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憲破北匈奴
東漢中期,漢朝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
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約今新疆及其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鄰境一帶)的關係。西域諸國附漢後,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王莽建立新朝後,匈奴趁機控制西域。東漢初,劉秀無暇西顧,匈奴得以加強對西域的控制,並不斷脅迫西域諸國侵擾河西郡縣。漢明帝時,朝廷遵循西漢「擊匈奴,通西域」的戰略思想和「以夷制夷」的策略,用兵西域。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朝廷命奉車都尉竇固等擊北匈奴,控制了通西域的門戶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北),於此設置宜禾都尉以屯田,並派班超出使西域,先後招撫鄯善、于闐、疏勒等國。次年,大軍降服車師(今吉木薩爾南),諸國紛紛歸附。朝廷於西域復置都護、戊己校尉,西域與中原斷絕60餘年的關係得以恢復。
十八年冬 ,焉耆、龜茲反漢,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及吏士2000餘人。北匈奴圍己校尉駐地。車師亦叛,與北匈奴圍困戊校尉駐地。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東漢發河西和鄯善國兵7000人逐走匈奴人,擊降車師兵,朝廷隨即撤銷戊己校尉及都護,徵班超回朝。班超仍堅持留于闐、疏勒等南道國家抗擊匈奴。建初三年(公元78),班超率疏勒等南道諸國1萬人攻姑墨石城(今溫宿西),剪除了龜茲西翼,形勢始有轉機。五年,章帝得班超奏章後,始知斷絕消息五年的西域實情,立即以徐斡為假司馬,率1000人入西域援班超。班超先平息疏勒叛亂,繼率于闐等國兵2.5萬攻降莎車(今屬新疆), 南道遂通。 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90),大將軍竇憲乘勝遣2000多騎奪回伊吾。次年,龜茲等國相繼附漢,漢朝再置都護、戊己校尉。六年,西域都護班超調龜茲、鄯善等8國共7萬兵擊破焉耆,北道暢通。至此,西域50餘國皆附漢。
班超死後,西域叛漢,北匈奴再次控制諸國。延光二年(123),漢廷遣班勇為西域長史,率500人出屯柳中(今鄯善西),次年龜茲、姑墨等降。班勇發諸國步騎萬餘往車師前王庭,擊走匈奴,四年又發敦煌、張掖、酒泉三郡6000騎及諸國兵攻後部王,獲8000餘人。順帝永建二年(127),班勇擊降焉耆,西域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