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曲貫雲石的《立春》。從曲標題上很容易看出,這是描寫一個大地回春,人們慶祝新年的歡天喜地。在現代的立春裡面,很多人都是以貼春聯,走親戚,而你是否也知道,古代的立春他們是怎麼過來的?這首曲中突出的表現出當時的氣氛,我們來欣賞一下。
雙調·清江引立春貫雲石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在曲中的「金釵」指的是婦女的頭飾,插在髮髻上的兩股簪子,以金銀之類貴金屬打造,奢華大氣。「春燕」不是指燕子,而是婦女戴在髻上的燕形絲織物。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立春那天,婦女將此種燕狀絲織物戴在髮髻上,並貼「宜春」二字,又稱宜春髻子。「木杪」指的是樹梢。「火候」也不是寫時間,而是指節令。「士牛兒」古代習俗,立春前一天,在官署門口塑泥牛一隻,立春那天早晨人們用鞭子抽打士牛,稱作「打春」。
在本曲篇中主要描寫了這樣一個氣氛婦女們頭上的金釵搖動,宜春髮髻橫斜,村邊的樹梢萌發新葉。水塘解凍,春風吹起綠波,立春的節氣來到了,大地騰起暖暖的氣息。衙門口在鞭打土牛兒,土牛兒將春天載來了。
《立春》是一支迎春曲,又像一幅風俗畫。在短短五句三十一個字裡,描繪了立春之日大自然的景象和民眾的迎春活動,先是寫婦女們髮式的美化,接著鋪陳樹梢吐出新綠、水塘微波蕩漾、大地暖氣融融的光景,最後展示官民們鞭打土牛兒的祭春儀式,將春天的氣息和民間迎春的喜悅渲染得蔥蔥蘢蘢,有春風撲面而來的感覺。小令的語言精粹、準確、情趣盎然。作者在題下小注中說:「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於每句之首,句各用春字。」貫雲石嚴格地實踐了這個要求,使小令在形式上顯得分外新穎別致。據《至正直記》所載,貫雲石赴一位朋友的安席,這天正值立春日,座上客人請他即席賦《清江引》,並提出如小注中提及的限制。貫雲石欣然命筆,一揮而就, 文思之敏捷,令人稱奇,「滿座皆絕倒」。
小編覺得在詞曲中並未使用很誇張的語氣,很平凡的幾句話刻畫出來了百姓的節日,但是平凡中透露著一種不平凡古人的立春是以正統的,節日氣氛,從婦女到寫到土牛兒,句句都描寫立春的儀式,說明作者對於立春這個傳統節日的看法與細節上面有很大的突破,觀察很入微,而且通過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平民百姓的關心,估計作者在篇寫這首曲的時候,可能體驗過平民百姓的心,有一種對民間生活的嚮往。好了,今天的鑑賞就到這裡,如果讀者有其他的看法或者想詳細的知道這首曲子其中的故事,可以在下方留言處進行留言,也可以關注小編和小編說說,關於我們立春的故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