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預計今日漲潮時上岸[組圖]

2020-12-25 央視網
專題:圖片頻道
專題:「南海一號」古沉船整體打撈

  

  12月24日,運載「南海一號」沉船的「重任1601」巨型駁輪(左)航行在距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外臨時碼頭不到1000米距離的海域。當日上午,運載「南海一號」沉船的「重任1601」巨型駁輪抵達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前方的臨時碼頭,在碼頭外約500米的位置拋錨,將等待風平浪靜的時候拖運裝載「南海一號」沉船的沉箱上岸。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12月24日19時30分]「承載南海一號的沉井距離碼頭只有20~30米的距離,沉井的半潛駁船的纜繩已經拴在碼頭上。

  下一步則需要等漲潮時,將半潛駁船與碼頭對接,用氣囊將沉井轉移上岸。轉移工作預計需要等到25日早上才能進行。(大洋網-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南海一號
    2007年12月28日下午15點,南海一號古沉船完成整體打撈,正式移駐水晶宮。在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和一家英國救撈公司合作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時,意外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龍泉窯系等高質量精品瓷器。
  •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重見天光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時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噴灑特製藥水加以保護。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     自1987年被發現,到2007年整體打撈上岸,「南海一號」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考古工作者按照模擬埋藏環境保護法方案,以田野考古方式發掘水下沉船遺址。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
  • [今日-青島]漲潮時遊玩 轎車陷入沙灘
    [今日-青島]漲潮時遊玩 轎車陷入沙灘 漲潮時遊玩,轎車陷入沙灘。
  • 南海一號發現上萬枚古銅錢 船主或為奸商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日前,考古部門對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發掘工作取得進展,船艙內超過6萬件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光,展現在世人面前。「南海一號」曾被比喻為「海上敦煌」。後來,媒體報導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
  • 「南海一號」為南宋「福船」類古船
    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廣東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發布「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最新進展,公布沉船類型、船貨發掘最新發現以及推測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發現。  「從已發掘暴露的船體結構和船型判斷,『南海一號』沉船是長寬比較小、安全係數高、耐波性好、裝貨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屬於中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
  • 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沉船從被發現到確定方案到完全打撈上岸一共用了整整20年時間!
  • 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向遊客開放 日限3000人次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
  • 漲潮,海洋垃圾延綿數百米
    而在湛江的沿海海灘,同樣每天都會有各種垃圾隨著漲潮被推上岸。在湛江東海島旅遊度假區,遠看一片的碧海藍天,雖然海域的浴場還沒到開放時節,但也有一些遊客被美麗的海灘吸引。在景區的海灘範圍內,沙灘非常潔淨,但在景區以外,卻是另一番景象,放眼看去幾百米都是垃圾。有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垃圾並非遊客丟棄,而是每天漲潮被推上岸海底垃圾,他們也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處理。
  • 「南海一號」發現大量黑色鐵鍋 是當時名震天下的佛山鐵噐
    被逼出來的「南海一號」人們所不知道的是,「南海一號」的發現,其實也是被外國文物海盜逼出來的。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很多文物也流失海外,最著名的有那圓明園獸首,這些只是從陸地上流失的,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廣大海域很長時間內無力維持,所以英國人邁克·哈徹盜挖中國南海裡沉船上的瓷器多達百萬。
  • 考古科普:「南海一號」有多少秘密令人期待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南海一號」水下考古親歷者張威則認為,「南海一號」為福船的可能性最大,福船是一種尖底的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    謎團2 「南海一號」的始發港是哪裡?    專家根據最新情況判定,「南海一號」始發港肯定在中國。
  • 「南海一號」背後,是宋代海上貿易的輝煌
    「南海一號」出水了大量文物      □雲韶  8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提起「南海一號」,大家並不陌生。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南海一號」的「宋金項鍊」曾代表廣東省博物館進行展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除了「宋金項鍊」之外,「南海一號」還有不少珍貴的文物。
  • 「南海一號」考古新發現 佐證泉州或為始發港
    「南海一號」考古近日有新進展。經過發掘,專家推測「南海一號」是南宋中晚期的福船,從我國東南沿海港口出發,在前往南亞、西亞地區開展貿易的途中沉沒。泉州文博界表示,這些新發現進一步佐證泉州可能是「南海一號」的始發港。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
  • 海陵島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 「南海一號」發掘出大量瓷器 或為「福船」(圖)
    「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現場。記者何波攝  「南海一號」發掘進入第二階段 考古專家揭開神秘古船的「籍貫問題」  在歷經5年的考古發掘後,「南海一號」被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當初人們關心的眾多話題中,「南海一號」究竟是福船還是廣船一直沒有最後的論斷。隨著考古發掘工作進入第二階段,考古專家初步認為,「南海一號」屬於福船的概率比較大。
  • 車開到沙灘 遇漲潮被淹
    N海都記者 餘少林 海都訊 2日下午,一輛越野車開到長樂漳港南澳遊玩,車主不知潮汐規律,下車玩水,結果回過頭時,車子已被漲潮海水淹沒,進水熄火,無法開動。車主想盡辦法,直到次日凌晨才將車拉上岸。 這兩天,越野車被淹的圖片傳遍微信圈,引來不少人調侃圍觀。
  • 南海一號沉船——船員生活豐富多彩,堪稱「流動的小型社會」
    「南海一號」考古隊孫鍵隊長稱「南海一號」完整展示了宋代社會,這種說法實不為過。南宋 德化窯青白釉印牡丹紋六稜帶蓋執壺 高26.6、口徑6.7、底徑7.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磁灶窯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 直徑10.2、底徑5.6、高2.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
  • 專家考察明沉船南海一號 稱「海上敦煌」在陽江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海上敦煌」在陽江。  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省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專家組,日前到陽東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除黃偉宗外,參加考察的還有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專家司徒尚紀等。
  • 南海之眼、海底巨人、深藍一號……向更遠更深處潛行!
    壯麗的景觀一般伴隨著悠久的傳說,海南漁民稱此處是定海神針所在,孫悟空拔去定海神針做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測的龍洞;也有漁民說龍洞是南海的眼,藏有南海的鎮海之寶。探險團隊到達時,正逢天氣惡劣,風浪太大,西南風不利探潛,只能等待東北風來臨。因此,團隊只能臨時改變計劃,決定先去島嶼的西南方,先去會會這裡一種非常獨特的海洋生物——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