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對西域的戰爭

2020-12-21 中國軍網

竇憲破北匈奴

東漢中期,漢朝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

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約今新疆及其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鄰境一帶)的關係。西域諸國附漢後,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王莽建立新朝後,匈奴趁機控制西域。東漢初,劉秀無暇西顧,匈奴得以加強對西域的控制,並不斷脅迫西域諸國侵擾河西郡縣。漢明帝時,朝廷遵循西漢「擊匈奴,通西域」的戰略思想和「以夷制夷」的策略,用兵西域。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朝廷命奉車都尉竇固等擊北匈奴,控制了通西域的門戶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北),於此設置宜禾都尉以屯田,並派班超出使西域,先後招撫鄯善、于闐、疏勒等國。次年,大軍降服車師(今吉木薩爾南),諸國紛紛歸附。朝廷於西域復置都護、戊己校尉,西域與中原斷絕60餘年的關係得以恢復。

十八年冬 ,焉耆、龜茲反漢,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及吏士2000餘人。北匈奴圍己校尉駐地。車師亦叛,與北匈奴圍困戊校尉駐地。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東漢發河西和鄯善國兵7000人逐走匈奴人,擊降車師兵,朝廷隨即撤銷戊己校尉及都護,徵班超回朝。班超仍堅持留于闐、疏勒等南道國家抗擊匈奴。建初三年(公元78),班超率疏勒等南道諸國1萬人攻姑墨石城(今溫宿西),剪除了龜茲西翼,形勢始有轉機。五年,章帝得班超奏章後,始知斷絕消息五年的西域實情,立即以徐斡為假司馬,率1000人入西域援班超。班超先平息疏勒叛亂,繼率于闐等國兵2.5萬攻降莎車(今屬新疆), 南道遂通。 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90),大將軍竇憲乘勝遣2000多騎奪回伊吾。次年,龜茲等國相繼附漢,漢朝再置都護、戊己校尉。六年,西域都護班超調龜茲、鄯善等8國共7萬兵擊破焉耆,北道暢通。至此,西域50餘國皆附漢。

班超死後,西域叛漢,北匈奴再次控制諸國。延光二年(123),漢廷遣班勇為西域長史,率500人出屯柳中(今鄯善西),次年龜茲、姑墨等降。班勇發諸國步騎萬餘往車師前王庭,擊走匈奴,四年又發敦煌、張掖、酒泉三郡6000騎及諸國兵攻後部王,獲8000餘人。順帝永建二年(127),班勇擊降焉耆,西域皆平。

