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上海小囡,倪小嫣很想知道:白脫奶油蛋糕到底是用什麼做的?
問題的答案,其實只要用上海話念一下「白脫」就知道了。
白脫是英文「butter」的音譯,指的是乳脂肪含量八成以上的奶油。
「通俗點來講,這種奶油就是我們平時用來塗麵包的黃油。」凱司令蛋糕製作技藝傳承人陳鳳平解釋說,「黃油是俗稱,奶油是標準名稱。」
「原先說起凱司令的奶油蛋糕,特指的就是用黃油做的蛋糕。上海人又叫它『白脫奶油蛋糕』。」陳鳳平說。
這種奶油蛋糕,從凱司令1928年創立伊始就有了。前些年,凱司令的蛋糕製作技藝還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凱司令老照片
要讓黃油變得口感鬆軟,需要加入雞蛋和糖打發。在製作技藝中,它被稱為「奶油膏」。
具體的製作工序是:先將糖液燒開,衝入打發的蛋液打至冷卻,再衝入已打發的奶油打至均勻。
■黃油製成的奶油膏穩定性好,適合用來裱花。
老吃客們對白脫奶油的味道爛熟於心。「假使我們換了奶油,他們一吃就吃出來了。」陳鳳平說。
來自不同產地的奶油各有特點。「相比之下,紐西蘭的奶油奶味比較柔和,最適合上海人的口味。」陳鳳平說。
「所以從1928年到現在,我們用來做白脫奶油的原料,一直是紐西蘭同一個品牌的奶油。」
吃口有些硬硬的白脫奶油,恰好適合發揮裱花技藝。「它穩定性好,我們可以裱得很精細。稀奶油裱花就比較粗獷了,必須冷藏才能長時間保存。」
裱花奶油蛋糕雖說是舶來品,但如今在國外卻很難看到這種「老上海風格」的。
那是因為它就像炸豬排、羅宋湯等海派西餐一樣,已經被「本土化」了。
「外國人裱花沒有龍鳳、松鶴,也沒有壽桃。我們是用外國的技藝來創作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圖案。」陳鳳平說。
■裱花技藝到了上海,平添了不少中國元素。
即使在上海,現在這種傳統的裱花奶油蛋糕也已經不多見了。然而時光倒退三四十年,這曾經是上海不少西點房的看家本領。
海派西點源頭各異,凱司令是德式,老大昌是法式,哈爾濱是俄式……在做白脫奶油蛋糕這件事上,這種差異更多體現在風格上。
「從裱花手法上,我們原來一看就曉得蛋糕是誰家做的了。」陳鳳平說。
「比如凱司令的裱花是整個裱一圈;老大昌是裱半邊的。我們裝飾的花型都不一樣。」
「字體也不一樣。我們德式比較嚴謹,一個『壽』字,肯定是寫得工工整整的,不給你自由發揮。老大昌他們法式就比較隨意,喜歡寫草體。」
■海派西點源頭各異,各家白脫奶油蛋糕的差異更多體現在風格上。
「另外,我們的蛋糕是三層夾心的。別家有些喜歡在蛋糕坯上直接抹一層奶油。」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