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在航天事業上可謂是蒸蒸日上,太空梭、登月行動等都在醞釀中,不過蘇聯卻面臨著一個大麻煩,那就是如何將大型火箭、太空梭等完好地運送到拜科努爾發射基地,鐵路受到道路寬度等問題無法完成,水路運輸又壓根不具備這種條件,空運就成為最適合的選擇。
蘇聯當時正著手研製安-225大型運輸機,然而該機的進度一再延後,為了暫時解決運輸機的問題,設計師決定用米亞-4大型轟炸機暫代。
米亞-4是一種1957年開始服役的轟炸機,它的最大載彈量為12噸,能攜帶空對地飛彈,是一款運載能力很強的飛機,但是它是個「吞油怪」,油耗高,航程相對更短,空載情況下都達不到設計預期的11000公裡航程,只有將近9800公裡。
改為太空飛行器運輸機的米亞-4被稱為3M-T,後來因為主設計師的緣故,又更名為VM-T。
VM-T沒有採用常規運輸機的機身內貨艙,面對那些大尺寸貨物也根本裝不下,它採用背負式運輸結構。在飛機的機背上安裝一套支架,支架可以調整高度,以適應不同的貨物。
飛機的機體加長了7米,機翼結構也被強化,為了保證飛行穩定性,飛機內還安裝了燃油重心調整系統。機背的貨物將位於一個整流罩內,像太空梭這樣的貨物則直接背負,因為貨物會影響氣流,原本尾部的尾翼改為V字形水平翼加雙垂尾。機頭的受油口得以保留,可以在加油機的輔助下增加航程。
這款造型別致的飛機一經提出,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批評,畢竟這款飛機光是看起來就有「搖搖欲墜」的感覺,似乎一陣橫風就能將它刮翻,把昂貴的太空梭交給它運輸,實在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
可設計部門頂住了壓力,最終完成了這一巨作,1978年時總共有3架飛機接受了改裝,只不過原型並不是標準的米亞-4轟炸機,而是用該系列的加油機改裝,2架用於運輸,1架用於靜態實驗。
1981~1982年,飛機先後完成了一系列的飛行試驗,包括空機飛行、背負燃料箱模擬太空梭飛行等等,試驗證明飛機雖然和米亞-4轟炸機一樣不太好操控,滿載狀態下只有1700公裡左右的航程,但整體性能並不是外界想像的那麼不堪,還是可以承擔運輸任務的,況且在當時的情況下,蘇聯也別無選擇。
無論如何,蘇聯確實通過VM-T獲得了可靠的運輸能力,在1988年3月將暴風雪號太空梭運往發射場,儘管途中發生燃油洩漏、發動機著火的危險情況,但在駕駛員冷靜的處理下,飛機背負著貨物且發動機燃燒著高速降落,成功保護了貨物的安全。
在該機不算長的服役生涯中,它總共向拜科努爾運送了150架次的各類貨物,包括火箭、太空梭和其他各類物資,是一款成功的特種運輸機。可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航天部門的事務變得越來越少,飛機也就逐漸閒了下來,在90年代被徹底擱置。
VM-T雖然只是一款臨時改裝的過渡運輸機,但它優異的表現證明了蘇聯在航空設計上的技術領先地位,或許與同時期另一個頂尖大國還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也是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存在,不失為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