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認為河南的地理位置,有利於防禦匈奴,於是著手開始整頓

2020-12-18 心情不好看看歷史呀

河南地是中原和匈奴兩大對手必爭的一塊戰略要地。河南地距漢朝都城長安不過數百裡的路程。匈奴騎兵只用一、二日的時間便可以從河南地趕到長安城下。所以匈奴把河南地作為向中原進攻的橋頭堡。而對漢朝來說,匈奴佔有河南地就等於在漢朝頭上懸掛了一把利刃,漢廷隨時有刀臨脖頸的危險。河南地的收復,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扭轉了漢朝對匈奴戰爭中的被動的軍事態勢。漢朝佔有了河南地,等於往匈奴的胸膛中插進一把鋼刀,河南地成了漢朝軍隊進攻匈奴的一個最好的軍事基地。因此,漢朝收復河南地,是一次有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的勝利。

這次勝利大大振奮了漢朝的士氣和君臣抗擊外侵的信心。漢武帝這次出擊獲得了很大勝利,除殺死不少匈奴兵之外,還奪回了軍事要地河南地,漢武帝按功行賞,封衛青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衛青部下校尉蘇建被封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士兵們也得到普遍的犒勞和賞賜,軍心大振。這時候,郎中主父偃又給漢武帝獻上一條計策,他對漢武帝說:「河南地帶士地肥沃,有黃河作為天然的水渠,是塊膏腴之地。況且黃河天險阻止了匈奴的進攻,秦朝的時候,蒙恬就曾在那裡修造城牆,抵禦匈奴。現在臣以為應該在這些地方重建新城,設立郡縣。這是從根本上抗擊匈奴、保衛邊疆的重要措施。」

漢武帝也認為河南地的地理位置有利於防禦匈奴,但在那麼大一片地方興建城池也是國家大事,這需要花費許多人力和物力。漢武帝決定召開廷議,討論固邊築城之事。不想大臣們多數持反對意見,他們反問道:「這件事與秦始皇築長城又有什麼兩樣呢?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在那麼偏遠的地方築城,又有誰願意搬到那邊去住呢?」漢武帝並不討厭秦始皇,他所做的事有些是秦始皇做過的。漢武帝為了抵抗匈奴,是不在乎人力和物力的。

他贊成主父偃的意見,大臣們也沒有誰敢再提反對意見了。漢武帝派將軍蘇建徵調十多萬人民去建築朔方城,又徵發關東地區的民夫,把黃河以南蒙恬時修建的所有要塞都加固修理下。這次築城固邊,花去的金錢以億計,漢朝的府庫也空了。崤山以東的百姓每十萬人一批輪流去服勞役,一座座城堡在邊境上夯實築成,河南地的防守能力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漢武帝在北方防禦問題上系統考慮了一段時間,他除了在河南地築城防守之外,把東部上谷郡裡伸到匈奴界中去的一塊土地放棄給了匈奴。因為上谷郡鬥闢縣造陽以北的地方九百裡突到匈奴境內,無險可守,派出防守的士兵經常遭到匈奴的突然襲擊,而漢朝又不能及時派出援軍救助。為了這小塊地方,漢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漢武帝把這小塊地方放棄給匈奴也是為了防守的方便。這說明漢武帝對北方邊防已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和安排。

