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

2021-02-07 詩和遠方Derek

源於一個約定,每天記錄歷史上的今天



廣東陽江海陵島試驗開發區的「十裡銀灘」上,矗立著一座建築。


該建築由五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外形猶如古船的龍骨,整體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鷗。當中最大的那個橢圓體內,是一個巨大的玻璃缸,被稱為「水晶宮」。
2007年12月28日下午15點,南海一號古沉船完成整體打撈,正式移駐水晶宮。

在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和一家英國救撈公司合作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時,意外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龍泉窯系等高質量精品瓷器。


由於該沉船海域位於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後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經過前期的一些試探性水下考古,待得技術成熟,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確定。同時期,廣東省政府批准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2007年5月開始,具有4000噸起吊能力的「亞洲第一吊」之稱的打撈船「華天龍」號開始了忙碌的作業。


經過精準定位,特製巨型下沉井被吊入23米深的海底,並在南海一號船體下方固定。


然後,將同樣大小的上沉井吊入海底罩住南海一號。


通過上沉井的底部穿入36根底梁,將南海一號整個「包裹」起來,保存其原生態。


完全密閉的整個「沉箱」,是一個長35.4米,寬15.2多米,高7米,連帶海底凝結物重達3000噸的龐然大物。

最後,全潛駁船「重任1601」號下潛至與沉箱大約平行的位置,由華天龍號將沉箱平移至全潛駁船的甲板上,然後全潛駁船一邊上浮,華天龍號一邊起吊,實現了「雙保險」式的整體打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全潛駁船慢慢駛向了水晶宮。


水晶宮內的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情況完全一樣。


而且參觀者可以在水晶宮艙體的水下參觀廊,觀看水下考古實時作業。


截止到2019年8月,南海一號船艙內貨物已清理完畢,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堪稱中國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鐵器、瓷器為大宗。 






