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甘糧」獨特品質 甘南打造百萬畝水稻基地縣

2020-12-11 黑龍江頻道

水稻收割全程機械化。

金秋收穫。

澆灌新希望。

水稻育秧大棚。

大米產品運往全國各地銷售。

稻農進行機械化插秧。

甘南縣興十四村有機大米。

雙河米業生產車間。

品牌包裝提升水稻產品附加值。

「寒地甘糧」走俏網絡。

水稻種植面積98.5萬畝,佔總屬耕地面積的27.7%;綠色食品認證標識30個,有機食品標識7個;水稻加工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設計加工能力45萬噸。

甘南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過度地帶,嫩江中遊右岸,處於第二積溫帶下限、第三積溫帶上限,境內有「一江四河」,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和水土資源條件,造就了甘南大米獨特的品質。

近年來,甘南縣把水稻生產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狠抓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增強科技支撐,壯大龍頭企業,統一品牌,提高品質,做大效益,逐步延伸全產業鏈條,強力推進水稻產業發展。目前甘南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8.5萬畝,佔總屬耕地面積的27.7%,綠色食品認證標識30個,有機食品標識7個,水稻面積、質量、產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形成,水稻生產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已成為甘南縣優化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發揮地緣優勢科學合理布局

發揮資源基礎優勢,開發水稻生產。甘南縣位於我省西部風沙乾旱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春秋季多風少雨,夏季高溫、降雨集中,農作物生育期積溫2400℃-2600℃,光照時數2791.7小時,全年無霜期135天,多年平均風速3.5米/秒。甘南縣境內「一江四河」,有大、中、小型水庫14座,分析範圍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85×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05×108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4.71×108m3,地表地下重複量1.91×108m3。獨特的氣候和水資源條件,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並且品質優良。發揮井灌稻優勢,科學合理布局。根據甘南縣東南部易澇區土地相對平整、熱量資源適宜、地下水埋藏淺且儲量豐富的優勢,對低洼易澇的中低產田實施綜合治理。按照甘南縣水田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宣傳引導、群眾自願,先水源、後田間,自流、井灌同步發展的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工程配套、旱育稀植等高產栽培新技術,逐步應用和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以適宜的自然條件為前提,以現有水源為基礎,努力開發新水源,以增打水田補水井和節水改造為內容,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產量和提高效益為目標,在鞏固和改善原有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水稻種植規模,到目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8.5萬畝。

甘南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份,縣委縣政府通過對比較優勢進行再挖掘、再認識、再定位,立足水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明確了「以稻抗災、以稻增糧、以稻富民」的發展理念,用4年的時間將所有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實現全覆蓋。成立了水田開發專項推進小組,對各項工作實施目標管理,採取了4個班子齊上陣,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駐戶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制定出臺水田開發補助優惠政策,激發了農民「旱改水」的主動性。通過4年的努力,使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成功打造了「百萬畝水稻基地縣」。

強化科技引導推廣先進技術

針對新發展水田面積大且「新手」較多的現狀,組織開展水稻生產實用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免費培訓,強化科技支撐,引導水稻產業化經營合作社和種田大戶加強新技術,強化新產品開發,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加工增值率,促進增產增收、節能減排。加大水稻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圍繞「三小變三大」水田標準化生產模式,突出打造3處萬畝水稻標準化科技示範區,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系直溝相通;綠色有機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建設目標,使之成為永久性保護、永續性利用的水稻產業化樣板。通過建設科技示範區,實施標準化建設,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推廣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模式,甘南縣研製出一整套的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井灌水稻淺、溼間歇性節水灌溉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結合防治等先進技術,為水田開發提供了自然條件和社會保障以及科技支撐。

甘南縣是全省糧食產量較高的縣份之一,隨著水稻栽培技術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優化水稻種植品種,大力推廣優良水稻品種,從財政撥專款用於水稻優良品種推廣,相關職能部門全力配合,引進優良品種,農業部門提供生產全過程的技術支持。採取「大米加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規模化種植優質品種水稻,實現連片種植,整村推進。堅持市場導向,把握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大米消費升級需求增加的機遇,充分發揮自然條件適宜,水稻米質較好的區位優勢,加快與綏粳4相近的中長粒型水稻品種對比的試驗、示範,篩選出適合甘南縣種植的優質品種,示範推廣,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推進全縣水稻向優質化方向發展。對於不適合種植中長粒品種的區域,在試驗種植優質品種的基礎上,適當開發粥米品種種植,以東北大米品質優勢搶佔粥米市場份額。2020年推廣種植中長粒品種85萬畝,佔水稻總面積的86.3%。

