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亙古不變的生活規律,也是天經地義的人之常情,然而看似尋常無奇的背後,卻往往隱藏著為人父母的心酸與不舍。尤其對於父親而言,親手將上輩子的小情人送出嫁,內心該是千般不舍、萬般傷心。雖然古代有重男輕女的世俗思想,但這份對女兒的疼愛卻千古未變。
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就曾經歷過嫁女之痛。韋應物與夫人元蘋共育有兩個女兒,由於元蘋因病早逝,而韋應物未再續弦,所以此後便與兩小女相依為命,父女感情頗為深厚。大女兒到了該成親的年紀,出嫁當天,在離別之際韋應物愁腸百結,寫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詩,令人感慨萬千。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門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況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託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yóu)。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閒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因女兒嫁與楊家,所以韋應物冠以「楊氏女」的稱呼。這是一首極為溫情悱惻的詩,韋應物以自我感受起筆,表達了對女兒的留戀與不舍,同時又害怕到了夫家的女兒受欺負,所以情真語摯地反覆誡訓,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要好好勤儉持家、相夫教子。舐犢之情,躍然紙上。
「戚戚」是悲傷憂愁,「悠悠」形容遙遠,韋應物開篇就毫不掩飾自己的難過,直言整日都愁眉不展,因為女兒即將嫁去遙遠的地方。三、四兩句描繪了女兒遠行的畫面,將一、二句的悲傷情緒升華。「大江溯輕舟」,道路艱險,言外之意是說女兒再回來的話很不容易。
第三行到第五行可以看作一段,主要講述大女兒成長的不易,「無侍」,是指幼時無母。韋應物說:你倆兒從小就沒有母愛陪伴,所以我便加倍疼愛,但即便是這樣,妹妹也是全靠姐姐照顧,今天你們分別時竟泣不成聲。此情此景,我內心同樣愁不自已,可是女大當嫁,我也無法把你挽留。
「兩別泣不休」,可謂情真意切,韋應物借兩女兒之間的難分難捨,來隱喻自己的愛別離苦,只是他要繃住才好,否則會造成父女三人更大的悲傷。值得注意的是,韋應物將嫁女兒這件事稱之為「義」,「義往難復留」,有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
第六行至第九行為一段,主要是韋應物對女兒的真切訓誡。「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韋應物擔心從小缺少母愛的大女兒,會不知道怎樣侍奉姑婆,可能會引起挑剔。「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韋應物用了四句提點女兒四種品德,分別是:安貧樂儉,孝敬長輩,遵守婦道,注重儀態舉止。
看起來,韋應物對女兒的要求比較高,但其實這嚴格背後滿滿包含的都是他的愛意,因為只有女兒成為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具備優良的品德,才能讓夫君認可、讓姑婆滿意,才不會受到委屈和傷害。
最後三行是最後一段,與詩歌的前兩句相呼應,韋應物再度表達了因與女兒分別而產生的悲苦心境。「居閒始自遣,臨感忽難收。」一個人的時候還能把離愁消遣分散掉,可真到了那個場面,還是控制不了自己啊。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這一句至性至誠,深情脈脈,令不少有女兒的讀者都難掩涕聲。韋應物送別返回,卻看到家中只剩下小女兒獨自一人,不禁悲從中來,再也控制不住,內心悲情噴薄而出,他只好抱著小女兒抽泣,哭得像個淚人。
這首詩非常有感染力,雖然已然歷經千年,但與今日嫁女的情形別無二致,同樣讓人感傷悲懷,同樣讓人感受到了那濃濃的骨肉親情。其父愛如山,其敦敦教誨,其情真意深,可為千秋典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