北方經過這次整頓,的確加強了防禦匈奴攻擊的能力。但這裡除了戍卒之外,少有人煙,而且軍糧得全部從內部調運。為了以民養兵,解決國家負擔,漢武帝下令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活動。漢武帝移民十萬人充實到朔方郡。這大量的移民不但加強了邊防,而且也部分地解決了沒有土地的農民的生活。大規模的移民使荒涼的河南地又充滿了生氣。土地被開墾出來,原先的牧場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河套地區有黃河灌溉的便利條件,土地肥沃,經過漢朝軍民的共同開發,成為塞北的一顆明珠。漢武帝為了便於管理河南地,就在原來秦朝九原郡的基礎上,改名為五原郡,治所在九原。河南地又正式地回到中央政權的懷抱之中,又重新得到了開發。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結果:匈奴想同漢朝和親,好比豬八戒娶媳婦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的對匈奴戰爭開始於公元前133年,也就是著名的「馬邑之謀」。但這也是「千呼萬喚使出來」的一個結果。因為自漢高祖劉邦白登山之敗後,漢朝在對匈奴戰爭上一直持謹慎態度。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
  • 戰匈奴、通西域,漢武帝的彪炳千秋行動
    文景時期,漢王朝對於匈奴,一方面實行募民實邊,鼓勵養馬,採取以積極加強防禦力量為主的方針;一方面對匈奴的騷擾,又實行防禦性的抗擊,以制止匈奴南下。 漢武帝即位初期,仍然奉行文景時期的政策,對匈奴繼續實行和親,每年送給匈奴更多的物品,但是匈奴對於漢朝,卻報以不斷侵犯邊郡的軍事行動。
  • 名人趣事:漢武帝遠徵匈奴(續)
    朗中雷被得罪了淮南王的太子劉遷,此時,漢武帝正頒下詔書,讓有志參軍報國的人到長安來應徵,於是雷被表示願意參軍去打匈奴。但因劉遷在淮南王面前說了雷被的壞話,所以劉安將雷被斥責了一頓,並將其免職,以防止其他人效法。就在這一年,雷被逃到長安,上書朝廷說明自己的冤情。
  • 秦始皇派蒙恬30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的河南地在哪裡?
    但雄才偉略的秦始皇並不滿足於此,繼續開疆拓土,南攻百越、北卻匈奴。公元前215 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公元前214年,蒙恬又渡河奪取黃河以北的高闕、陰山、北假中等地區。匈奴頭曼單于率眾北逃,史書記載「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秦朝在取得的河南地設了三十多個縣,陰山以南地區納入大秦帝國控制之下。秦朝為了抵禦匈奴、鞏固在河南地的統治,在北方修築長城和秦直道。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按匈奴的習俗,以左為大,故左賢王多由太子擔任。匈奴的相對地理位置在地理上,匈奴把其統治區劃分為左、中、右三部:左方諸王將居東方,轄區由上谷以東至穢貊、朝鮮;右方諸王將居西方,轄區在上郡以西,與月氏、羌接壤;單于居中,王庭正對著中原王朝的代,雲中,以便居於中路,指揮全局;文景時代,匈奴人向西徵服了西域,在博斯騰湖一帶和焉耆設置僮僕都尉,主持西域事務的運作。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什麼關係?被漢武帝摁在地上摩擦,南北朝時散亂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西漢時期,被漢武帝吊打的匈奴人。除了名字有點相似外,其實這是沒什麼根據的。之所以他們這麼認為,那是因為現在的匈牙利人,也喜歡吹嗩吶,也喜歡剪窗花,這跟我國陝北地區的習俗十分相似。
  • 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女子和雌性牲畜流產的原因很殘忍,但不得不理解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盛世之一的漢武盛世,漢武帝16歲登基,將大漢國政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開創了絲綢之路,還把猖狂了近百年的匈奴徵服,擴大了漢朝的地域,稱得上政績輝煌。但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每每春季時節,匈奴的女子和雌性牲畜,總會有很多流產的記錄,這對匈奴來說,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
  •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是暴君,窮兵黷武的漢武帝是千古一帝(軍事篇)
    始皇帝一統中原之後,為開疆拓土,於是出兵五十萬,以尉屠睢為主將,開始了南徵百越的戰爭。此次戰爭歷時五年,尉屠睢戰死,兵力損失幾十萬,最終平定百越,將百越納入中國的版圖。秦始皇北擊匈奴的戰爭可以說是不得已為之。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由來已久,讓中原人痛苦不堪。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受命北徵匈奴。
  • 漢武帝不像劉邦那樣殺功臣?看看漢武帝時期功臣的結局就明白了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逝世,漢武帝開始疏遠竇嬰,竇嬰的賓客也漸漸離去,竇嬰整天悶悶不樂,唯獨灌夫一人對竇嬰一如既往。元光四年(前131年),灌夫因在酒席中對漢武帝的舅舅——丞相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但得罪了田蚡和王太后,自己也逮捕入獄。竇嬰以曾受景帝遺詔為名,請求漢武帝召見。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長文詳解匈奴歷史
