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 劉一荻)「大雁之所以能夠穿越風雨、行穩致遠,關鍵在於其結伴成行、相互借力。」5月15日上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圓桌峰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辭。記者採訪了「一帶一路」研究專家,了解他們聆聽央廣直播習近平主席致辭的感受。
推動互利共贏,明確合作方向。習近平強調,要本著夥伴精神,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成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要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不畫地為牢、不設高門檻,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對保護主義。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和平穩定環境。各國要加強合作,對話化解分歧,協商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
「習近平主席表示,組成群的大雁才能致遠。這與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一脈相承。國際社會只有通過和平合作、互利共贏才能真正實現利益與命運的共同體。」
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界經濟室副主任陳建奇表示,「一帶一路」的理論創新,正是為了應對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當今一些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利用貨幣的超寬鬆政策、壓低匯率等一些非常規貿易手段,大行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也逐漸呈現複雜化、多樣化的趨勢。
「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不設高門檻,不畫地為牢』,即是針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弊端而談。」陳建奇認為,貿易保護其實是聯合博弈、兩敗俱傷,不可能實現合作共贏,習近平在講話中,既重申了「合作共贏」的總指導原則,又闡述了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矛盾的解決辦法。
「合作仍然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在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方成看來,在當今變幻動蕩的國際格局中,合作夥伴精神是化解分歧、解決爭端、維護地區和國際安全穩定的首要精神,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是大勢之所趨、也是民心之所望。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教授席會東認為,相互衝突對抗、排他性機制所帶來的集團矛盾,不僅長期來看對世界發展不利,反言之,也會影響到搞排他性小團體成員的自身發展。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絕不是一個排他性的小團體和制度安排,任何國家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加入進來。
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密切政策協調,對接發展戰略。「加強政策協調,不搞以鄰為壑,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經驗,也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習近平表示,大家基於自身國情制定發展戰略,它們各有特色,但目標一致,有很多聯繫點和相通之處,可以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我們要以此為基礎,建立政策協調對接機制,相互學習借鑑,並在這一基礎上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共同採取合作行動,形成規劃銜接、發展融合、利益共享局面。我們要把「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成果結合起來,同亞太經合組織、東協、非盟、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拉共體區域發展規劃對接起來,同有關國家提出的發展規劃協調起來,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席會東告訴記者,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以鄰為壑」意有所指:有些國家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國的基礎之上,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如今,都可找到相關案例。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合作,摒棄了過去的「與鄰博弈」,而是強調共贏、多贏的思維。
與鄰為善、與鄰為伴,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本身所秉持的理念。從觀念和基礎來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路,不同思想的碰撞會產生新的火花,這使得原來的思想交會,產生新的機制、思想和觀念,形成理念上的「一加一大於二」。
「各國依據自身國情制定不同的戰略,但發展是彼此共同的核心目標,其道路也具有眾多的相通之處、共同面臨相似的發展難題。」陳建奇表示,從現實層面看,每個國家和區域都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如中國的製造業、產能合作和基礎設施等優勢明顯,而歐亞經濟聯盟在資源、能源方面優勢突出,若能在政策制定時做到雙向協調,將各自優勢形成互補,實現互利共贏,便能真正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歐亞地區聯盟、APEC等區域組織因其各自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比較優勢各不相同,擁有各自不同的貿易政策與規則。各區域組織使用同一套規則是不可能的,要實現互利共贏,就需要區域組織間達成協議,實現協調。」陳建奇認為,區域組織間的政策對接聯通,將充分釋放各自的資源與優勢,促進市場一體化,形成合力。
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這是第一階段會議結束後,習近平同外方代表團團長及嘉賓在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依託項目驅動,深化務實合作。「路是走出來的,事業是幹出來的。」習近平強調,美好的藍圖變成現實,需要扎紮實實的行動。
在基礎設施聯通方面,要推進鐵路、公路等陸上大通道建設,加快海上港口建設,完善油氣管道、電力輸送、通信網絡。
在實體經濟合作方面,要大力推進經濟走廊建設,辦好經貿、產業合作園區,進一步促進投資、聚合產業、帶動就業,走創新發展之路。
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要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強規則和標準體系相互兼容,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機制保障,充分釋放互聯互通的積極效應。
在金融合作方面,要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打通融資這一項目推進的關鍵環節。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入開展人文領域交流合作,讓合作更加包容,讓合作基礎更加堅實,讓廣大民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和受益者。
「各個國家和區域的發展規劃多樣複雜,如何做到有效對接?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具體的現實路徑:依託項目,深度合作。」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提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既要有長期的規劃,也要有具體的操作方案。基礎設施的聯通、經濟走廊的建設及產業園區的建設等都是正在實施,也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中國方案。
「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美德,『實幹興邦』的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幹精神。」袁方成說,通過具體的項目合作,中國又在戰略層面與沿線相關國家達成合作協議。中國與沿線國家從一個個具體項目合作著手,找準彼此的關切點和優勢所在,並通過具體的項目對接,讓「夢夢與共」,並開出現實之花。
席會東表示,從歷史來看,「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和民族相互借力而開創,絲路精神是沿線國家精神的匯總。我們倡導的「一帶一路」,絕不是中國一國的獨奏和獨唱,而是各國人民的交響樂和大合奏,絲綢之路就是「共商、共建、共享」之路,發展的成果願與沿線國家一起分享。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