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是中原和匈奴兩大對手必爭的一塊戰略要地。河南地距漢朝都城長安不過數百裡的路程。匈奴騎兵只用一、二日的時間便可以從河南地趕到長安城下。所以匈奴把河南地作為向中原進攻的橋頭堡。而對漢朝來說,匈奴佔有河南地就等於在漢朝頭上懸掛了一把利刃,漢廷隨時有刀臨脖頸的危險。河南地的收復,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扭轉了漢朝對匈奴戰爭中的被動的軍事態勢。漢朝佔有了河南地,等於往匈奴的胸膛中插進一把鋼刀,河南地成了漢朝軍隊進攻匈奴的一個最好的軍事基地。因此,漢朝收復河南地,是一次有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的勝利。
這次勝利大大振奮了漢朝的士氣和君臣抗擊外侵的信心。漢武帝這次出擊獲得了很大勝利,除殺死不少匈奴兵之外,還奪回了軍事要地河南地,漢武帝按功行賞,封衛青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衛青部下校尉蘇建被封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士兵們也得到普遍的犒勞和賞賜,軍心大振。這時候,郎中主父偃又給漢武帝獻上一條計策,他對漢武帝說:「河南地帶士地肥沃,有黃河作為天然的水渠,是塊膏腴之地。況且黃河天險阻止了匈奴的進攻,秦朝的時候,蒙恬就曾在那裡修造城牆,抵禦匈奴。現在臣以為應該在這些地方重建新城,設立郡縣。這是從根本上抗擊匈奴、保衛邊疆的重要措施。」
漢武帝也認為河南地的地理位置有利於防禦匈奴,但在那麼大一片地方興建城池也是國家大事,這需要花費許多人力和物力。漢武帝決定召開廷議,討論固邊築城之事。不想大臣們多數持反對意見,他們反問道:「這件事與秦始皇築長城又有什麼兩樣呢?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在那麼偏遠的地方築城,又有誰願意搬到那邊去住呢?」漢武帝並不討厭秦始皇,他所做的事有些是秦始皇做過的。漢武帝為了抵抗匈奴,是不在乎人力和物力的。
他贊成主父偃的意見,大臣們也沒有誰敢再提反對意見了。漢武帝派將軍蘇建徵調十多萬人民去建築朔方城,又徵發關東地區的民夫,把黃河以南蒙恬時修建的所有要塞都加固修理下。這次築城固邊,花去的金錢以億計,漢朝的府庫也空了。崤山以東的百姓每十萬人一批輪流去服勞役,一座座城堡在邊境上夯實築成,河南地的防守能力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漢武帝在北方防禦問題上系統考慮了一段時間,他除了在河南地築城防守之外,把東部上谷郡裡伸到匈奴界中去的一塊土地放棄給了匈奴。因為上谷郡鬥闢縣造陽以北的地方九百裡突到匈奴境內,無險可守,派出防守的士兵經常遭到匈奴的突然襲擊,而漢朝又不能及時派出援軍救助。為了這小塊地方,漢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漢武帝把這小塊地方放棄給匈奴也是為了防守的方便。這說明漢武帝對北方邊防已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和安排。
北方經過這次整頓,的確加強了防禦匈奴攻擊的能力。但這裡除了戍卒之外,少有人煙,而且軍糧得全部從內部調運。為了以民養兵,解決國家負擔,漢武帝下令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活動。漢武帝移民十萬人充實到朔方郡。這大量的移民不但加強了邊防,而且也部分地解決了沒有土地的農民的生活。大規模的移民使荒涼的河南地又充滿了生氣。土地被開墾出來,原先的牧場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河套地區有黃河灌溉的便利條件,土地肥沃,經過漢朝軍民的共同開發,成為塞北的一顆明珠。漢武帝為了便於管理河南地,就在原來秦朝九原郡的基礎上,改名為五原郡,治所在九原。河南地又正式地回到中央政權的懷抱之中,又重新得到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