龍頭企業帶動水稻加工快發展

全縣水稻加工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設計加工能力45萬噸。2012年,圍繞優質稻米資源,引進了首農集團等戰略投資者,建設雙河米業有限公司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總投資3億元,引進世界先進的日本佐竹全套精製米生產線和伽馬米生產線,建設智能恆溫倉儲設施3000平方米,使優質大米的食味值得到提升和保持。主要生產精製米、營養強化粥米、米糠油等系列高端健康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龍頭企業的進駐,帶動了甘南縣水稻產業提檔升級,延伸了水稻全產業加工鏈條。擴大加工轉化,逐步消除原糧銷售。通過股份合作、兼併重組、聯合經營等多種方式,對縣內中小型水稻加工企業進行整合,努力打造集水稻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實力和影響力的產業聯盟,提升縣內水稻就地加工轉化率,力爭三年內實現境內水稻全部加工轉化,不以原糧出售,從而提高水稻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形成企業帶基地,提高組織化程度。目前,全縣上規模的糧食加工企業有宏光米業、雙楊米業、雙河米業3家。「市場引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生產格局初步形成。如宏光米業,在平陽鎮、查哈陽鄉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5萬畝,實行訂單生產,有效推進了水稻產業化經營,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同時,鼓勵水稻種植大戶組建合作組織,提升米業品牌。積極引導稻農加入水稻種植合作社,鼓勵現有水稻種植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引導具備條件的合作社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通過「抱團取暖」,不斷提高稻農市場話語權,使水稻價格逐步回升至合理水平。搭建稻農與企業對話合作平臺,採取委託加工、合作共贏等方式,通過分享加工、銷售環節利潤,促進稻農增收,進一步提高水稻加工轉化率。合作社一方面組織專業戶進行生產交流和技術幫助,另一方面成立米業公司,統一品種、技術,統一收儲、加工,統一包裝、品牌,實行產銷對接,打造甘南優質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突出品牌建設創新營銷方式

統一品牌。扶持有較強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圍繞水稻產業,通過基地、訂單、股份合作等途徑,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產銷合同和服務契約關係,以品牌為載體,將分散的千家萬戶聯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整合品牌入手,放大知名產品明星效應,對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努力把它們打造成國家和省級知名品牌。鼓勵和引導加工企業使用同一品牌,加大營銷投入,創新營銷模式,打造知名品牌,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以「糧薯之地、大豆之家、魚米之鄉」為蘊涵,設計確定了甘南大米LOGO標識,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成立甘南大米協會,以「開發品牌,監控質量,統一標識,維護甘南大米信譽」為宗旨,搭建企業與政府的溝通平臺,促進品牌整合,統一品牌為「寒地甘糧」。規範商標使用權,形成整體品牌優勢。組織縣域內較大型大米加工企業加入「寒地甘糧」品牌聯盟,實現借船出海,增加大米效益提升空間。廣泛推介。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全市綠色食品博覽會、省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龍江大米節等國內大型展會。積極探索企業主體、政府搭臺,全方位、多渠道展示甘南大米品牌形象的推介模式。線上營銷。依託黑龍江省大米網的網絡銷售資源,實現甘南縣電子商城、興十四「興村網」、藍海電子商務的映像互動對接,鼓勵稻農和加工企業開展微商、電商業務,打造生產者與消費者直銷通道,減少產品流通環節和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探索和嘗試開展農產品眾籌、網上訂單種植和大宗產品直鏈電商等新業務,不斷拓寬產品市場銷售渠道。同時,積極組織縣內龍頭企業和「三品一標」產品企業對接、入駐黑龍江省大米網,拓寬大米的銷售渠道,實現網絡銷售增值。引導並幫助企業在全國設立甘南大米品牌直營店和分銷點。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昆明、哈爾濱等地均設有甘南大米直營店和分銷點,線上與線下並行的銷售模式初步形成。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全縣綠色食品水稻認證面積20.5萬畝,綠色食品標誌認證數量達到30個。開發有機高端大米。引導水稻加工企業、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進行有機食品生產,統一品牌,打出甘南特色有機食品大米品牌,全面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李文浩、姚建平)

