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將女兒稱為「走仔」,因為兒子是將媳婦娶進門的,而女兒是要走出家門,嫁出去的。潮州人在嫁女兒的前後,要舉辦一系列的儀式,以祈福。按照傳統慣例,娶親得選良辰吉日,一般在深夜,新郎大舅和男性長輩提著燈籠去迎娶新娘,進門前得做四句,進去後親人會給新娘上釵,後新娘家人請大家吃甜品,之後才把新娘娶回家拜堂。
走仔出嫁
婚嫁是人生之喜事、大事,有「小登科」的美稱。舊俗男女婚姻嫁娶要有「三媒,六證」,三媒即內媒、外媒、中媒,六證即六禮: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擇日,送日,提日)、迎親。
走仔出嫁
走仔出嫁時的程序:(1)挽面:新娘按規定的時辰,坐在出嫁時的烏褲上,面向規定的方向坐。(2)洗頭。(3)沐浴:用十二支花泡水沐浴。如:榕樹葉、龍眼、紅菊、仙草、桔葉、楊朵,每種各兩枝(注意不要用紅花,也不要用香霧,香霧雖生多,但容易掉下,不吉利)。沐浴後在穿衣服之前,應吃一粒熟雞蛋。(4)新娘出閣時應吃豬肝炒蔥加糖煮熟的「龍箭魚」兩條(只有父母,其他人不可吃),粉絲煮豬肉,雞蛋加蔥。除此之外,多煮幾道菜,總共應為雙數。餐桌上要擺四碟紅糖,八個碗,八雙筷。由下輩或平輩人陪餐。父母應用一個「胡」內放大米約一斤,仙草兩枝,如意兩枝,酵母四塊,染紅的銀幣二十四個,平均分成二份。一份抹給新娘,並放上一雙紅筷,用「圍腰」包好,縛於腰中出嫁,圍腰裡要放上紅包。到婆家後,由新郎解下,婆婆要將米放進米缸中,筷放於筷筒中。(6)新娘出嫁時應有伴娘相陪,出家門時應為新娘撐雨傘,使新娘的頭不見天。
錢幣
食五碗頭
煮甜品給迎親的人吃
上釵
梳頭
搖「胡」,縛圍腰
走仔出嫁
娶親的程序分為:迎新娘,回「盛」(一種用木或竹製成的器具,舊時潮屬一帶多用以盛裝交情酬酢的禮物,有大「盛」、春「盛」等),阿舅擔油,拜新民公四個部分。
走仔出嫁
結婚是人生的大事,新郎應按照已擇時間和陪郎一同到女方迎親。迎親人數應為雙數。如遇天氣寒冷,應帶一件棉衣給新娘穿(娘家不能提供棉衣給新娘穿出嫁)。進了女方的家門,陪郎應說:「親翁,親姆,我們來接新娘」。新娘飯後,灑淚拜別雙親,在伴娘的陪同下和新郎一起登程。出門時,新娘的手應拿一塊包有紅糖的手帕和一枝仙草(到了婆家,紅糖放進水缸中),表示婚後闔家和睦,生活甜甜蜜蜜。
伴娘撐傘
走仔出嫁
新郎肩挑新娘的嫁妝,一頭放著榕樹枝,另一頭放著一對雙喜燈。嫁妝除了放新娘的衣物外,應放兩個雙喜碗分別盛龍眼乾和桔餅。一路上新郎和新娘都不可說話,到了男方門口,新郎應將放有雙喜燈的一頭嫁妝先進門。迎親的陪郎應說好四句:新娘邀(請)進門,兒孫一大群。伴娘手牽新娘進房時並說好四句:新娘牽進門,明年生兒男。進房後,新郎新娘同食入房甜圓,吃至半碗時,雙方交換,意為日後和睦,親密。
新娘入門
新人吃百合
走仔出嫁
回盛就是結婚之日新娘進門之後,男方回送給女方家的禮品,由新郎親自送上門。阿舅擔油:新郎送回「盛」禮物到女方家後,女方家要安排「擔油」的人陪同阿舅一起和新郎同行,擔油的禮品:1、大桔二對2、油房一個,嘴尖插上仙草、如意、髮油一罐3、花籃一隻,「胡」筐一個,紅木屐一雙。4、豆條一包(二至三斤)5、柿餅八至十二塊,冰糖一斤。6、豬肉一塊(二至三斤)7、甜包按男方需要的數量辦,應插上花頭(男方有老祖母和婆婆的應插上兩對「雞腳蘭」花)。
一襲嫁衣
伴娘撐傘
阿舅擔油
大「盛」及花籃中的禮品
返程
釋註:1、豬肉,包男方家要用於拜新民公。2、甜包應收存幾個(雙數)和一對大桔。女方定包時應多定二個留在家中發財。3、禮品收後應回送糖兩包。下午,阿舅,擔油的人,伴娘要回家,新郎父母。叔伯嬸姆,新郎新娘等都要送紅包給阿舅,稱「縛秘」。
走仔出嫁
新郎新娘,阿舅,擔油的人等到新郎的家後,上午約十時(有的定時),男方家應安排「三牲」或者「五牲」、發粿、喜酒、茶及女方家辦來的豬肉、甜包(應插花)等禮品拜新民公。新郎,新娘同跪拜新民公十二拜後,新郎的父親應給新娘裁花(把一支紅花插在新娘的頭上),接著,舉行請安儀式,新娘手捧一盤檳榔,按順序給家中的高堂,親屬或親戚的上輩人請安,受請安的人都應送給新娘的紅包或者禮品。
拜新民公
請安儀式
走仔出嫁
走仔出嫁時,無論父母哭或者笑都代表著對女兒的愛,哭則代表父母對女兒的不舍,笑則代表女兒找到好人家了,父母為她感到高興。願新人:相親相愛好伴侶,同德同心美姻緣。花燭笑迎比翼鳥,洞房喜開並頭梅。
備註:各地婚俗各有不同,歡迎大家品評。
原創/蔡立佳
轉載需原作者同意
關注原創,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