相關焦點

  • 「南海一號」為南宋「福船」類古船
    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廣東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發布「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最新進展,公布沉船類型、船貨發掘最新發現以及推測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發現。  「從已發掘暴露的船體結構和船型判斷,『南海一號』沉船是長寬比較小、安全係數高、耐波性好、裝貨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屬於中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
  • 考古科普:「南海一號」有多少秘密令人期待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南海一號」水下考古親歷者張威則認為,「南海一號」為福船的可能性最大,福船是一種尖底的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    謎團2 「南海一號」的始發港是哪裡?    專家根據最新情況判定,「南海一號」始發港肯定在中國。
  • 海陵島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 「南海一號」發掘出大量瓷器 或為「福船」(圖)
    「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現場。記者何波攝  「南海一號」發掘進入第二階段 考古專家揭開神秘古船的「籍貫問題」  在歷經5年的考古發掘後,「南海一號」被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當初人們關心的眾多話題中,「南海一號」究竟是福船還是廣船一直沒有最後的論斷。隨著考古發掘工作進入第二階段,考古專家初步認為,「南海一號」屬於福船的概率比較大。
  • 「南海一號」預計今日漲潮時上岸[組圖]
    專題:圖片頻道 專題:「南海一號」古沉船整體打撈    12月24日,運載「南海一號」沉船的「重任1601」巨型駁輪(左)航行在距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外臨時碼頭不到1000米距離的海域。
  • 「南海一號」背後,是宋代海上貿易的輝煌
    「南海一號」出水了大量文物      □雲韶  8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提起「南海一號」,大家並不陌生。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南海一號」的「宋金項鍊」曾代表廣東省博物館進行展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除了「宋金項鍊」之外,「南海一號」還有不少珍貴的文物。
  • 「南海一號」考古新發現 佐證泉州或為始發港
    「南海一號」考古近日有新進展。經過發掘,專家推測「南海一號」是南宋中晚期的福船,從我國東南沿海港口出發,在前往南亞、西亞地區開展貿易的途中沉沒。泉州文博界表示,這些新發現進一步佐證泉州可能是「南海一號」的始發港。
  • 南海一號沉船——船員生活豐富多彩,堪稱「流動的小型社會」
    「南海一號」考古隊孫鍵隊長稱「南海一號」完整展示了宋代社會,這種說法實不為過。南宋 德化窯青白釉印牡丹紋六稜帶蓋執壺 高26.6、口徑6.7、底徑7.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磁灶窯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 直徑10.2、底徑5.6、高2.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
  • 專家考察明沉船南海一號 稱「海上敦煌」在陽江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海上敦煌」在陽江。  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省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專家組,日前到陽東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除黃偉宗外,參加考察的還有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專家司徒尚紀等。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
  • 「南海一號」動物考古講述令人意外的故事
    2007年整體打撈出海的「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艘船。過去三年,考古學家從它船體厚厚的沉積地層裡,詳細分析一切與古代人類活動有關的痕跡,其中就包括動物的遺存。去年冬天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呂鵬帶領的團隊正在將這些破碎的動物遺存逐步「解碼」。通過解碼,骨頭「講」出了令人意外的精彩故事。結合文獻記載,這艘距今800多年的貨船滿載寶物,目標遠大。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
  • 南海一號發現上萬枚古銅錢 船主或為奸商
    日前,考古部門對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發掘工作取得進展,船艙內超過6萬件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光,展現在世人面前。「南海一號」曾被比喻為「海上敦煌」。後來,媒體報導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
  • 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向遊客開放 日限3000人次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來到海陵島,必須得看一下「南海一號」博。物館像一所醫院,靜謐、肅穆。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南海一號」巨大的身軀,如被射中的鯨魚,無奈地躺在蔚藍色的海水裡。它只能依靠記憶去懷想崢嶸的昨天了。海陵島上的博物館 網絡圖片佇立許久,腦子裡出現了1987年的字樣,也就是「南海一號」被發現的日子。那時候,我是青年,羽扇綸巾,朝氣蓬勃,而今已是雪染雙鬢,目澀力短了。我當然知道,「南海一號」從1987年被世人皆知,到2007年才打撈出水,其間所經歷的正是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最好年景。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館內放置著一艘千年不腐的海底古沉船,"南海一號"以及從古沉船打撈出的10多萬件瓷器、金器、玉器等。「南海一號」為南宋時期商船,長30.4米、寬9.8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其發掘工作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已發掘陶瓷大量來自泉州德化窯系,專家推斷:「南海一號」始發地很可能是刺桐港。面對走過的以往,除了讚嘆之外,我們還應該記起成功與失敗,在古人的探索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重見天光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時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噴灑特製藥水加以保護。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     來源:新華網   經過7年的保護挖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艙內超過6萬件南宋瓷器重見天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 海陵島風光無限,回憶前任往事,期待的是目睹「南海一號」的真容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百度海陵島風光無限,當我踏踏實實地站在海島上,看點點帆影,聽陣陣濤聲,始覺這座地處南海的島嶼有別樣的經歷和別樣的色彩。南海I號文物(江西景德鎮窯系青白釉劃花嬰戲石榴紋瓷碗)。梁文棟攝海陵島的風很大很強,不知道看不到希望的張世傑是否在大海中成仁,還是被海浪推到岸邊,隱姓埋名後苟且偷生?這類傳奇在先賢的筆記中和戲曲舞臺上流傳,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真真假假地延續。
  • 為什麼「黑石號」的貨物比「南海一號」更高級?| 肉莊私房話【第四季】NO.31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青白瓷蓋盒南海一號沉船出水黑釉盞南海一號沉船出水青釉刻花碗綜合來看,南海一號所裝載的外銷器物,都不是當時國內流行的高品質器物。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而南海一號就不一樣了,南海一號的船上發現的錨是麻石製作的長方形條板形狀的,這種是中國宋代船隻比較常用的,船身殘骸的木塊也有一大部分是馬尾松墓,這種木頭是在中國的福建廣東一帶比較多見的。
  • 「黑石號」+「南海一號」,從唐宋沉船看海上絲綢之路
    經考證推測,南海一號是從泉州出發,抵達廣州,再一路南下到三佛齊(位於今蘇門答臘島東南),正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南海一號出水的大量瓷器,分別來自浙江、江西、福建等多個地區的窯廠。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市,是宋代著名的青瓷產地。出產的瓷器釉色多為青色或青褐色,本次出水的青釉刻劃花卉紋菊瓣盤就是個中代表,釉色清透,菊瓣紋路保存得很好,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