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
清晨,站在宋康大道臨海最高處的觀海樓位置(破爛不堪,應該正在拆除中),十裡銀灘盡收眼底。海浪層層疊疊撲向海灘,一排排,一隊隊,前赴後繼,永不止歇,大自然就是那樣神奇。陽光透過雲層傾瀉到海面的時候,依稀能看到銀灘旁有一座形似堡壘的黑乎乎的建築物,不高,但是面朝大海,氣勢如虹,好像生就是迎著海浪,要把自己伸張進去一般。那就是安放著南海一號的水晶宮了——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1987年,我國在陽江海域發現了第一個古代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當時因技術和資金問題未能及時發掘,直到2001年。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那個叫邁克·哈徹(Michael Hatcher)的英國探險家(其實就是個海上盜墓賊)不就是靠打撈1752年在中國南海沉沒的「南京號」而暴富的嗎?
1998年在印尼海域發現了千年沉船「黑石號」,打撈出來整理文物時竟發現了長沙窯瓷碗,上面還帶有唐代寶曆二年(公元826年)的銘文,加上其它佐證,沉船年代被確認為九世紀上半葉,海上絲路真是源遠流長。中國的英文之所以叫China,就是跟瓷器貿易密切相關,這些沉船大部分裝的瓷器,古老的東方就是瓷器的國度啊。
這座背山靠海、造型別致的博物館,坐落在十裡銀灘上,那長相真不好用什麼東西來形容,主體上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接而成,但又不像奧運五環那樣環環相扣,像五重海浪?或五朵浪花?不知道。官方闡釋的設計理念是,幹欄式機構融入古代造船的龍骨結構,太專業了,我沒弄明白。
走進博物館,隨著講解員一路前行,能看的東西可真多,最有趣的當然是出海的眼花繚亂的瓷器和躺在博物館正中央的被封閉起來的南海一號船體,近距離觀看考古學家發掘南海一號的過程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長約22.15米,寬約9.9米,上甲板以下部分結構基本完好,這樣一艘宋代商船在海面以下24米處的淤泥裡躺了800多年。
匪夷所思的是,直到2018年,考古人員只是在甲板下的船艙內發現了也許屬於一具人類骸骨的碎片,經DNA檢測確認還不是黃種人。也就是說,這艘船沉沒之時,其他人也許都逃命了或者被海洋吞噬掉了,只剩下艙內的倒黴鬼來不及離開。有人據此推測,南宋時期或已有外籍水手,這也只能是一種猜測。
兩個美國人康拉德·希諾考爾和米蘭達·布朗寫了一部《中國文明史》,在介紹「南宋的城市和商業」中說到, 「到公元1160年時,出於財政的考慮,要求對財政政策進行轉變:一貫可以從對外貿易中徵得大量稅款的南宋政府,為了促進海外商業貿易,通過維修海港和運河、修建防浪梯、修建燈塔、管理貨艙、建設旅館和對可以將外國商船招進中國港口的商人予以獎勵等方式,來發展海外貿易。」南海一號的考古斷代也就是約公元1160年,這完全與歷史相吻合。
公元1160年,偉大的書畫家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剛剛建立南宋王朝33年,宋、金達成和議放棄淮河以北地區也就19年,那位寫出「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詩人林升剛剛三歲,離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跳海而亡還差著119年呢!就在這一年,一艘裝滿瓷器也裝滿大宋王朝錦繡繁華的貨船,離開了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踏上了海上絲綢之路,船主是誰?大宋人,還是老外?沒人知道;它要去哪兒?東南亞?西亞?還是更遙遠的國度?沒人知道。我們能知道的是,它只是比南宋王朝早了一百多年,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或風高浪急的白天,沉沒在廣東陽江南部的南海海域。
沉舟側畔千帆過——唐代詩人劉禹錫怎麼能寫出這麼好的詩句來?站在博物館前的十裡銀灘上,望著眼前茫茫一片大海,我不禁思緒萬千,在時間的面前,人類是多麼渺小,那深邃的海底,到底還隱藏著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