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算不算侵略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講過

2020-12-16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個在當皇帝期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擴張上的。有一個說法,他當了54年皇帝,有44年在打匈奴。而漢武帝也通過對外擴張,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地盤,把整個河西走廊一大片地域,都劃歸到了漢朝的名下。

(漢武帝畫像)

那麼,漢武帝這樣做,算不算一種侵略行為呢?我認為,漢武帝的做法,並不算侵略行為。理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都屬於中華民族。

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來看,中華民族的形成,顯然是有多個起源的。這多個起源,既包括中原地區,又包括巴蜀地區和江南地區,還包括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

既然這些地區,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自然,漢朝與匈奴之間發動的戰爭,只能稱為是中華民族的內部戰爭。這種內部戰爭自然是不算侵略的。

其二,有共同的起源。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講到,匈奴屬於夏朝的後裔,漢朝和匈奴屬於同根同源,同一個老祖宗。只不過後來生活的地域不一樣,一個生活在條件好的中原地區,一個生活在不毛之地的漠北邊關。

既然匈奴和漢朝是同根同源的,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當然也就是內部的紛爭。也就是說,相當於兩兄弟打架。既然是兩兄弟打架,漢武帝討伐匈奴,自然就不能說是侵略了。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寫了一篇《匈奴列傳》。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人是把匈奴看作是中原國家家庭成員裡的。否則的話,司馬遷也不會給匈奴作傳了,在寫本國歷史的時候,哪有給外國作傳的道理呢。

(匈奴畫像)

其三,同屬於朝貢體系圈。

古代中原國家和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其實並沒有明確的邊界。周邊的國家,和中原國家,構成了一種朝貢體系。

其實,在這種朝貢體系以外,還有一種宗藩體系。皇帝把自己的子孫或者親戚封為藩王,他們按時向中央繳納一定的稅負,承認中央的管理。

這種宗藩體系,自古以來就有。比如周朝時候的分封制,實際上就是一種宗藩體系。漢朝的時候也延續下來了,只不過漢朝時候的藩國都是劉姓子孫,周朝的藩國還包括功臣們而已。

宗藩體系和朝貢體系是沒有絕對區別的。舉個例子,周朝時期的楚國,它和周朝之間,是宗藩關係,還是朝貢關係呢?其實並不完全確定。實際上,在周王的眼裡,有時候也是把楚國當成是「外國」的,甚至周王還發動軍隊,前往攻打楚國。楚國和周朝的矛盾,一點兒也不亞於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匈奴確實不能和漢朝絕對分開,把他們之間的矛盾,說成內部矛盾,似乎更恰當一些。

(攻打匈奴)

其四,匈奴並沒有對土地實質佔有。

現在對於「侵略」一詞的解釋,是說對別國土地和主權的侵害。

古代是沒有「主權」這種說法的。因此,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對「國土」的侵犯。

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漢武帝對匈奴,真的就是一種侵略行為。因為漢朝在和匈奴發動了戰爭以後,實質性地佔有了河西走廊一帶的土地。

不過,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匈奴屬於遊牧民族。我們知道,遊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哪裡有水草,他們就搬到哪裡去住。因而,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地域。

再說,漢朝所佔領的河西走廊一代,有一部分並不是匈奴的,而那一部分的國家,是認可漢朝朝貢體系,乃至認可宗藩體系的,是自願加入漢朝懷抱的。就算本來是匈奴的土地,但匈奴也是從別的民族那裡搶來的。就算是搶來,也並沒有明確就是匈奴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朝並不算對佔領匈奴的土地,當然也就不算侵略了。

不過,話也說回來,雖然漢武帝的做法,並不算侵略,但是,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中,卻給匈奴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過程中,匈奴唱的一首哀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漢武帝對匈奴傷害的明證。

