我國神話中的創世之神都是集生育神、媒神、豐產神、地母神為一體的女神形象,女媧也正是這樣一位集眾神為一體的女神始祖。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但說法有別。有傳說女媧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芮城說、河南陝州說、河南任城說、山東濟寧說,等等。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在以今洛陽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關,東到今山東西部的廣大地域。
在我國幾千年的蒙昧時代,人們重視生育、渴求生靈,因此民間崇仰女媧,極其虔誠地敬奉她,沿襲至今,遍及華夏大地的女媧宮、女媧廟正是這種信仰的反映。
在河北省邯鄲涉縣,每逢農曆三月十八日,人們便要去祭拜女媧。媧皇宮中的女媧頭戴鳳冠,身披鳳衣,下面站著十幾尊二尺餘高的送子神,都是未穿著服飾的男性,在象徵生育的部位用黃土捏成,求子的婦女來到媧皇面前燒香上供,磕頭許願,然後要在送子神的生育部位扣下一小蹉泥土,放嘴裡吞下,名曰「吃子山」,民間認為這樣既可懷孕生子。廟會結束後,送子神還會被請去家裡,所以求子的婦女只好在媧皇面前燒香磕頭虔誠許願,然後拿出墜有銅錢的綁帶,套在一個還願送來的布娃娃脖子上,口裡還要呼喚幾聲「狗兒」「花花」「二狗」之類的稱呼,接著便將布娃娃裝在褲兜裡往外走,走幾步,叫一聲,一直到家中,將布娃娃塞進被窩,當晚還需要與丈夫同房,民間認為這樣就可以生兒育女。
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於每年二三月舉行,屆時婦女們挑經擔(又名擔花籃),邊舞邊唱著有豐富信仰的歌,來祭拜人祖娘娘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