相關焦點

  • 「縣長來了」直播帶貨 甘南特產線上走紅
    4月1日,淘寶直播「縣長來了」走進黑龍江省甘南縣,副縣長張緒東化身「網紅主播」,在線推薦甘南特色農產品,為自家產品打「call」。甘南縣是「中國向日葵之鄉」,全國商品糧生產先進縣,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是雜交食用葵、寒地水稻和玉米種植、奶牛生產的「黃金地帶」。
  • 察布查爾縣千畝有機水稻獲特優級氣候品質認證
    天山網訊(記者杜磊報導)「經過專家評審論證,2020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伊美鄉』大米氣候品質評價分析報告數據準確,分析細緻,大米生長氣候條件優良,同意『伊美鄉』大米氣候品質評價等級為特優。」9月23日,新疆農業氣象臺副總工程師梁雲在「伊美鄉」大米氣候品質認證評審會上說。
  • 平均單產超國標 墾區寒地水稻連片種植實現超高產
    東北網11月5日電 日前,墾區實施的「寒地優質超級稻研究項目」、「寒地水稻超級稻示範推廣項目」與「寒地水稻超高產技術示範推廣項目」,通過了國家專家組驗收,經實地測定,13個項目基點平均畝產超過了700公斤。其中江濱農場2萬畝示範田平均畝產721.5公斤,最高畝產881.3公斤。
  •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
    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開工。 胡耀傑 攝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中新網青島3月5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在5日舉行的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開工儀式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表示,今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的面積預計可達百萬畝。
  • 灌南: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喜獲豐收
    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陸續收割,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水稻收割期間,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委託,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安排專家對我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核心示範方進行了實產抽測,結果顯示,我縣主打品種「南粳5718」的畝產為738.4千克/畝,「甬優2640」的畝產為771.8千克/畝,全縣平均畝產為771.8千克/畝,幾項數據均為全市第一。
  • 短命小尾寒羊基地寒了誰的心
    小尾寒羊熱潮中誕生的基地  2003年,一股引進小尾寒羊的熱潮席捲喀什地區。恰熱克鎮黨委書記王惠敏找上門來,勸說莎車縣私營農場主尹仕柏與鎮上聯手建立一個小尾寒羊良種繁育基地,並計劃把這個基地打造成喀什地區的樣板工程。
  • 擁有全球百萬畝原料基地,洽洽小黃袋每日堅果實現「新鮮」品質溯源
    本網10月14日訊 眾所周知,食物越新鮮,味道就越好,營養價值也就越高,這個規律對于堅果來說尤其適用,新鮮是其最重要的品質指標。近日,洽洽食品就以一場透明工廠全球雲直播,切實地向消費者和食品行業證實了洽洽小黃袋每日堅果的「新鮮」實力,在五大板塊直播中,全球百萬畝原料產地的直播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透過「親臨」全球百萬畝原料產地中國新疆核桃、葵園和土耳其榛子等優質原產地,消費者可以體驗到一顆堅果是如何從原料產地經過精挑細選進入加工生產之中的。
  • 長沙縣開慧鎮打造百畝薰衣草基地
    長沙縣開慧鎮打造百畝薰衣草基地 來源:紅網 作者:長沙縣分站 編輯:高芹 2014-06-12 10:22:08
  • 平安三村工程助力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以「寒地」山藥闖出致富...
    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平安普惠的陪伴下,高晶超這一位三江平原山藥的種植者完成了高難度的山藥雜交實驗,打開了寒地山藥的市場,也終於打造出屬於她的百畝山藥種植基地,並帶領樺川縣的百姓共同踏上脫貧致富之路。  結緣——裝滿母愛的山藥食補  高晶超原本是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一個平凡普通的農家女。
  • 廣安嶽池縣1.2萬畝撂荒地變「致富田」
    8月20日,(廣安市)嶽池縣苟角鎮紅朝門村村民伍禮華起了個大早,戴上草帽,拿著筆和帳本,快步來到離家約1公裡外的川菜地道食材基地。當天是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開始收穫農作物的日子,15臺收割機在4000畝水稻基地來回穿梭,旋耕機在7000畝蔬菜基地發出鳴響,還有1000畝蜜梨掛果待摘。
  • 獨特風景:彩色水稻即將打造梁平水田景觀!
