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總人口數大概在3000萬上下,到了漢初,只剩下不到1000萬。也就是說,秦末農民戰爭、六國復國戰爭以及楚漢爭霸,導致人口損失三分之二,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如果是你,願不願意繼續打仗,還是支持國家統一?
諸侯紛爭,六國很多有影響力的舊貴族,在這場競賽中死的差不多了,復闢也失去了原動力。
這種大環境,使得劉邦在戰勝項羽之後,可以比較輕鬆地稱帝登基,至少沒有誰跳出來公開反對。
劉邦萬分感激陳勝,沒有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的出身顯然是一個麻煩。
當然了,沒有「天命」的安排也難說,如果彭城之戰跑路的時候,不刮一陣大風,劉邦的腦瓜子很大概率會被挑在霸王槍上。
所以劉邦要作《大風歌》,由衷地稱頌老天爺。
我們對劉邦的印象,大部分來自於《史記》,司馬遷爺爺對高祖的刻畫,很明顯不是一昧吹捧、讚美和歌頌,甚至「黑」了他幾下。
比如,劉邦在馬車上扔孩子,前面我們分析過,那是一個很扯的事件。
一個受到腐刑的人,不能排除他夾雜了一絲個人情緒,來描述漢家皇族。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劉邦絕對不是一個混子無賴,一個混子無賴怎麼可能得到那麼多人的擁護和追隨?在那種朝不保夕的戰亂歲月裡,你設身處地想一想,換作你自己,會不會把生命和前途交給一個特別不靠譜的人?
相反,劉邦一定具備非常強大的人格魅力,讓人感到跟著他混,存在著很大的希望。街頭一個拿著西瓜刀欺負小攤販的痞子,會給人這種感覺嗎?
劉邦不拘小節,行為豪放,側面說明這個人十分大度,不會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跟你過不去。老闆大度,員工做事的容錯率就高,不至於今天說錯一句話,明天就被砍頭。
周昌受辱後急了眼,罵劉邦是桀紂、暴君,劉邦也不過是哈哈一笑,沒有計較,反而更加敬重他。換成心眼小的君主,周昌的下場可想而知。
可以這麼說,劉邦的大度,很大程度上輻射到整個漢朝,締造了一個雍容、開明、寬仁的時代,也深深影響了中華文明。
周昌劇照
劉邦其實擁有很多優秀的品格。他懂得隱忍、節制,知人善任,善於納諫,並且懷有一顆仁慈之心。秦末豪傑並起,大浪淘沙,為什麼歷史最終選擇了劉邦,是與他這些品行分不開的。
劉邦不忍心殺功臣,包括對他威脅最大的韓信。劉邦把韓信騙過來,控制在洛陽,降為淮陰侯。那意思很明顯,你韓信太能打,自己有一塊地盤,我肯定不放心。就在國都當一個列侯享樂享樂不好嗎?可惜,韓信不明白劉邦的用心,覺得屈尊受辱,不肯安分,也不得善終。
秦始皇的確偉大,不過他短短十多年的統治,操之過急的國策,只做到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人心並沒有真正凝聚。可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不一樣,不僅在地域上形成大一統,關鍵是真正促成了民族大融合。
最終,來源於炎黃、東夷、三苗和百越的各大部落聯盟的子孫們,有了共同的歸屬感,他們一致認為自己是漢人,才形成了漢族。
2000多年來,漢族也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和中堅力量!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毛爺爺也說,劉邦是封建帝王裡面最厲害的一個。
某種意義上,劉邦的功績並不亞於始皇帝,他足以讓每一位子孫仰視與尊重,而不是調侃與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