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動物考古講述令人意外的故事

2021-01-20 天眼新聞

一艘巨大的古代貨船不僅關乎一場財富的冒險,還是一扇今人管窺歷史的「窗口」。2007年整體打撈出海的「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艘船。

過去三年,考古學家從它船體厚厚的沉積地層裡,詳細分析一切與古代人類活動有關的痕跡,其中就包括動物的遺存。

去年冬天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呂鵬帶領的團隊正在將這些破碎的動物遺存逐步「解碼」。通過解碼,骨頭「講」出了令人意外的精彩故事。

結合文獻記載,這艘距今800多年的貨船滿載寶物,目標遠大。但命運弄人,它從中國東南沿海某個港口出發,不久即在廣州陽江海域神秘地折戟沉沙。

動物防疫的「範本」?

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描述了這樣一幅景象:「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人在其中,日擊牲酣飲,迭為賓主,以忘其危。」說的是,遠航南海的木蘭舟上,儲備著可供數百人一年所需的糧食,人們還在船上養豬、釀酒。

「南海一號」或許能夠與之媲美。最新動物考古學研究表明:「南海一號」上攜帶著雞、鵝、豬、牛、羊等家養動物,同時捕撈海洋生物,如螺、貝殼和魚蟹,以擴充食物來源。

呂鵬說,「南海一號」上最多的是86件羊骨,分為綿羊和山羊;還有46件雞骨、40件鵝骨、9件豬骨、1件牛骨,這些動物考古資料證實和補充了宋代文獻的記載。

在這些骨頭中,一種理應常見卻「缺席」的動物讓呂鵬頗費思量——那就是老鼠。他想起了同為宋代沉船的福建泉州灣後渚沉船上,最多的動物遺存就是鼠骨。

這種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沿著纜繩和舢板行動的齧齒動物在遠洋航海中臭名昭著。在航海過程中,因老鼠引發的衛生與防疫問題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14世紀中葉起肆虐歐洲的黑死病。人們普遍相信,來自歐亞草原的老鼠乘船來到歐洲,製造了人類歷史最為慘痛的流行病事件。

呂鵬認為,「南海一號」上缺少鼠骨有幾種可能,「一是我們正在清理,還沒最後確認有沒有;二是老鼠骨骼較輕,可能隨洋流飄走了」。

「不管怎樣,老鼠或者說動物防疫,肯定是當時船上的頭等大事。」他說,否則遠洋航行是不可持續的。

全球化的「福船」?

從動物考古的視角,「南海一號」同樣隱藏著交流和貿易的線索。泉州灣後渚沉船上僅發現了豬、羊、狗這三種家養動物,為何「南海一號」會在動物種類和數量上有這麼大的不同?

「是因為港口不同、或者船員地域構成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呂鵬說,不管怎樣,豐富的動物資源折射了港口的繁盛。

眾多考古和文獻實證顯示: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著名港口如廣東徐聞、廣西合浦港;到唐代逐漸興盛;到宋元時期,指南針的發明、造船技術的發達使之達到一個高峰。

這些家養動物的骨頭大多來自年輕的個體。在遠洋航行中,年輕個體的生命力比較強。呂鵬指出,這說明人們飼養和攜帶它們可能不只為了獲得肉食,還要保證次級產品,如羊奶、羊毛、雞蛋的供應。

呂鵬指出,為保證動物資源在航海過程中的長期供應,船員們可能會從多種渠道及時補充,同時重視對次級產品的利用,「除了自己攜帶,沿途捕獲、停靠岸補給也是可能的渠道」。

呂鵬認為,當「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的宋船穿過南洋,駛向印度洋、到達波斯灣的過程中,可能發生「以物易物」,也很有可能跨洋傳播家畜物種,這或許是人類全球化較早的圖景之一。

宋代船員怎麼活?

還保存著部分立體結構的「南海一號」是一條典型的「福船」:長寬比例較小、耐波性好、裝貨量大。呂鵬結合之前的經驗,認為船上動物很可能被豢養在一個固定區域,「宋船都有著明確的艙室分區」。

他介紹說,宋代遠航船員較多,經常有百餘人甚至上千人。他們分工明確,有船主、綱首、艄公、招頭、作頭、碇手、水手、火兒等。其中,船主地位最高,或兼綱首,如無船主在船,則綱首是一船之長;其後依次是艄公、碇手、水手等。

呂鵬表示,在隨船攜帶動物資源相當有限的前提下,對肉、蛋、奶的享用應該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這意味著,地位較低的船員們可能無緣享受到這些家養動物的好處。

船上的「上層人士」日子則「滋潤」得多。通過分析骨頭上屠宰和火燒的痕跡,考古學家確信:在這艘13世紀早中期的遠洋貿易船上,燒烤肉食所產生的、蒸騰的油脂香氣曾長久縈繞在甲板上。