而且,這首歌,我們從「失我祁連山」「失我焉支山」這些話中,還可以看出,匈奴自己是把漢朝的這種行為,看成是一種侵略的。

同時,漢武帝發動的戰爭,不但對匈奴老百姓構成了極大的傷害,對漢朝老百姓,同時是形成了極大的傷害。這一點,我們也是要認識到的。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劉邦糗事,漢武帝為何不怒?
    司馬遷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因為替李陵將軍辯護,而得罪漢武帝,處以腐刑(亦稱宮刑)。 司馬遷立志創作「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忍受肉體、精神上的雙重屈辱,在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共一百三十卷,洋洋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一直流傳至今,被譽為二十四史之首。
  • 匈奴人和漢人語言相貌都不同,為何《史記》還說他們同根同源
    接著,《史記·匈奴列傳》對匈奴從先祖淳維開始,到冒頓單于,再到漢武帝時期匈奴各單于的譜系過程,以及匈奴與中原國家的關係,以及雙方在歷史上曾發生的各種戰爭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有過程有結局,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是編造的,顯然誰也不服。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後世中衰,絕於予乎?餘死,汝復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終於如願繼承了父親之前所任之職,擔任了朝廷的太史令,專門掌管天文曆法和皇家典籍。任職期間,他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部曆書《太初曆》,被漢武帝下旨大力褒獎。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結束了第一次漫遊,回到長安之後不久,司馬遷當上了漢武帝的近侍郎中,從而有更多的機會隨帝王出遊。他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的廣大地區,又隨御駕到過崆峒山、涿鹿、隴西、新秦中等地,在任職期間,司馬遷幾乎走遍了大漢的山山水水。
  •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寫出了這部奇書,孩子們必讀
    李陵和司馬遷是好哥們,司馬遷這小夥子耿直,因為他從祖輩一直是從事史家活動。家裡有傳承。太史公這類人都一個性格,敢於直言,秉筆直書,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怕他們,只怕筆頭一動,寫上點什麼不光彩的事情,遺臭萬年。所以皇帝和史官一直都都是心裡互恃著。最後皇帝勝。李陵是西漢名將,在與匈奴的一場戰役中,以5000人對80000人。
  • 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秦末戰爭時,劉邦進入鹹陽,別人都在掠奪財富,唯獨富有遠見蕭何將「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收藏起來,不但在楚漢戰爭中幫助了劉邦平定天下,後來更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原始史料。沛公至鹹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鹹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以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 為什麼有人說司馬遷是騙子,史記是假的嗎?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歲的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漢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曆法外,還兼管修史。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 司馬遷,不幸人生,成就了他的偉大!
    這是司馬遷帶給我們後世最寶貴的優良財富,也正是實踐著這句話,他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但是再真實的史書也是人寫的,司馬遷雖然大膽說真話,但他終究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在他大量應用史實豐富整個《史記》的內容時,不免夾雜著個人的感情,這也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的原因。
  • 司馬遷的後人為什么姓同和馮?《史記》背後的故事!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句公道話,結果觸怒了漢武帝,遂遭受了當時最屈辱的宮刑。司馬遷受刑之後本想一死了之,但是自己的身上還背負的家族的使命,父親的遺願,並且自己已經為了這本書努力了這麼久,難道要功虧一簣了麼?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本來可以不被割掉
    司馬遷所謂的宮刑就是切掉生殖器件事,如果光去講司馬遷的歷史,我們可能會覺得無非是司馬遷的一個經歷,最多就是挖一挖為什麼司馬遷要承受樣的懲罰?但是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司馬遷原本是可以不必被施以宮刑的,那麼為什麼司馬遷並沒有選擇留自己一個全身,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規矩?《史記·高祖本紀》中提到劉邦,《史記》正好是司馬遷寫的,裡邊寫到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耳,第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什麼意思?我們得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 漢武帝的諡號「武」,究竟是諷刺,還是誇獎?
    可以看出有褒義,有貶義,褒義的代表是"剛強理直曰武,威彊敵德曰武",講的是帝王剛強不屈,多為對待外敵時、以及君王在保衛邊疆時,威武不屈,對國土的捍衛。貶義的代表是"克定禍亂,誇志多窮",原本,前一句"克定禍亂"是指能夠憑著戰爭平定戰亂,但是加上"誇志多窮",就很有些窮兵黷武的意思。而這些都可以在漢武帝的一生中得到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