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輪渡八十歲了 船和碼頭的變遷見證城市發展
碼頭
▲輪渡舊碼頭。(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現在的國際郵輪中心廈鼓碼頭設施一流。
渡輪
輪渡舊客船。
輪渡新鐵殼大船,船底寬,四面通透。
【開欄的話】
鷺江兩岸,八十年風光變遷,日夜不變的,是一聲聲汽笛,一艘艘客船。
來到廈門,就一定要去鼓浪嶼。感受鼓浪嶼的魅力,人們滿懷對旅途的憧憬,每每都從輪渡客船上開始;而當他們無比留戀地走下鼓浪嶼,客船上,又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憧憬與回憶,在這八十年間,也未曾改變,輪渡將其一一承載,甚至已經變成無數人們腦海中的一個「圖騰」,鐫刻著對鼓浪嶼的情,對廈門的愛。
甚至,八十年的繁榮之景,跨越鷺江水道,從鼓浪嶼蔓延至島內外更廣闊的地區,輪渡日夜見證,它用一個個地標式碼頭,錨定歷史的腳步。
鼓浪情·輪渡行。今年,廈門輪渡正式開航已有八十年,同時恰逢鼓浪嶼申遺之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之年。為回顧、紀念輪渡八十年的發展史,並繼往開來,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國際郵輪母港集團、廈門輪渡有限公司聯合廈門日報,特啟動「『鼓浪情·輪渡行』——輪渡八十周年徵文」活動,並開闢專欄予以追蹤報導。
船與碼頭的變化見證歷史
八十年,船與碼頭。
輪渡伴鼓浪嶼而生,若把最古老的舢板、雙槳擺渡來計算歷史,那足有百年。
因此,專用輪渡碼頭的設立,被普遍認為是輪渡真正發揮客運功能的開端:1937年,社會賢達倡議修建廈鼓輪渡碼頭,市區選在島美路頭,即現中山路出口處,鼓浪嶼選在龍頭路頭。1937年秋天,輪渡管理處正式成立,新建成的輪渡碼頭承擔了廈門與鼓浪嶼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客運作用。
資料記載,最開始的輪渡客船,租用了「利僑」、「利通」、「金再興」汽船,廈門人叫它「電船」,總載客位100人,後又增添了「廈安」、「廈興」等汽輪,抗戰勝利後,這些汽輪仍沿用了一段時間。
這些汽輪都是封閉式的木質結構,老輪渡人回憶:「船艙門一開,汗酸臭味燻人。」真正通透的鐵殼大船,是1977年開始建造的,當時,出於安全的考慮,「究竟是建封閉式還是通透式的客船」還引起了爭論。有的人說,通透的船易進浪,乘客躲閃時跑到一邊,怕會翻船;但更多的人認為,新船是600客位的大船,船底寬,重心不容易偏,海浪也沒那麼容易打進來。最終,通透的鐵殼大船,讓酸臭味成為歷史。
1984年,輪渡碼頭向北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輪渡碼頭。2014年,輪渡開設市民、遊客航線,國際郵輪中心廈鼓碼頭承接起重任。
從公共運輸到廣迎八方客
八十年,人與記憶。
1938年至1950年,這個時段的輪渡歷史,是八九十歲的「老廈門」所不能遺忘的。
1938年廈門淪陷,廈鼓輪渡被日本福大公司強佔,「只用不修」令輪渡設施日漸破敗。1945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原輪渡管理處接收了傷痕累累的碼頭、躉船、客船,之後,為使輪渡船班運行更為穩定,公私合營的廈門輪渡股份公司於194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人民政府派專員進駐輪渡,1950年成立「廈門輪船公司」,小小的輪渡,濃縮著一段戰火紛飛的歷史,也凝聚著鷺江兩岸百姓的對和平、幸福的企盼。
上世紀五十年代,輪渡併入市公交公司,「公共運輸」的屬性,讓輪渡的服務更上一層樓。「當時有一個女人要到廈門島上生孩子,來不及,就生在船上了,我為她煮蛋燒水。生在船上的孩子不止一個呢。」這是輪渡老員工的一段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人遊泳,還都要通過輪渡去鼓浪嶼——那片沙灘,在當時是廈門人心目中真正的海濱浴場。現在,這片浴場,每日仍在迎接八方遊客。
1959年,1999年和2016年的三次大颱風,均給輪渡的硬體設施帶來巨大破壞。但三次颱風過後,廈門輪渡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運營,這是一種職責,一種承諾。
八十年發展,廈門輪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上客運企業之一,運載的人數,也早已突破億人次,他們的記憶,是珍貴的財富。
從過渡碼頭到文化「新客廳」
八十年,文化與傳承。
「鼓浪情·輪渡行」,鼓浪嶼百年的文化積澱,讓輪渡,也逐漸從跨海的交通工具,變為文化的符號——琴島上的一磚一瓦、每一件家具、近千架鋼琴,在這百年間,均是由一艘艘渡輪承運渡海。
「渡」,承載著情愫。八十年的輪渡,已「陳釀」出甘霖——今年年底,廈門輪渡泊物館(暫定名)計劃正式開館,將展示難得一見的輪渡舊物。
與此同時,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國際郵輪母港集團,正在把輪渡打造為鼓浪嶼文化宣傳的「新客廳」,「百年鼓浪嶼」圖片展、人物展,持續開展一年多,已有上千萬人次在候船樓裡領略到鼓浪嶼的百年文化。
「行」,浸染著文明。若是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跳海救人的事跡寫成一本書,那麼,輪渡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榜上有名。這樣的企業文化,傳承了八十年,「文明單位」的牌匾,已超過20塊。企業文化,早已成為廈門輪渡寶貴的精神財富。
「向你走來的,都是你的戀人;離你而去的,都是你的情人。」如今,汪國真寫給鼓浪嶼的詩,用在人來人往的郵輪中心碼頭,意境十足——八十年光陰彈指一揮,唯有文化永恆。現在,廈門輪渡正在將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鼓浪嶼之波,填上英文版歌詞,讓這首代表鼓浪嶼、代表廈門的歌曲傳向更遠的地方。(文/廈門日報記者徐景明 圖/廈門輪渡公司供圖)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