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周到「走向進博」系列人物報導,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豫園南翔饅頭店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遊玉敏。在即將開幕的第二屆進博會,她將率領一個十幾人的團隊,進駐上海特色小吃館,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進博故事。
都說「上海小吃數小籠,豫園小籠數一流」。今年進博會,豫園南翔饅頭店,將再次進駐國際會展中心上海特色小吃館。
豫園南翔饅頭店作為兩屆進博會的餐飲服務提供單位,
其團隊帶領者——
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遊玉敏可不簡單。
1999年,她參加了全國烹飪大賽。
她憑藉一籠小籠包和一盤咖喱角,
獲得了全國烹飪大賽的銅牌。
2003年,
她又憑藉著一籠小籠
獲得了世界烹飪大賽的金獎。
卓越匠人,擔當百年老店「非遺傳人」
上世紀90年代,
17歲廚藝學校畢業後進入南翔饅頭店,
遊玉敏的工作很簡單,
簡單到她不得不用「枯燥」這個詞來形容。
在400平方米的店鋪中,
有25人和遊玉敏做著同樣的工作
——包捏
就是把制好的餡放進擀好的皮中,
做成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要求一兩麵粉做10個小籠包,
每個小籠包連有多少個褶子都有規定,
在師傅眼中要達標的要求是4秒鐘包一個,
這個要求,
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才達到。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來,
與遊玉敏一批進來當學徒的人裡,
最後也就只有她一個人繼續堅持。
7年後勤奮好學的遊玉敏成了廚房領班,
管理鼎興樓、長興樓和一樓3個廚房。
又過了兩年,
年輕的遊玉敏在豫園商城的戲臺上,
在數百人的見證下正式被認定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一手掌握百年老字號的「味覺密碼」。
Q
作為南翔饅頭第六代非遺技藝傳承人,
很多朋友和顧客都愛問她:
小籠饅頭的尖頂上應該打幾個褶?
A
小籠饅頭好吃與否、質量優劣,
並不取決於打幾個褶。
每家店做的大小不同,
擀出來的皮也不同,
褶子數量有少有多,
有的手工師傅甚至
能在小籠頂上打出三十多個褶。
「小籠打褶,
最重要的是做到『頂頭薄』。」
遊玉敏說,
優秀的小籠饅頭應該是「寶塔形」的,
因為內部的皮凍變成湯汁後要順暢地流下來,
小籠看去像一個三角形的「寶塔」,
頂頭得是尖的。
不能打完褶後,
頂頭像生煎饅頭的底部那樣,
又厚又結實,
那樣小籠包不容易蒸熟,
頂頭會發白,口感也會受到影響。
Q
第二次進駐進博會,
會帶去怎樣的小籠包?
A
「考慮到客人要對豫園的南翔小籠包有一個記憶,
這次就把最好吃的『粉作臺』特製小籠
帶去進博會的場館裡。」
遊玉敏介紹,
目前九曲橋畔的南翔饅頭店裡,
樓上樓下採取的是不同的小籠製作技藝。
一樓外賣的是非遺的手工技藝小籠包,
以傳統的「油作臺」製成,
皮胚9克、餡料13克,
每個小籠的重量達22克。
而二樓堂吃的小籠,
則是根據現代人口味改良過的「粉作臺」,
就是將皮胚搓調以後,
摘劑子時和粉拌在一起,
用雙擀操作法,
把皮擀成中間厚,
四周薄的「太陽型」,
每張直徑寬達7釐米左右。
皮胚同樣是9克,
但是餡料更多,足有21克。
以9克皮胚來包21克餡料,
無疑皮會被擀得更加薄。
更趨近「皮薄、餡豐、汁多、形美」
的完美小籠標準。
遊玉敏還透露,
今年帶到進博會的除了「傳統鮮肉小籠饅頭」
還有「蟹黃灌湯包」。
Q
還有幾天第二屆進博會就要開幕了,
南翔饅頭店目前正在做哪些準備工作?
A
這些天,
原材料、設備、餐具等都在陸續搬入「四葉草」,
所有的原材料要經過資質認證,
市場監管部門的審核評定。
所有的工廠生產操作流程、衛生標準,
也一一需要驗收審查……
在此之前,
遊玉敏已經前前後後帶領南翔饅頭的「進博小組」
入館參加了三四次演練,
通過不斷的試運營,
來調整和適應進博會的節奏。
「有了去年進博會的經驗,
今年南翔饅頭店在各方面做出了優化調整。
格局上有所改變,
去年除了一個包捏過程,
其他操作步驟都在廚房牆後面完成,
客人是看不見的,
今年客人能看到我們做工各方面的展示,
可以有一個互動。
品種上,考慮到乾濕甜鹹搭配,
還考慮到要讓客人能吃飽,
增加了特色蔥油開洋面,
價格上也會有所變化,
性價比更高。
對於第二次進博之旅,
遊玉敏的心態低調而平和:
最重要的是做好幕後的服務工作,
讓大家吃上好吃的南翔饅頭點心,
能更精力充沛地參加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