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閃爍著中華文字,空氣中飄散著大西北烤羊肉和江南炒菜的香味,耳邊蕩漾的歌聲從前幾年的韓國民謠變成了任賢齊的《心太軟》,中文網吧和華語卡拉OK店是全東京都有名的華人聚會場所,大道兩旁的中國店更是鱗次櫛比……前幾年這裡尚是一派韓國商店街的氣象,近年來大久保的中國味道卻越來越濃烈了。
進入11月份,大久保又新開張了兩家規模不小的中國物產店,這樣不到500米的大久保街道上共有5家中國物產店招攬著來來往往的客人。
步入大久保的中國物產店,亮堂堂的店鋪裡琳琅滿目地陳列著皮蛋、榨菜、桂皮、沉香、全鴿、全鴨、鎮江香醋、桂花陳酒等中國食品,客人早已在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隊,嘰嘰喳喳地操起南腔北調,一副生意興隆的景象……「民以食為天」,中國物產店進入了大久保,也走進了與在日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餐桌文化。
中國物產店「紫金城」的老闆李健說:「我們要讓大久保成為一條新中華街。」數年前,李健兄弟倆在大久保地區開了一家名為「紫金城」的中國物產店,前不久他們又在大久保大道上開了「紫金城」的分店「亞細亞食品」,他們對大久保地區的商業前景充滿了信心,用他們的話來講:「大久保左接新宿歌舞伎町,右鄰高田馬場,是塊有地氣的風水寶地。」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日本首都圈內共有50多家中國物產店,東京都有80%以上的在日華人光顧過這樣的中國物產店,目前還有不少喜歡中國食品的日本客人在不斷地加入這一隊伍。
1988年最早的一家中國物產店「知音」誕生於東京池袋,開張後生意出奇興隆,隨後越來越多的華人商者紛踴仿效,以池袋、新宿為中心陸續建起了「日光」、「逍遙」、「富翁」、「紫金城」、「池袋陽光城」……
說起開辦物產店的原因,老闆們各有說法。首要一點當然是賺錢。據了解,中國物產店景氣時期一個月的營業額可以達到3000至4000萬日元。雖稱不上是讓人暴發的行業,贏利也不算菲薄。
有不少老闆稱,現在的中國物產店是越來越不賺錢,開物產店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要吸引客源,以維持其它方面的營銷。在大久保新開張的「亞細亞廣場」打著「打造新大久保娛樂城」的旗號投資了1億,包下了大久保大道旁一幢六層樓房,開辦了麻將室,中國語的卡拉OK等娛樂場所,老闆很坦誠地表示自己特意騰出一樓做中國物產店是為了把客人吸引過來:「買完東西,還有時間就打打麻將,唱唱卡拉OK。」
用一句「今不如昔」來概括這幾年物產店的發展也許最合適不過了。
「日光」老闆在大久保地區是歷史最老的物產店。「日光」陳老闆感嘆道,自己經營物產店就像在脫衣服。這幾年來,一件一件地往下褪,目前只剩下一條褲衩在身。「現在是最後的底線了,再脫下去的話只能關門大吉了。」話有些粗,但說得逼真形象。
「日光」的位置與其它4家大久保物產店相比有些偏,但當年也曾是門前車馬喧譁,閉著眼睛也可以做上千萬的生意,而現在不行了,被逼無奈之下,只能考慮轉向,開始銷售東南亞食品。
據了解,由於中國物產店激烈的競爭,中國物產的利潤是越來越薄。拿冷凍食品香菇菜包來講,2年前一袋香菇菜包的利潤是50元日幣,現在只能做到30元日幣左右。「富翁」的老闆陸鶴齡向記者大嘆苦經,他說,「富翁」大久保店景氣時每月可以做到2000至3000萬日元營業額,而現在每月只能做到300多萬,只是原先的十分之一。「這樣的生意怎麼做下去?」陸鶴齡曾經想過要把店轉讓出去,但由於中國物產「富翁」畢竟是自己創業時代的血汗基業,不想就這樣輕易放棄,所以就一直拖到現在。
綜合物產店不景氣之根源,最主要的一點也許就是競爭太激烈了。雖然物產店老闆個個在叫著「生意難做」,但仍然有一家家物產店擠進這個看似飽和的市場。
當然除了有穩定的收入以外,大多數中國物產店的老闆都不是單一經營,除經營中國物產店,他們還經營其它行業。有的經營著飯店,還有不少中國物產店以經營國際電話卡為生,絕大多數的物產店收入都來自於經銷國際電話卡,「知音」、「富翁」等物產店老闆都有自己的國際電話線,而「紫金城」不但有中文網吧,還經營著報紙。
大久保大道上的這5家中國物產店,從規模到選址,多少可以看到一些在日中國物產店發展的軌跡。開得早的一些店鋪,地方相對顯得有些侷促,貨物擺放也多少有些凌亂。選址有些偏,可見當時的投資並不大,但新開的兩家中國物產店「亞細亞食品」和「亞細亞廣場」卻選址大久保最繁華地段,店面開闊,店內的貨架嶄新光亮,貨物種類繁多。
新店的開張會帶來一種新氣象,目前中國物產店的經營者已不把眼光放在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更著眼於大久保這條街的發展前景。目前中國物產店的經營者都有這樣的想法——把大久保打造成一條新一代的中華街。
「一個店和一條商業街的吸客能力完全不同,只有一家家有特色的商家形成氣候,許多客人才會不怕路遠地趕來。目前上野和池袋已經成了華人的商業街,接下來就應該是大久保了。」「紫金城」的老闆說,「平心而論,現在的我歡迎更多的中國物產店來大久保開店。」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作者:向軒、田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