相關焦點

  • 三絕三通:東漢王朝對於西域的經營過程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建武至延光,西域三絕三通。」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東漢王朝在當時,對於西域的經營與控制是非常不穩定的,經歷了一個相對曲折的過程。一絕(公元25~27年):東漢初無暇經營西域。一通(公元73~75年):班超前往西域;二絕(公元76~89年):漢章帝罷西域都護。二通(公元90~106年):班超經營西域;三絕(公元107~122年):任尚統西域。三通(公元123至東漢末年):經營西域。恢復了心與漢朝的友好關係。
  • 漢朝那些事27:東漢三次出使西域得到了什麼
    說到西域,就想到西域的地方美食和充滿異域風情的奔放美人,西域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情況各有不同。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在西漢時期的西域是什麼樣子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漢朝建立以來邊疆一直面臨著被匈奴騷擾的問題,漢朝建立初期需要發展經濟所以選擇忍氣吞聲,之後也曾派出使者和將領討伐,但是根本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治,一直到東漢時期依舊面臨著匈奴的騷擾問題。直到漢明帝時期經過前面的休養為對抗匈奴提供了經濟條件,當時匈奴內部出現分裂,也在給西漢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 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為東漢譜寫新歷史 紀錄片《中國》走近無畏...
    15日晚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六集《視野》,聚焦班超——這位在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歷史。棄筆從戎,奇襲獲勝東漢時期,出身文史之家的班超被任命為管理皇家圖書館的蘭臺令史。但班超卻認為,自己的歷史不應該用筆來書寫。匈奴對西域的騷擾,讓班超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
  • 紀錄片《中國》第六集播出,講述班超助東漢帝國統一西域全境的曲折...
    紀錄片《中國》第六集《視野》中,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班超,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歷史。他執著的、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讓中斷了幾十年的駝鈴聲在絲綢之路上再度響起。棄筆從戎,奇襲獲勝東漢時期,出身文史之家的班超被任命為管理皇家圖書館的蘭臺令史。但班超卻認為,自己的歷史不應該用筆來書寫。匈奴對西域的騷擾,讓班超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鄯善是中原前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西域南北交通幹道的分岔點,戰略地位重要,漢朝和匈奴爭奪激烈。
  • 東漢的興衰
    劉秀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借鑑高祖休養生息政策,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合併州縣,整頓吏治,緩和了階級矛盾;他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到光武后期,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 歷史上的十大西域名將,第5位以36人橫掃西域諸國,至今無人超越
    漠北之戰是衛青一生中傑出軍事指揮藝術的輝煌之作,也成為中國戰爭歷史上的經典範例。第二位是霍去病。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是私生子,父親叫霍仲孺。霍仲孺與衛少兒偷情生了霍去病,後來又娶妻生了霍光。所以,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舅舅打仗厲害,外甥也絲毫不差。
  • 西域三十六國——衰落變遷史
    這一篇,我們將講述西域興衰變遷史,順帶告訴大家西域國王為什麼會叫「李聖天」這個中原名字。中國興盛之時,必經營西域。漢徵之,唐得之,元伐之,明失之,清有之。西域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緊密相關。三十六國俱歸順我們已經在西域第一篇文章中從西王母開始講述過西域最早的起源。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中華文化開始西傳。
  • 南疆烽火臺,連線西域歷史的苦難,如今多數被挖走了
    新疆,也就是古代的西域,是一個戰禍頻仍的地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梳理過,西域全局性的戰爭至少有10次。其中最為驚險的戰爭是東漢時候班超收復西域。在匈奴等勢力的鼓動下,西域絕大部分國家反了,只剩下疏勒國支持班超。疏勒王賢和班超互為依託,在孤懸漠外的疏勒三角地抵禦敵人。
  • 班超憑藉心理戰,平定了西域五十五國,還建立西域都護府,我服!
    當時東漢其實已經放棄西域,是班超憑藉自己超卓的能力和超人的勇氣,在西域重拾河山!衛、霍當然居功至偉,因為他們打敗了匈奴,打出了漢家的威風,從而使漢朝在西域威望陡增!然而,班超時代,東漢在西域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衛青霍去病打跑了匈奴,西域被大漢震懾,但是匈奴的實力也是讓西域諸國震服的。所以才有鄯善國王對班超前倨後恭的表現。