    彩色水稻的種植在我市來說,並不多見。近期,彩色水稻的育秧已經在梁平區金帶鎮完成,工人目前正將育秧盤搬運到種植區,準備移栽。據受委託培育這些水稻秧苗的業主範洪鐘介紹說,這些是彩色水稻的秧苗,秧苗的葉子顏色有黃色、綠色、紫色、紅色四種。種子來源於外地,共育有110公斤,種植到100多畝大小的稻田裡。這批彩色水稻的秧苗在大棚內進行了30多個小時的育苗,保證了秧苗的健壯,後移栽到水田裡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種植,目前,秧苗已經長勢良好,正準備用人工移栽到水田裡面去,用於當地雙桂田園景區水田景觀圖案的打造。
  • 龍江大米以鑽石品質成就金字招牌
    近年來,黑龍江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968萬畝,灌區工程總灌溉面積145.07萬畝,水田53.25萬畝。水利建設夯實了我省水稻高產穩產的基礎支撐。我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目前水稻種植面積6000萬畝、產量600億斤、年產大米400億斤。
  • 吉林援疆幹部在阿勒泰試種寒地膜下滴灌水稻
    新疆阿勒泰市的當地人很難相信,在640臺地定居點——這個自古以來就沒人工種植過東西的地方能夠長水稻。在這兒,由吉林省援疆幹部引進試種的1000畝寒地膜下滴灌水稻和四周的戈壁荒漠相對比,顯得格外耀眼。遠遠望去,綠油油的稻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細看之下,這裡與在吉林常見的稻田不同,這裡的稻田內無壟無畦也無水。
  • 好原料打造好品質,江小白再建十萬畝高粱基地
    好原料打造好品質,江小白再建十萬畝高粱基地 2020年12月22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為幫助江津燒酒技藝傳承
  • 打造「中國綠色食品之都」 把更好的綠色食品端上餐桌
    齊齊哈爾依託優良生態環境和特有的資源優勢,打造「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樹立做強綠色食品產業目標,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用「綠色」提升農副產品的含金量,把更多更好的綠色食品端上國人餐桌。抓好基地建設。齊齊哈爾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定位,切實提高綠色食品基地整體質量。
  • 長沙縣開慧彩色水稻長勢良好 全國最大「牽手」圖具雛形
    兩色不同品種稻子組成「牽手」圖案,既寓意市民快樂地享受鄉村悠閒生活,又意在打造一個戀愛的氛圍,與其他圖案共展初戀板倉愛的浪漫。曾詩怡 攝   紅網長沙縣站6月12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蔣志斌)在專家眼裡,水稻不僅是糧食作物,還是供人觀賞的獨特素材。在長沙縣開慧鎮,擁有「湖南省彩色水稻第一人」稱號的閔軍把水稻的觀賞價值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在這裡研發出彩色水稻,而且還將其繪成圖形供人觀賞。
  • 近百畝高原寒地海水稻「踏入」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荒灘
    經過15天的試種植,海水稻種植面積近百畝,這也是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試種植的初步成果。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培育工程師張國東介紹,6月5日,在海拔2800米的河西農場,第一株高原寒地海水稻「踏入」柴達木盆地的荒灘裡,「到19號,機插秧階段基本完成,之後還要進行補苗、灌水、排水、施肥等工作,實施水肥藥一體化管理並做好田間水稻生長情況記錄等。」
  • 2020年海水稻「十百千」工程啟動,全國各地聯合插秧,推廣面積達十...
    今年在城陽上馬基地將打造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暨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同時將持續通過農業智能晶片、雲平臺等軟硬體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示範應用,推進「鹽鹼地改良+智慧農業」模式打造,激發海水稻全產業示範。
  • 30年沒種水稻的旱地裡長出了稻米!農民:現在科技真是發達
    種不了水稻的地方於是人們在不斷的種植探索中培育出了非轉基因優良新品種成功試驗出了水稻旱種自古以來水稻都是種在水田裡如果種在旱地裡長啥樣Δ陽邑村村民機播旱稻種子種植期間所需水源較少,僅需獨特的微生物肥料和益生菌的配合,即可保墒保水、有效抵抗病蟲害,免除農藥抗生素的使用,達到有機產品的品質。另外,該稻在種植過程中還具有改良土壤品質的作用,對優化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 「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安身簡陋農居 守望試驗田
    已經89歲高齡的「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因為年事已高,無法趕到活動現場,只能守在電視機前與億萬農民同樂。21日,東北網記者趕到苗永增家裡,傾聽他的夢想。苗永增現居綏化市雙河鎮,這裡是他生活、工作的地方,50年來,他一直安身簡陋農居,守望試驗田。一見面,苗永增就帶領記者來到院子裡的實驗基地,向記者介紹起他目前正在培育的旱稻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