    中國及西邊國家地理圖再附上一張中國及外蒙古的地理地形圖!中國及外蒙古地理地形區域圖下面我們根據時間的進程來說一下匈奴滾滾向前的歷史塵煙。1、匈奴的起源匈奴的起源現在在學界是還沒有標準的說法。在司馬遷老爺子的《史記》中,關於匈奴的起源是這樣說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楚漢戰爭期間,匈奴在做什麼?劉邦與項羽聯手能否戰勝來犯的匈奴
    戰國之前,中原人對於匈奴的印象還不深刻,原因就是那時的匈奴還不夠強大,就像一股「流民草寇」,偶爾搞些打家劫舍的小動作出來,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產生不了實質的威脅。到了戰國時期,匈奴開始強大,給了中原切實的威脅,於是中原各國開始採取應對措施。除武力反擊外,最常見的方式便是修築長城。也許有人疑問,長城不是秦始皇才修的嗎?
  • 漢朝與匈奴大戰數十年,最後一戰漢朝失敗,為何匈奴卻活不下去了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打算計誘匈奴10萬騎兵進入馬邑(今山西朔州),然後漢朝用埋伏於兩側山谷的30萬人馬圍而殲之。結果軍臣單于沒有中計,漢軍無功而返,從此雙方撕破臉皮,全面開啟戰爭模式。龍城之戰。前129年,由李廣、公孫賀、公孫敖、衛青各率一萬人馬分四路出擊。結果公孫賀「旅遊」一圈兒回師,公孫敖率少數殘兵逃回漢朝,李廣全軍覆沒險遭俘虜,只有衛青於龍城斬敵700餘人。河南之戰。
  • 焉支山,如何成為讓匈奴哭泣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自駕地理
    雪為焉支山增添了一分靜謐,圖@山丹外事旅遊網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帶兵擊退匈奴,奪取了焉支、祁連二山時,由侵略者轉變為被侵略者的匈奴發出無可奈何的悲嘆。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中的「陰山」,就是我國古代為患北方的匈奴的發源地。大致位置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地區,其活動區域大概就是現在的鄂爾多斯草原一帶。關於匈奴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紜,司馬遷的《史記》中說「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
    直到戰國中期,他們才有匈奴這最終的名字。匈奴本來是要像獵犬和野獸一樣兇猛的,事實上並不是虛名。 戰國時期,戰國時代最早修的建長城的是秦,趙,燕三國,秦,趙長城是防禦匈奴的作用,燕長城是防禦東胡。然而,當年匈奴的實力比東胡弱,甚至對西邊的大月氏也懷有敬畏之意。 因此,有一種理論認為,匈奴被夾在東胡和月氏中間受氣一說。
  • 匈奴嚇跑的一支「中國人」,竟建立了印度帝國,還與漢朝齊名
    在與匈奴鬥爭的過程之中,西漢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尤其是漢武帝即位之後,聽說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漢武帝想要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西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 寧夏固原,漢武帝為何在24年中6次出巡此地?
    但如果深入了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固原在歷史上是多麼重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在24年中6次出巡這裡。固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六盤山居其中,將固原大致分為東西兩部分,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地形十分複雜。六盤山從固原市西北的寺口子河開始,由西北向東南一路延伸,至寶雞市境內,終於渭河之北。
  • 漢武帝修萬裡長城,直接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四位漢初皇帝:高祖劉邦、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為了王朝的穩定,不得不對匈奴實行懷柔政策,用和親、進貢來換取邊境的穩定。在元狩二年,匈奴人再一次入侵河西,掠奪了無數的牲畜和財物。不過,這一時期的西漢已經和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漢武帝立即對匈奴進行了多次軍事打擊,終於把它擊潰。
  •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算不算侵略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講過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個在當皇帝期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擴張上的。有一個說法,他當了54年皇帝,有44年在打匈奴。而漢武帝也通過對外擴張,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地盤,把整個河西走廊一大片地域,都劃歸到了漢朝的名下。
  • 漢武帝的殘酷一面:對匈奴狠對子民也狠,一項酷制唐太宗也不敢學
    至於這句話為什麼會安排在漢武帝身上,可能還要追溯到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功績。昭君出塞雖然是美談,但跟匈奴和親在歷史上卻是屈辱性的舉措。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不跟匈奴和親的帝王,提出要讓北方遊牧民族臣服於中原王朝。僅憑這一願景,就足以將之推上千古帝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