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次出遊:1633年,再次北上京師,隨後西行,進入山西,遊五臺山、恆山,返回京師。隨後,沿長江直下漳州。
最後一次出遊經歷:從1636年到1640年,徐霞客遠遊四年,完成了西南萬裡徵途,中間沒再回過老家,直至雙腳盡廢,無法行走,被人護送回老家。
結尾篇章
本集主要講徐霞客1636年的行程,這一年九月,他與家人悲壯告別,沿水路東行,經蘇州、到達佘山,再折向西行。進入浙江,到杭州,進入富春江,到衢州。十月進入江西,西行,沿途遊覽龜峰、龍虎山、麻姑山、青原山、梅田洞等名勝。1637年正月,徐霞客一行三人進入湖南。本集主要講徐霞客在1637年的行程,此年正月,進入湖南境內,經茶陵縣、衡山縣到衡陽。再到湘南遊歷一圈,返回衡陽後,沿湘江西行。四月進入廣西,在廣西東北部遊覽後,至桂林,遍遊桂林四周勝景。六月,離開桂林,在廣西北部及東南部遊覽,隨後取水路經貴港、抵南寧,並在南寧附近遊覽。
本集主要講徐霞客在1638年的行程路線。此年三月,徐霞客出廣西,向北進入貴州。到貴陽市,遊白雲山、黃果樹瀑布等。繼續西行,五月,到達貴州邊界地帶,沿途遊覽和考察。隨後,進入雲南,走南盤江水路,瀏覽乃古石林,抵昆明,並在昆明周邊遊玩,後遍遊雲南勝景,最終到達雞足山,並在此度過1639的的春節。
本集主要講徐霞客在1639年,直至被送回老家的經歷。此年正月,他遍遊雞足山周邊勝景,考察山形地貌。後赴麗江,短暫逗留後,離開麗江南下,抵劍川縣,遊金華山、茈碧湖、清源洞等地。隨後,抵大理,再經永平縣,到保山市。
四月離開保山市,西行,經怒江、高黎貢山到達騰衝市,遍遊騰衝南北,這是徐霞客一生到達的最遠,也是最西邊的地方。六月,回到保山市,遍遊周邊後。八月,回到雞足山,雙足皆廢,在此養病。
1640年正月,仍呆在雞足山、麗江一帶。後由麗江太守護送回鄉。
1641年,回家不到一年,徐霞客病逝,時年五十四歲。
圖為徐霞客一生所遊歷路線。倆張分別是現代和古代地圖對比圖。
目錄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3],「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
本名
徐弘祖
別名
徐振之、徐霞客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常州府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
人物關係
徐有勉
父親
千山萬水不如你,徐霞客和他走過的路
作者:地球旅客
快速
導航
主要成就
人物影響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後世紀念
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少年立志
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受耕讀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坐像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歲時,應過一回童子試,但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都能記得。但家裡的藏書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4]
遊歷天下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歲,父親去世。徐霞客生來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與父親的「志行純潔[5] 」比起來,母親的「勤勉達觀」對徐霞客的影響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6] 」,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遊。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是露宿街頭還是住在破廟,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穫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
徐霞客遊歷生活的第一階段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28歲以前的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徐霞客像
第二階段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28歲至崇禎六年(1633年),48歲的紀遊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臺、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徐霞客遊覽了家門口附近的揚州、南京等地,還參觀了瘦西湖。[2]
第三階段為崇禎九年(1636年)51歲至崇禎十二年(1639年),54歲的紀遊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崇禎九年(1636年),時年已五十一歲。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遊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次他主要遊歷了中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衝),到達騰越後,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終止遊歷被送回江陰老家。[4]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4]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在參觀了白嶽山(今齊雲山)後,來到了黃山。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對黃山的秀麗這樣讚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後被當地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此後,徐霞客來到了福建省,開始了武夷山之行。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這一年徐霞客進行的主要是短線遊,如善卷洞和張公洞。這年,他的原配夫人去世。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八九月份,徐霞客與親友一起,溯長江而上,遊覽了廬山。此後,在這一年九月份,他再一次遊覽了黃山——路線與第一次大同小異。
泰昌元年(1620年),徐霞客在這一年五月啟程,繼續在鄰近省份進行短線遊。旅遊的景點包括浙江省內的江郎山,福建省的九鯉湖和石竹山。
天啟三年(1623年),徐霞客循運河北上,隨後西行,進入河南,訪問了少林寺和嵩山。隨後,他又遊覽了龍門石窟。此後,徐霞客繼續西遊,來到了西嶽華山。與登上華山後被嚇哭的韓愈不同,徐霞客足足遍遊了華山的五峰。此後,徐霞客又遊覽了峨眉山和武當山。在峨眉山,由於當地有人叛亂,導致「峨遊不暢」。
天啟四年(1624年),由於自己的母親已經八十高齡,徐霞客打算停止出遊,侍奉母親。不過母親為了表示對他的支持,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和兒子一起旅遊。當然,這些景點基本限於徐霞客老家江蘇省內。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去世,悲痛的徐霞客也暫時停止了自己的出遊。
崇禎元年(1628年),在守孝三年期滿後,徐霞客再次踏上徵程。他遊覽了福建的金鬥山和玉華洞,隨後來到廣東羅浮山。
崇禎二年(1629年),徐霞客由運河北上,遊覽了盤山、崆峒山、碣石山等景區。
崇禎三年(1630年),他和叔祖在七月啟程,再一次遊覽福建。此次遊覽的景區包括浮蓋山、桃源洞等等,此外還進行了一次漂流活動。
崇禎五年(1632年),他和族兄一起,在農曆三月啟程,再次遊覽了天台山和雁蕩山,隨後與名士黃道周一起泛舟太湖。
