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減稅1.4萬億美元,到底對我們中國人有啥影響?

2020-12-19 騰訊網

來源|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jianghanview)

作者|江瀚

北京時間12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51比49通過稅改法案,外媒稱,這將是31年來國會第一次修改稅法。該法案將把企業所得稅從35%降低到20%,允許企業主從企業收入中扣減20%。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美國的企業所得稅將會從目前的35%,降到22%或者20%的水平。

最近的消息顯示,川普對所得稅比率的容忍度從原來的20%提高到22%,也就是為了兩院能夠正式通過法案,川朗願意做出妥協。另外個人所得稅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調整,眾議院版本的法案還提出徹底廢除遺產稅。有人做過測算,這些舉措將會降低總稅收1.4萬億美元左右。

一時間中國的各種新聞可謂是風起雲湧,在瘋狂襲來的新聞大潮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是一副緊張兮兮的表情,到底怎麼回事?為啥美國稅改,中國這麼緊張?

一、美國為啥要減稅?

從上個世紀開始,世界經濟就在國際貿易、網際網路的聯繫之下連成了一個整體,在這個全球的經濟整體當中,美國無疑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上個世紀4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建成之後,美國在全世界構建了一個以美元為核心美國世界經濟秩序,在這個秩序的影響下,所有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成為了美國經濟戰車上的一員,因為全世界貿易的美元結算,美國可以輕鬆地從世界給地獲得廉價的工業製成品,而且在可控通貨膨脹的水平下,美國可以藉助美元向全世界徵稅,這就是基於美元的鑄幣稅,美聯儲可以幾乎不需要儲備的印製美元,其他國家是用真金白銀一樣的資源和工業品換回美國用紙張印刷的美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給美國繳稅的過程。所以,曾經有人說過,美國打一個噴嚏,全世界都會跟著感冒,這就是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整體影響。

而從2008年開始,美國調控經濟的手段就是貨幣政策,美聯儲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鬆,經耶倫一朝,整個美聯儲幾乎都在量化寬鬆的政策中度過的,然而對於美國來說,總是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總會有個限度,隨著耶倫的退休,新任美聯儲主席的上任,美國的貨幣政策基本上已經用的差不多了。

那麼川普還想進一步刺激經濟的話,他能用的手段也就只剩下財政政策了,在財政政策中對於經濟刺激效果最為明顯的無疑就是稅收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減稅,所以這就是川普為什麼選擇減稅作為其政策的主要原因。

美國減稅對於美國政府來說負擔就是增加赤字,但是正如我們上面說的,增加赤字對於美國也就是多印點美元而已,然而對於美國企業和民眾來說卻是意義重大的。美國減稅可以顯著降低美國企業的負擔,從而增強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並且給創業者降低創業成本,增加創業熱情,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低稅率會吸引企業回歸美國,甚至吸引外資投資美國,我們今年上半年反覆討論的「曹德旺跑了」就是因為美國的低成本吸引了福耀玻璃去美國投資。

對於美國民眾來說,減稅可以直接增加民眾收入,將財富藏富於民,並且企業成本低了也就有能力給民眾多發工資了,這種好處對於獲得企業支持,拿到選民的選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美國減稅,為何中國這麼緊張?

在美國大肆減稅的時候,中國的媒體顯得特別的緊張,很多人很不理解,美國減稅為啥中國人這麼緊張?

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在如今的世界經濟中,全世界都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像美國這樣的一個超級大國的經濟政策的調整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國家,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受到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美國減稅對中國有啥直接影響:

一是影響中國的資本走勢。在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有個詞彙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就是招商引資,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吸引外來投資無疑是最快的發展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達康書記那麼在意投資商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同樣美國減稅讓美國的投資環境有了顯著的改善,從所得稅稅率來說,美國將所得稅從35%降到了20%,這比中國企業所得稅的25%還低了5個百分點,這樣的結果就是原先要投資中國的企業看到這麼低的稅率轉移投資美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導致大量資本外流這是有可能發生的現象。

二是影響中國的股票走勢。美國政府的減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所有企業的一個大利好,所以減稅政策一出現,對於美國的股市來說將會形成一輪新的刺激,在這種刺激下,美國股市有可能走出一輪新牛市,那麼對於中國的股票來說,美股的走好有可能導致大量在中國股市當中的熱錢流出國內股市,在某種程度上帶來股市的下跌壓力。

三是影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美國政策的影響,特別是減稅+加息的聯合影響,將有可能引發中國央行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從而導致中國央行加息,一旦加息的話,對於負擔著房貸的人來說,恐怕問題就有些大了,因為利率上升導致了房地產還款壓力的進一步加大,企業開發貸的信貸壓力逐漸加大,從而讓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冰封趨冷。