  • 第三節 匈奴瓦解 西域歸漢
    南匈奴一部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重佔北匈奴故地和西域,勢力稍漲,部分貴族反漢之心又起。東漢建立後,公元45年,鄯善、車師、焉耆等西域十八國派使節到洛陽,向光武帝劉秀獻貢、奉子入侍,要求恢復西域都護府。劉秀因王朝甫立,實力不濟,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回絕了他們的要求。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發動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戰,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在漢軍的打擊下不斷衰落。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迎娶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匈奴自此修好三十年。到了東漢初年,匈奴時常入侵居延要塞,為何漢匈之間又兵戎相見呢?這就不得不說漢匈之間關係惡化的轉折點-發生在新莽天鳳三年的徵伐西域戰爭。
  • 「漢代西域」神秘荒漠的佛教世界?
    西域的漫天黃沙從漢武帝時開始,充滿野心的他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溝通。從那以後,凡是從西域來我國朝貢的國家,又都稱西域了。兩國不斷發展壯大,終於迎來了戰爭。最終,東方的王國取勝,統一了于闐全境。于闐國才就此建立。
  • 漢代西域都護府遺址今何在
    中國中央政權自此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行使國家主權;公元91年,東漢的班超任都護時期,都護府從烏壘城移駐它乾城。  中國不少歷史文獻都有關於西域都護府、歷任西域都護事跡的記載。《漢書》記載,西域都護府設在烏壘:「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城都尉、譯長各一人。與都護同治。其南三百三十裡至渠犁。」
  • 漢代西域都護府遺址今何在?
    中國中央政權自此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行使國家主權;公元91年,東漢的班超任都護時期,都護府從烏壘城移駐它乾城。中國不少歷史文獻都有關於西域都護府、歷任西域都護事跡的記載。《漢書》記載,西域都護府設在烏壘:「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城都尉、譯長各一人。與都護同治。其南三百三十裡至渠犁。」
  • 為何中原王朝反覆徵服西域後又多次將其放棄?
    歷史上中原王朝都是因為國力率落無暇顧及的情況下才被迫放棄西域,只有一次西域十八國不堪忍受草原政權的壓榨主動質子洛陽請求恢復西域都護府被皇帝婉拒。這位帝王就是光武帝劉秀,他拒絕的理由同樣是東漢當時的國力不足。首先我們說從漢朝把西域納入版圖後,中原王朝就從來沒有主動放棄過西域。
  • 漢朝之後,唐朝之前,西域各國是如何度過了這450多年的?
    一,西域西部紛紛脫離控制在西漢時期,西域大約有30個國家,到了東漢時期已經分化為了5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力基本都很弱,匈奴強盛的十分就投靠匈奴,漢朝強盛的時候就依靠漢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西域和中原的聯繫相對減弱,史書記載的西域國家數量也就不那麼明確了。
  • 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結果:匈奴想同漢朝和親,好比豬八戒娶媳婦
    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在位,而匈奴是在東漢和帝時期被徹底打敗的。也就是說,匈奴徹底被擊敗是在漢武帝之後,從西漢跨越到東漢,共經歷170餘年。所以「漢武帝徹底打敗匈奴」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另外,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同以往之前的「和親」也是有本質區別的。
  • 東方龐貝尼雅古城遺址,探索西域三36古國之一「精絕國」失蹤之謎
    西漢政府控制西域時,這塊土地上有三十六個小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西域三十六國」。可惜,在後來的歲月中隨著戰亂和生態變化,「西域三十六國」中有些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活力,發展成為邊塞重鎮,有些則由於種種原因,消失在塔克拉瑪幹的茫茫黃沙中。
  • 西域古錢幣中的史學信息
    黃帝即軒轅即伏羲即太昊雖然都指部族稱號,而不必求證他們是否是同一時期的人,但黃帝若是人祖又是太陽神,少昊即蚩尤及神農是他的圖騰承襲者,即表明少昊即蚩尤也是神農,即整個事件從三方大戰變成了兩方大戰,即表明這是神農和榆罔之間的戰爭。人物之間雖然進行了濃縮,但仍無法說清這場戰爭的緣起和演變。看來不把這段歷史放大到全球並與西方史料做精準對接,神仙也說不明白蚩尤死亡的真相。
  • 飢餐渴飲匈奴血,西漢和東漢都擊敗匈奴問題,為何不佔領匈奴故地
    70年後漢武帝時期,漢匈大戰再起,經過幾十年的戰爭,西漢付出很大代價之後,匈奴人已經漠南沒有王帳。而漢朝的騎兵,可以馳騁草原。到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時期,西域被納入西漢版圖,而漢宣帝的兒子漢宣帝時期,南匈奴已經徹底投降漢朝,成為藩屬,而北匈奴則被陳湯一鍋燴掉,秦漢以來的匈奴外患得到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