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5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飛秒強雷射誘導的電離電子波包或可重新返回母離子實並與之發生再散射過程,由再散射引起的高次諧波譜或光電子譜為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態超快演化提供有效途徑。當前,發展時空高分辨的原子分子結構及動力學探測方法為研究領域廣泛關注。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柳曉軍研究員、全威研究員等人與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陳京研究員、吳勇副研究員等合作,提出一種新的雷射誘導非彈性電子衍射方案,並採用這一方案實驗測定了電子與惰性氣體離子碰撞引起的非彈性散射微分截面。  據介紹,在這一方案中,專家利用飛秒強雷射驅動原子產生的再散射電子波包替代傳統電子束,通過電子碰撞的方法對惰性氣體母離子結構進行探測。結合武漢物數所前期建成的高分辨電子-離子動量譜儀裝置與符合測量方法,他們實驗測量了對應於電子-離子碰撞電離過程的光電子二維動量譜,並從中提取出電子與母體離子作用的非彈性散射微分截面,實驗結果與扭曲波波恩近似理論計算結果吻合。  這一方案繼承了傳統電子衍射方法的超高空間分辨優點,而且具有超高時間分辨能力,為在飛秒乃至阿秒時間尺度研究雷射誘導的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過程提供了重要手段。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完)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光催化活化分子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光催化活化分子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超快STM結合了STM的空間解析度和超快光學的時間解析度,可以實現原子級解析度的飛秒光譜學,並用於單原子、單分子、單電子和單自旋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本文首先介紹了超快STM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的進展。
  • 化學所在高維化學反應勢能面和原子水平微觀動力學機理方面取得...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科技部「973」和中科院相關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經過多年努力,構建了H+SiH4反應的12維高精度從頭算勢能面(BCLWS勢能面),進一步在BCLWS勢能面上開展了大規模態-態動力學計算研究,揭示了該反應的重要的微觀動力學特徵和多種原子水平的機理,其中提出了多原子交換反應的兩種新的機理
  • 武漢物數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續籤科技合作協議
    自2007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原分所)籤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雙方通過人員互訪與研究生互派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交流,並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雙方全面科技合作,應武漢物數所劉買利所長邀請,原分所王玉麟所長和魏金明副所長一行於10月21至25日對該所進行了友好訪問並續籤合作協議。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分子篩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近幾年來李燦研究組利用紫外拉曼光譜在含過渡金屬雜原子分子篩(如TS-1, Ti-MCM-41,Fe-ZSM-5和Fe-SBA-15)活性位鑑定,以及幾種典型分子篩(如X型分子篩,Fe-ZSM-5)合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中國有了最先進的「原子分子攝像機」-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恩哥院士表示,「大連光源」為我國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科學研究裝置,同時也為我國未來發展更高能量的X射線波段自由電子雷射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化所副所長楊學明院士介紹,自由電子雷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新一代先進光源,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競相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學研究、先進技術、國防科技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 ...配體的相互作用和藥物分子設計,多原子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的...
    所在院校: 南京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研究領域
  •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11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學院在正交雙色光場下原子電離過程的非絕熱效應方面取得重要...
    在強飛秒雷射脈衝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電子的隧穿電離通常是各種強場現象的第一步,而這個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絕熱發生的。強場物理中的很多實驗都依賴於這個絕熱隧穿模型去解釋相應的測量結果。但是,絕熱模型的適用範圍,以及在當前許多實驗中電子的隧穿過程是否存在非絕熱效應,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一種能舒張血管的人造細胞華聲在線12月11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周娉) 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記者今天從省科技廳獲悉,湖南大學聯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構建了一種產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細胞,具有血管舒張的生理效應,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學)上。現有的血管舒張治療,是通過注射血管舒張小分子藥物。
  • 我國高速磁懸浮列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原標題:我國高速磁懸浮列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杭州12月8日電(記者魏一駿、許舜達)記者從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浙江國際智慧交通產業博覽會·未來交通大會上獲悉,我國高速磁懸浮列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具備了啟動高速試驗線建設和後續產業落地的基礎。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曉。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99%以上已經滅絕,通過化石記錄重建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認識當今人類居住地球生物多樣性現狀與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自建大型資料庫,自主研發人工智慧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其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倍。
  • 鐵電晶體無公度相調製結構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在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和鐵電信息存儲等方面有廣泛應用。
  •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含跨科學部)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缺陷工程優化AgBiSe2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12-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