四是對於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對於一國經濟來說,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的是三大馬車,這就是投資、消費和出口,而美國減稅有可能引發一場全世界的稅收戰爭,這樣導致整個中國出口製造業的相對競爭優勢降低,因為美國企業的成本更低了,所以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會更少,再加上中國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中國企業可能更加艱難。

從直接影響的角度來說,就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可能要被美國剪羊毛了,然而問題可能不僅僅這麼簡單,還有一個較大的間接影響或者深層影響這就是中國會不會和日本一樣被美國套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美國經濟造成了較大的衝擊和競爭,於是1985年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齊聚紐約廣場飯店籤署了廣場協議,根據廣場協議導致了日元大幅度升值,緊接著美國就利用匯率這個金融核彈引爆了日本的經濟泡沫,從而讓日本從1992年開始就一蹶不振,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整整失落了二十多年。

此次美國大規模減稅的套路和當年廣場協定的玩法其實在根源上非常相似,雖然沒有強迫人民幣升值,但是美國這種對於世界經濟直接剪羊毛,然後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玩法不得不讓人緊張。

所以,美國減稅對於中國來說絕不是什麼好事,我們更要提高警惕避免歷史的再次重演。

相關焦點

  • 美國減稅對中國影響幾何?
    在獲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後,美國最新一輪稅改終於接近落地。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的稅改政策毫無疑問將對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造成深遠影響,有望促成一輪全球減稅浪潮。中國會受到什麼影響?中國的稅負水平到底高不高?中國有沒有降稅空間?我們該如何應對?界面新聞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在此結合專家的觀點進行一一解答。美國減稅對中國有何影響?
  • 川普減稅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
    川普減稅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  摘要:北京時間12月2日下午2點50分,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川普的稅改法案,預示稅改計劃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30年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減稅計劃,毫不誇張地說開創了美國另一個新時代!美國的企業所得稅將會從目前的35%,降到22%或者20%的水平。有人做過測算,這些舉措將會降低總稅收1.4萬億美元左右。
  • 美國減稅,有些中國人為何如此激動?
    美國稅種多如牛毛,中國並沒有向美國學,同樣,美國減稅,中國也沒有必要跟風。我們又不是美國小弟,增或減,自己根據情況決定。如果美國一舉一動都要中國改變某種思維的話,這就成了當年蘇聯人的做法,「新思維」就是跟著美國轉。為什麼美國不能改變自己的思維?難道它永遠是對的?是的,在一些人眼中,美國是永遠正確的。
  • 美國準備減稅了,中國怎麼辦?財政部官員這樣說!
    美國媒體表示,這是川普自就任以來,在立法議程上取得的最重要勝利。中國降不降?中國其實一直都在降針對「我們的經濟是在全球化,美國降稅了,我們降不降?」的問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3日表示,中國其實一直在降稅,我國這些年也沒有什麼加稅的大事項。如果說有加稅的話,都是與資源環境有關的。
  • 一年減稅1萬億還要花7000億軍費:美國三軍總司令這是要玩死誰?
    新國防授權案使美國軍費開支超出上個財年的6190億美元,也突破了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規定的「自動減赤」開支上限。昨天有位朋友說可以詳細說說川普11日命令載人登月、登火星的事。很湊巧今天川普就又上了一道大菜,實際這兩個話題可以一起說一下,因為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川普的目標,和他的內心偶像。
  • 各國GDP新鮮出爐,美國15萬億美元,日本3.7萬億美元,中國多少?
    首先來看美國,作為全球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國的GDP一直長期保持領先,2019年GDP達到21萬億美元,不過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這個老牌強國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2020年GDP出現了縮水的情況,在前三個季度當中,美國GDP僅為15萬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8%。
  • 美國減稅新政對中國A股、樓市及實體經濟均影響有限
    對A股影響不大,或對人力等成本優勢有擠壓   著名財經評論員水皮先生今晚接受揚子晚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減稅,整體稅改法案是慷慨地為企業減稅,對家庭和個人溫和減稅。
  • 央行5次降息後,中國發2萬億「減稅紅包」!美國仍在印鈔轉嫁危機?
    從今年11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先後5次「降息」,從到期MLF利率、7天逆回購、14天期逆回購利率、5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和5年期以上LPR都有小幅的下調。同時中國還有一項計劃,再為經濟發出了2萬億「大紅包」。
  • 華爾街日報:2017年美國五巨頭+BAT市值增長1.4萬億美元
