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草莓繁殖方法在上篇文章裡介紹了兩種,今天介紹其餘兩種技術以及草莓露地種植技術等,給大家系統性地介紹一下種植技巧,希望對廣大農民朋友能有所幫助。
一、種子繁殖法
使用種子繁殖草莓苗,因為成苗率少和性狀分離,通常不建議使用。如果是要雜交或育種新品種,就可以採用種子繁殖。它也可以用於距離和較遠引進或一些難以獲得的品種。
種子繁殖的方法是從一顆植物中使用已經成熟的漿果進行種子收集。,用刀片把果皮和種子一起刮下來,之後平鋪在紙上,風乾後把種子刮下。或者把漿果包在紗布內揉搓,擠出果汁,用水清洗,攤開晾乾,除去雜質。但上述方法比較費工,種子還容易發黴。
可採用高速組織搗碎機分離種子,快速脫粒草莓種子。方法是從莖中除去漿果,用清水衝洗,然後與水的重量比為1:1混合。倒入快速組織搗碎器的杯子中,攪拌20秒。靜置3至5分鐘後,可以將種子分離。為了快速搗碎,可以在攪拌前加入2%的鹽。以這種方式脫粒不會損壞種子,也不會影響發芽。
每公斤新鮮草莓可獲得102~112克種子,去除率約為95%,是人工脫粒的8到10倍。
草莓種子的發芽力在室溫下可以維持2到3年,並且種子沒有明顯的休眠時間,因此可以隨時播種。種植之前先將種子分類處理1至2個月,以增加發芽和發芽均勻性。
還可以把種子在紗布袋裡泡24小時,在0~3°C的溫度冰箱中處理15至20天,然後拿出播種。因為種子很小,所以最好使用盛有營養土壤或腐殖質土壤的盆或種植盤進行播種。例如,在苗床中,土壤應平坦且切細,施肥。
首先將水倒入,然後均勻地鋪在土壤表面,用0.2~0.3cm厚的細土遮蓋,然後再用塑料膜蓋來維持溼度。如果盆栽土壤是乾燥的,可以適量澆水,或放在水槽中,大約兩星期後可出苗。出苗會長出1~2個葉子。每種植物都種植在苗床中並精心栽培。當幼苗長成4到5片綠葉時,可以移植到田間或繁殖以供進一步栽培。
二、組織培養法
組織培養方法稱為離體繁殖。 分生尖端可培養草莓莖的莖頂。它引導幼芽,然後經過腋芽的繁殖快速擴張和繁殖。幼樹種植後,將它們移植到大田。應用。也可以進行花葯培養。組織培養方法的優點是:
①比常規育苗生長旺盛,成活率高,不帶病毒,一般增產可以在15%之間;
②不需要佔用土地,不會因為環境而影響,可以工廠化的生產,
種植有組織培養苗的苗圃應與舊草莓園隔開至少1500米,以避免再次感染。土壤應疏鬆肥沃,播種前可有條件進行土壤消毒。每英畝種植約1,500株植物以及時防治蚜蟲,以防止病毒傳播,其他田間管理與常規生產相同。
三、草莓露地種植技術
露地栽培是指在田間自然條件下不使用保護性土地設施(例如塑料大棚,小棚等)的栽培方法。即,草莓幼苗在秋天播種,在空地上生長,並且在同一年完成花芽分化,在冬季之後,第二年採摘。
(一)栽培技術
1.載植制度生產上栽培草莓一般採用兩種方式,即1年1栽制和多年1栽制。
(1)1年1栽制:草莓是在秋天的第一年種植的。在第二年收穫水果後,將草莓植株耕作,然後重新種植幼苗。 1年1年的種植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高產,大果,優質,很少被病蟲害。適合在在菜田多或是人多的但是土地少的的地方,一般郊區使用多。
(2)多年1栽制:栽培草莓後,收穫了幾年後才重新耕種土地。這種種植方法可以節省一點勞力,但是草莓產量低,質量差,病蟲害較多,收益不高。通常,土壤裡很少雜草,很少害蟲,勞動力少,並且在大規模種植中使用更多。
(3)通常是由幼苗的質量差引起的,尤其是從其他地方引進時,導致第一年的單產低而第二年的單產高。也有一些如荷蘭的湯美拉可,持續三年保持豐產。但是,總的來說,草莓在第三年大幅度下降,產量低,品質下降,病蟲害數量高,收益降低。因此,更適合在野外種植2年的草莓。
2.草莓和其他作物輪作或間作的合理輪作形式很多。例如,草莓和水稻輪作,草莓和小麥輪作,以及在苜蓿上播種玉米,草莓在收穫後的秋天開始旺盛地生長,並且兩者互不影響。草莓可以和瓜,豆,菠菜,洋蔥,大蒜和其他蔬菜間作。既節省管理和勞動力,又成本低,回報高,並且是短期增長的目標。
草莓和高稈作物間作或在木本果樹之間種植,以及遮陰和冷卻,這對蘇南等地,減少了高溫的影響,對幼苗生長有一定影響。但是,草莓不應與茄科植物(西紅柿,茄子,菸草,甜椒等)間作。
草莓不應在桃園之間製成。因為桃蚜可以傳播草莓病毒,所以草莓黑黴病也對桃和警察有害。以上農作物不宜用作草莓。
因此,草莓的輪作和套作應合理,套作和輪作的周期應縮短,病蟲害的防治應予以管理和重視。同時,也希望大家在閱讀完之後能做到心中有數,提前做好田間管理上的預防和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