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在位,而匈奴是在東漢和帝時期被徹底打敗的。也就是說,匈奴徹底被擊敗是在漢武帝之後,從西漢跨越到東漢,共經歷170餘年。所以「漢武帝徹底打敗匈奴」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另外,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同以往之前的「和親」也是有本質區別的。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
漢武帝的對匈奴戰爭開始於公元前133年,也就是著名的「馬邑之謀」。但這也是「千呼萬喚使出來」的一個結果。因為自漢高祖劉邦白登山之敗後,漢朝在對匈奴戰爭上一直持謹慎態度。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打不著,因為匈奴人如鳥獸一般聚散自如,致使漢軍像同影子作戰一般。
二、長驅直入危險太大,而且後勤補給不足。
三、如果帶有足夠的輜重,又影響行軍速度及機動性。
四、匈奴土地不適應耕種,即便佔領也無法利用。
五、崎嶇不平的山地作戰,漢軍箭術、騎術都處劣勢。
六、財力不濟。
綜合上原因,漢朝在馬邑之謀前一直奉行「隱忍」策略,除非遭遇匈奴大規模入侵時,才組織反擊。但通常是還沒等漢軍開赴邊境,匈奴人早已溜之大吉。
所以針對以往匈奴人侵擾漢朝的習慣及方式,漢武帝精心準備了「一桌大餐」,即將匈奴引誘至馬邑城,然後實行圍殲。
其實這個方法在戰國時期就被趙將李牧使用過,而且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效果。但此次匈奴人出於警覺而「爽約」,致使漢武帝白忙乎一場。事後,軍臣單于惱羞成怒,於是加大了侵擾漢朝的頻率和力度,而漢朝也沒有了迴旋的餘地,於是積極備戰。
公元前129年,漢武派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各率一萬騎兵主動出擊。因此,馬邑之謀可視作為漢匈戰爭的序幕,但不是起點。因為漢武帝制定的是一個綜攬全局的方案。
漢武帝繼位之初,便開啟了緊鑼密鼓的戰爭準備。在他繼位的三年之後,即公元前138年,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去聯絡曾經被匈奴擊敗的大月氏,組建抗擊匈奴聯盟。
也許有人疑問,為什麼要聯絡月氏國呢?直接打不行嗎?這就是漢武帝的戰略眼光的獨到之處。因為當時西域大多數的國家都受匈奴驅使,而且還無嘗地為其提供物質援助,如果切斷西域同匈奴的聯繫,實際上就等於斷了匈奴的「糧道」。
當然,漢武帝不能光寄希望於月氏國,而是外交用軍事兩手準備。所以從「四將伐匈奴」之後,漢武帝又連續發動河南之戰(前128年)、兩齣定襄之戰(前126、124年)、河西之戰(前121年)等四次大規模的對匈戰爭。
通過上述幾場戰爭我們可以發現,漢武帝的目標就是驅逐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不斷蠶食匈奴的勢力範圍,對匈奴進行戰略圍堵。尤其是在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朝同西域的聯繫暢通無阻,而且還與烏孫達成結盟意向,致使匈奴的勢力範圍不斷向漠北收縮。
在河西之戰取得勝利之後,漢武帝馬上準備下一場戰爭,即漠北之戰。當時匈奴已經士氣衰落,被動防守,為應對漢軍的攻擊只能往更遠處躲藏。而漢武帝的設想是一戰徹底解決問題,因此於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分別由定襄和代郡出軍,直撲漠北。結果衛青部沒有完成擒殺伊稚斜單于的既定目標,所以又給匈奴留下了喘息的機會。而且漢軍也因戰馬損失慘重,不得不暫停對匈奴的進攻。
從漠北之戰結束後,匈奴在劣勢中繼續同漢朝對峙。顯然這不是漢武帝想要的結果,他的目的是讓匈奴臣服。所以此後漢武帝一面軍事威懾,一面採取外交手段迫使匈奴就範。而匈奴一直用一種曖昧的姿態同漢朝周旋,並沒有真正歸降的打算,所以漢武帝於公元前99年再次大兵壓境。但由於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驍將都已經過世,主將貳師將軍李廣利軍水平差強人意,外加其他種種因素,致使戰爭的結果很不理想。接下來,前97年與前91年的兩次出擊均是如此。
而公元前91年漢朝又發生了「巫蠱之禍」,漢武帝心力交瘁,再無心發動對匈奴戰爭。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畢生的願望以遺憾告終。
以上就是漢武帝匈奴的戰爭基本概況,漢朝因長期戰爭的消耗而陷入疲弊,匈奴也被託到衰落不堪的境地。但是,漢朝在昭帝、宣帝時期很快又恢復了元氣,而匈奴則一蹶不振。特別是漢宣帝於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並且與烏孫等國結成同盟,致使匈奴基本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從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單于被消滅之後,匈奴便完全臣服於漢朝。後來由於王莽建立新朝,繼而中原陷入混戰,匈奴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於是又萌生了背叛的念頭。東漢建立後,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漢。接下來,東漢採取了數次軍事行動,終於在公元年91年大敗北匈奴。此後,北匈奴便開始向西遷徙,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
關於漢武帝之後的和親
自漢武帝即位後,漢朝同匈奴的和親有兩次,而且全部集中在西漢。一次是公元前135年,另一次是公元前33年。
公元前135年,竇老太后去世,漢武帝親政,於是開始籌劃出擊匈奴。由於是戰是和一直沒有定論,所以恰逢當年匈奴提出和親,漢武帝只能答應。而從雙方正式開戰之後,也不存在和親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從漠北之戰結束後,一直到漢元帝繼位之前,匈奴有過數次和親請求,但均被漢朝拒絕。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匈奴已經沒有了談和親的資格。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再次入漢朝見,並提出和親請求,於是漢元帝派宮女王昭君出塞。
那麼,漢元帝為什麼答應呢?因為呼韓邪於公元前51年已經歸順漢朝,並且親自到長安朝見了漢宣帝。因此,當時的和親是對匈奴的安撫,與以往的被動接受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漢武帝之後的「和親」並帶有折辱色彩,反而是一種高姿態的賜予。如果當時不是匈奴心悅誠服的歸順,他們想娶漢家女子只能是豬八戒娶媳婦,白做一場春夢。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