    這種態勢在美國時間周二繼續上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1.06%,2017年以來第67次創新高收盤,這一次數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蘋果股價收漲1.9%,IBM上漲1%,微軟也上漲1.4%,這三大科技巨頭也因而成了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周二漲幅的最大貢獻者。科技股的漲勢提振了整個大盤。
  • 美國減稅,中國被坑了?別慌:中國老百姓也有水喝
    要知道,這次個改革對美國經濟將產生顯著的刺激作用,最重要的是未來10年將減免稅收大約1.4萬億美元,對企業、對家庭、對個人都有變化,一起來看看這次稅改的大概內容吧!一、為企業減負:「屬人制」改成了「屬地制」,就是說只要在海外已經繳稅,美國企業轉回本國就不用再繳,此舉被廣泛認為會刺激美國企業利潤的回流。
  • 美國大幅減稅 中國該如何應對
    但同時,包括美國部分議員在內的一些聲音也認為,減稅將會給美國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赤字。此前,據獨立稅收政策中心估算,眾議院版本的稅改議案將在未來十年內為美國增加1.3萬億美元的赤字。在美國政府能否承受這一點上,仍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這些都只是部分人士的判斷,圍繞這些判斷,同樣存在很多爭議。
  • 美國30多年最大減稅計劃 中國是否需要特別應對?
    美國企業所得稅名義稅率從35%下降到20%,看似降幅高達42%,但實際減稅幅度遠沒有這麼大。美國有關機構數據顯示,減稅後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下降約2個百分點。  美國參眾兩院目前正在就最終版本的稅改法案進行協商,兩院在減稅方向上達成共識,但具體內容仍有分歧。  最終方案若經通過,可能成為繼裡根政府之後,美國政府30多年來最大規模減稅法案。
  • 2018年全球GDP到底是84.74萬億美元,還是85.791萬億美元呢?
    前幾天,南生撰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在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約為13.608萬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約為20.494萬億美元,分別約為全球經濟總量(85.791萬億美元)的15.86%、23.89%。對此,有些網友在文章的評論中諮詢南生:他們記得南生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將2018年全球GDP總量寫成84.74萬億美元,為什麼現在又寫成85.791萬億美元呢?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不同機構,給出的全球GDP總量數據不同上面的兩個數字,都不是南生自己瞎編的。
  • 美國33周印鈔17萬億美元後,26萬億或從美國撤離,事情又有新信號
    自2020年3月以來,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已經在短短的33周內,創紀錄地總計向市場宣布投放總額達17.3萬億美元的基礎貨幣流動性和經濟刺激方案。然而,這並沒能使美國經濟真正走出危機的泥潭。同時,正如廣泛的媒體報導所承認的那樣,美國今年已經有超過7000萬人申請了新的失業救濟金,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景象已經來臨,包括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內的華爾街機構預測2021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或將再出現兩位數的下跌。無獨有偶,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和信號。
  • 美國31周印鈔放水17萬億美元,中國人或正在失去購買美元的欲望
    德意志銀行在上周表示,在過去的31周內,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已經向市場投放達超17.2萬億的基礎貨幣流動性和各種經濟刺激方案來彌補系統的脆弱性,目前,美國的另一項提議的9080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已經在國會取得進展,這也使得眾多華爾街投資機構在很多投資組合中開始低配美元資產。
  • 經合組織:川普減稅令美國稅收佔GDP比重下降2.5%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6日消息,經合組織(OECD)周四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稅收收入佔GDP比重下降了2.5個百分點,在經合組織國家中降幅最大。經合組織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底籤署的1.5萬億美元減稅計劃的影響。
  • 華泰證券:美國減稅短期對中國影響有限 不會有大規模企業撤離
    在《美國減稅對中國影響幾何?》一文中,界面宏觀總結了美國減稅可能對中國造成的三個影響,即刺激在華的美國資本回流,繼而給中國資本外流造成壓力,川普稅改法案通過提振金融市場對美元的信心,美元走強疊加資本外流,對人民幣構成雙重的貶值壓力。以上情況發生的概率會有多大?
  • 美政府財政赤字超1萬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當地時間12日發布報告稱,在2019財年尚未結束的情況下,目前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
  • 美元已貶值10%,對美國有何負面影響?
    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主要的模式是政府發債-減稅及擴大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進口,這也是美國出現雙赤字的過程。惠譽預計,到2021年美國的負債率將超過130%。事實上,惠譽這個估計可能過於保守了,美國債務規模已經接近26.6萬億美元,佔2019年美國GDP的比重已經達到近124%,離130%已經不遠了。
  • 任澤平:在減稅競爭中 中國全口徑宏觀稅高於美國
    從影響的人群看,由於個稅稅基級距的調整,低、高收入群體減稅,收入越高減稅越多,但部分中高收入(年收入15.7萬-42萬美元)群體、高稅率州人群的稅收可能增加。美國稅制原則發生重大改變,對股息所得從全球徵稅的「屬人原則」轉變為「屬地原則」,有利於資本回流美國。中國需根據全球資本流動情況調整稅制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