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任何一個首領,其首要職責就是仰觀俯察,授民時歷,並以此為中心進行祭祀和管理禮制;其次才是開疆拓土。有了「認識天文,教民稼穡」的本領才能為先民所敬重和擁戴,從而擔任「領袖」。史載,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萌芽狀態,那時人們注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時代已經確認天北極,創《河圖》《洛書》、星象歷;伏羲氏時代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天道觀測系統;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曆,發現了太陽黑子,並發明了熒惑歷(火星曆)等,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發展。

  炎帝發明太陽曆已被考古界證實。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曆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裡面畫了五隻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一幅簡單的圖畫就概括出複雜的節氣,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人嘆服。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後來,《尚書·堯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太陽曆簡稱陽曆。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日落日出,風雷雨霧。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立夏為每年公曆5月6日前後;立秋為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立冬為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為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秋分為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為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冬至為每年公曆12月22日前後。

  雨水:指乾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雨水為每年公曆2月19日前後。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甦後叫驚蟄,古人認為,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驚蟄為每年公曆3月6日前後。

  清明: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清明的日期為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

  穀雨:古人言,「雨生百穀之意」。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穀物茁壯成長。穀雨的日期為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正在成熟期。小滿為每年公曆5月21日前後。

  芒種:指有芒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小暑為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大暑為每年公曆7月23日前後。

  處暑:指天氣轉涼,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處暑為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

  白露、寒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白露為每年公曆9月8日前後;寒露為每年公曆10月8日前後。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霜降為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氣越冷雪就越大。小雪為每年公曆11月22日前後;大雪為每年公曆12月7日前後。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為每年公曆1月6日前後;大寒為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

  每個節氣對應適宜的農務,以便指導農業生產。比如民諺:「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直到今天,它對農業生產仍具有指導作用。英國學者李約瑟讚譽:「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察者。」

(責編:鄒菁、吳亞雄)

相關焦點

  •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哪位大神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生活,特別是在古代農耕生活當中經常會用到它,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2016年11月30號,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哪位大神研究出來的呢?想要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上古名人三皇五帝中的5帝之一,帝嚳。帝嚳,姬姓,高辛氏,名郡,出生於高新,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鼓樓探秘,中國第五大發明,為何放在西安鼓樓?
    鼓樓探秘,中國第五大發明,為何放在西安鼓樓?西安鼓樓位於古城西安市中心,位於明城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道交叉路口的西安鐘樓西北約200米處,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建成的,是中國古代眾多鼓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鼓樓探秘,中國第五大發明,為何放在西安鼓樓?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發現二十四節氣裡的秘密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古代先人通過觀測自然的演變,確定了「二分二至」日的重要時間,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出了「二十四節氣」。
  • 中國文化——如何用英文介紹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4節氣」?
    (天球上的十二個等份區,各有其名稱和符號,日、月、行星分布其中)the imaginary area in the sky in which the sun, moon and planets appear to lie, and which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elve equal parts each with a special name and symbol; 中國的十二生肖的英文說法也借用該詞
  • 首屆美好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畫展在西安開幕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郭線廬 致辭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成東麗) 6月13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和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基金承辦的首屆美好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畫作品展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陽曆
    但文中談到杜牧《清明》詩時,王蒙先生說,「實際是按照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相互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這卻是個疏忽。      中國自古以來有兩種曆法並行:一為根據月亮與地球關係確定的陰曆,今通稱農曆;一為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即是中國的太陽曆,卻並無「陽曆」之名,所以常常被人誤以為也是陰曆。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在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四周年之際,新報記者專訪了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教授。蕭放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它理應跨出國門,為世界文明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 探究源自中國的傳統時令「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需按照農曆計算?
    ,這些特殊的節氣的時候,我們多少注意到了一件事,就是所有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節日由來的幾乎都是在農曆的依據計算的,比如我們的「春節」,是農曆的春節中是陰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端午」是農曆的五月五日,是「秋夕」只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是今天的基本依據公元,每年公曆的4月5日之後,為什麼?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松元廈社區開展「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匯演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8月18日訊(記者 胡安坤 通訊員 鍾愛紅)8月15日,觀湖街道松元廈社區舉辦「節氣之春,文化之根」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匯演,豐富振能文化品牌,宣揚良好家訓家規家風,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由來、習俗及注意,你知道多少?
    出自【唐】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驚蟄二月節》《漫談傳統節日》系列第5回今天3月5日,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你知道驚蟄的由來和意思嗎?你知道驚蟄有些什麼傳統習俗嗎?你知道驚蟄節氣需要注意哪些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一年一度的冬至節馬上就到了,​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10月8號,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 —寒露時節。寒露這天,是由涼變冷的表徵,涼風乍起,應當適當添加衣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歷史來由。一、歷史淵源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定「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是我們的先輩們文化智慧的高度凝聚產物,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國際氣象界中,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立春,紐約時代廣場展現中國書畫名家筆下的「二十四節氣」
    在這充滿希望和美好的時刻,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迪士尼大屏推出了中國書畫名家孫克、高雲筆下的二十四節氣《立春》作品展播。正當中國舉國抗疫,疫情趨於好轉,逐漸復工之際,中國藝術家孫克先生的書法《立春》、高雲先生的國畫《紅梅傲霜》亮相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紐約廣場的大屏上。這既是對美好的祝願,也是借紅梅不畏霜雪對逆行抗疫大無畏精神的讚美。
  • 二十四節氣並不難,其作用除了指導農忙,還與農曆閏月有關
    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直到如今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著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根據筆者的查閱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在炎黃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之後在《尚書·堯典》 中又出現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等這便是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這樣在先人們不斷的日積月累下,二十四節氣到了西漢時期也終於完全確立了。
  • 以大地為畫布 青島大學生繪就最美「二十四節氣」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邢婷)以大地為畫布,一幅青島大學生繪就的「二十四節氣」圖近來刷爆朋友圈。本屆大地畫以「敬畏自然繪傳統節氣,揚古傳韻樹文化自信」為主題,琴島學院的大學生們以大地為畫布,依靠精湛的畫技和紮實的畫功,用12副繪畫作品呈現出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22日活動現場,各參賽隊結合主題表現形式,分為12支代表隊,抽籤決定各自所需創作的節氣。 整個扇形負責區域約為9平方米。
  • 珍藏版丨中國二十四節氣手機壁紙,絕美!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