崇禎六年(1633年),這一年夏天,徐霞客再一次北上京師,並遊覽了山西五臺山景區,遍遊東南西北四臺。八月,他離開五臺山趕赴恆山,並參觀了懸空寺和廟群。
崇禎九年(1636年),年屆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老病將至,開始了那次悲壯的「萬裡遐徵」。十月開始,他遍歷江西、湖南,沿途遊覽了西塘、龜峰、龍虎山、會仙峰、武功山等名勝,隨後繼續徵途。徐霞客遠遊至雲南麗江後,因足疾無法行走,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7] 。並受當地人士之託,編纂《雞足山志》。[8]
崇禎十年(1637年),離開湖南,徐霞客又進入廣西。在考察了靈渠後,他遊覽了現在仍是熱門景點的桂林以及陽朔。在桂林,他遊覽的景區包括象鼻山、疊彩山、七星巖、伏波山、堯山等。此後,徐霞客泛舟灕江,來到了陽朔附近。當時徐霞客非常想攀登獨秀峰,但是這裡卻是王城的禁區,徐霞客苦苦懇求,也未能如願。結束桂林陽朔之行後,徐霞客遊覽了都嶠山和勾漏洞等風景名勝。
崇禎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開始了雲貴之旅,參觀了白水河瀑布,也就是現在的黃果樹瀑布。一路上,他經過的主要景區包括觀音洞、碧雲洞、丹霞山、石林、昆明西山、溶洞群、棋盤山、水目山、九鼎山、雞足山、麗江、妙峰山等。
崇禎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繼續在西南邊境遊覽,所參觀過的景區包括金華山、普陀崆溫泉、蝴蝶泉、瀾滄江鐵索橋周邊景區、四洞溝風景區等。[2]
病逝家鄉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已「兩足俱廢」、心力交瘁,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陰。江陰的官員來探望時問道:何苦來哉。徐霞客回答道:「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56歲的徐霞客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好友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7] [8]
主要成就
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長江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裡,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旅行路線圖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巖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巖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巖洞。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巖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巖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巖地貌學者。他指出,巖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鐘乳則是由於石灰巖溶於水,從石灰巖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巖凝聚而成鐘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4]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巖地貌的考察。他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巖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最早對石灰巖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1774年;最早對石灰巖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1858年,都晚於徐霞客。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蹟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4]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影響
徐霞客在世界科學史上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範圍來說,徐霞客遠遠大於西方學者。徐霞客在中國西南熱帶、亞熱帶巖溶發達的地區考察了3年,該地區碳酸鹽巖連續分布面積達5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西方學者早期對巖溶地貌的考察和論述幾乎只限於歐洲溫帶巖溶區和地中海一帶,考察範圍遠遠不如徐霞客。就時間來說,徐霞客遠遠早於西方學者:
徐霞客塑像
對熱帶巖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國旅行家容格·胡恩對爪窪「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對洞穴的考察,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中的加法雷爾的《地下世界》(殘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比徐霞客晚十來年;瓦爾瓦索的《克萊茵公爵的榮譽》記述了他家鄉及鄰近地區的洞穴、落水洞等,發表於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個世紀,而且仍具神秘主義色彩。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論地層》(1763)論述了石鐘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論述的內容來說,徐霞客比西方19世紀以前的同類學者遠為豐富全面。19世紀以前,西方只有少數研究者對局部巖溶區域和某些巖溶現象作過觀察和解釋,內容零散,對巖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沒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卻在17世紀30年代已經對熱帶亞熱帶的巖溶現象作了大範圍的相對系統的考察和描述,並對巖溶現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學的觀點。徐霞客記載的地表巖溶地貌類型和數量之多,不僅當時在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即使今天仍難能可貴。在巖溶學方面,西方直到19世紀50年代,克維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9]
人物評價
總評
作為明代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10] ,但從旅遊的角度看,其對壯遊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遊文學經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隨著徐霞客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旅行家的出現,旅遊才正式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生活之中,並從士大夫濟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獨立了出來,步入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軌道。因此,《徐霞客遊記》堪稱中國旅遊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