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神藥」受追捧啟示中國藥企
中國民眾的購藥需求在國內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如果中國製藥企業能向日本等國學習,在一些看似沒有太大利潤的領域深耕,也將獲得不錯的市場回報。
繼年初搶購智能馬桶後,不少中國遊客又盯上了日本產的非處方常備藥。「赴日旅遊不能錯過的居家神藥」「去日本必買的××種神藥」等內容,頻繁出現在網絡熱傳的旅遊攻略當中。7月初,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發布消息稱,由於大量中國遊客慕名而來搶購藥品,公司第二季度銷售額增至去年同期的5倍多。
將日本大街小巷都能買到的常備藥說成必買的「神藥」,確實有些誇大其詞。但一看到新聞就批判中國遊客「錢多人傻好騙」也不理性。與那些在中國生產卻在日本暢銷的智能馬桶不同,備受中國遊客青睞的「神藥」是地地道道的日本製造。分析這些普通藥品為何受歡迎,對中國製藥企業有啟發意義。
日本常備藥成為中國遊客「掃貨」的對象,與多個因素有關。比如,近幾年赴日旅遊的中國人大幅增加、日元匯率持續走低、日本藥企善於通過網絡營銷提升知名度等。不過,日本常備藥受追捧並被奉為「神藥」,深層次原因在於日本製藥企業在常備藥市場的深耕細作。這一點,正是值得中國製藥企業學習的地方。
不少家庭都會常備一個小藥箱,儲備一些治療頭疼腦熱、跌打損傷的常備藥,以備不時之需。日本製藥企業瞄準這一市場,推出了很多質量有保證、新奇好用的產品,而且價格很親民。比如,塗抹在傷口後形成薄膜防止細菌進入的「液體創可貼」,再比如專門為兒童生產藥品且同一款藥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更細化的分類,這些都使得日本藥品在消費者群體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反觀中國的製藥企業,值得吐槽的地方實在太多。以兒童藥為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一項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4000多家藥企,但專門為兒童生產藥品的不足5%,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有些製藥企業或醫院研發出了質量不錯的兒童藥,但偏高的價格經常讓家長滿腹怨言,而且購買很不方便。
不僅日本,如今國人不管去哪個國家旅遊,都會順手買一些質優價廉的藥品,還有不少人會通過網站從海外代購藥品。這些新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民眾的購藥需求在國內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如果中國製藥企業能向日本等國學習,在一些看似沒有太大利潤的領域深耕,也將獲得不錯的市場回報。
中國遊客熱衷於在海外搶購常備藥、日常用品等,值得各行各業深思。當然,我們也不必迷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尤其對藥品等特殊商品要保持理性和審慎。畢竟,此前已有一些受中國遊客追捧的海外「神藥」被證實為「三無產品」,而且有些在網上熱傳的功能強大的「神藥」,實質上只是一些藥企的營銷和炒作。
本報特約評論員湯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