在遺存裡,考古學家還發掘出一些「玩具」,比如一段被人工打磨過的魚脊椎等。

「船員們會將一些動物殘骨製成骨器,以打發閒暇時間。」呂鵬說,至於它們是來自思鄉的遊子,還是慈愛的父親,「那就是考古之外最美好的想像了」。

屈婷 曹鵬遠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考古科普:「南海一號」有多少秘密令人期待
    多數專家認定,「南海一號」是一艘中國製造的從中國運載貨物出口國外的遠航貨船,主要依據是:船上發現的「錨」,是麻石制的長方形條板,已經被考古專家鑑定為中國宋代的通用船錨;前期探摸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塊,這些木塊的材質大部分是馬尾松木,馬尾松多見於福建、廣東等地。因此,「南海一號」極有可能是在南中國地區製造的。
  • 復刻「南海一號」打撈全程!水下考古的奧秘等你解鎖~
    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這裡山海兼優、景色秀美,擁有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海陵島,以及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環學教育在陽江設立研學基地,融入陽江獨有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資源和海洋科普教育資源,重磅推出以復刻「南海一號」沉船出土為核心的研學課程,滿足孩子們的多樣化成長需求。
  • 南海一號
    2007年12月28日下午15點,南海一號古沉船完成整體打撈,正式移駐水晶宮。在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和一家英國救撈公司合作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時,意外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龍泉窯系等高質量精品瓷器。
  • 「南海一號」考古新發現 佐證泉州或為始發港
    「南海一號」考古近日有新進展。經過發掘,專家推測「南海一號」是南宋中晚期的福船,從我國東南沿海港口出發,在前往南亞、西亞地區開展貿易的途中沉沒。泉州文博界表示,這些新發現進一步佐證泉州可能是「南海一號」的始發港。
  •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重見天光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時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噴灑特製藥水加以保護。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     自1987年被發現,到2007年整體打撈上岸,「南海一號」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考古工作者按照模擬埋藏環境保護法方案,以田野考古方式發掘水下沉船遺址。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
  • 「南海一號」為南宋「福船」類古船
    >>連結  整體移入「水晶宮」內考古  據新華社電在水下沉睡八百多年後,滿載船貨的「南海一號」古沉船歷經整體打撈和考古發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過1.4萬件套。專家推測它是屬於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類型的古船。
  • 南海一號發現上萬枚古銅錢 船主或為奸商
    日前,考古部門對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發掘工作取得進展,船艙內超過6萬件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光,展現在世人面前。「南海一號」曾被比喻為「海上敦煌」。後來,媒體報導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
  • 海鳴記丨南海一號:沉睡深海的「絲綢之路」遺蹟
    更令人驚奇的是,即使過了八百年,古船船體保存依然相當完好,船體木質堅硬如新。2007年,沉船整體打撈成功,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把它命名為「南海一號」,這個不那麼傳統的名字,蘊含著這樣的寓意:「國內第一個沉船遺址,一個新的開始」。但在這成功的背後,是一段複雜而艱辛的打撈之路。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島上還有各具特色的連綿山巒,尤為神奇的是草王山,山上有山,山內有山,山山相疊,峰奇山趣,雄壯中且細膩,闊大而又纏綿,令人流連忘返,暇思無限。開車進入保利正在開發的度假村別墅樓盤,路邊都是樓盤的廣告,看到高高拔起的樓群,眼前一亮,甚為壯觀!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
  • 「黑石號」+「南海一號」,從唐宋沉船看海上絲綢之路
    整個展館以南海I號這艘沉船考古為主題,陳列了2000餘件出水文物。1987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與廣州救撈局合作,在陽江海域搜尋一艘18世紀東印度公司沉船無果,卻意外發現了南宋時期的沉船——「南海I號」。船上載滿了瓷器、金銀、鐵器、動植物殘骸等文物十餘萬件。
  • 瘋狂探險家邁克·哈徹的海洋尋寶活動如何逼出了「南海一號」
    被哈徹逼出來的「南海一號」考古哈徹砸碎的60多萬件南海珍寶,不止提升了沉船遺物的價值,還點燃了中國考古隊的決心和鬥志。迫於哈徹在南海的瘋狂行為,1987年,「歌德馬爾森號」沉船遺物拍賣後的一年,中國「被逼」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水下考古中心的準備工作還未開始,「南海一號」便出現了。
  • 「南海一號」發掘出大量瓷器 或為「福船」(圖)
    「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現場。記者何波攝  「南海一號」發掘進入第二階段 考古專家揭開神秘古船的「籍貫問題」  在歷經5年的考古發掘後,「南海一號」被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當初人們關心的眾多話題中,「南海一號」究竟是福船還是廣船一直沒有最後的論斷。隨著考古發掘工作進入第二階段,考古專家初步認為,「南海一號」屬於福船的概率比較大。
  • 海南中國南海博物館值得去嗎?周邊的意外發現
    中國南海博物館其實是我很早就計劃要去的一個地方,只不過因為看嫦娥五號發射一晚上沒有睡覺,直接去的,看得有點粗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展品讓我打起精神,可能介紹的不是太全面,網友們勿噴啊。整個博物館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外觀建築,宏大漂亮,潔白通透,宛如一艘巨輪的底部倒扣在整個建築的頂部,極具藝術設計大師的風範;而內部的展覽主要講述了我國在南海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除了展出了我們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已經有2000多年的活動歷史證據外,還講述了中國古人在南海活動的故事和歷史。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海陵島風光無限,回憶前任往事,期待的是目睹「南海一號」的真容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百度海陵島風光無限,當我踏踏實實地站在海島上,看點點帆影,聽陣陣濤聲,始覺這座地處南海的島嶼有別樣的經歷和別樣的色彩。在海陵島,面對「南海一號」就是這種心情。每年8月1日中午,伏季休漁結束,漁船從閘坡漁港啟航奔赴漁場。梁文棟攝海邊,一座由曲線交織而成的,又如波濤一樣翻滾起伏的建築,與我們遙遙相望。海藍與深藍的色調,把這座自由、浪漫的建築塗出幾分神秘。
  • 「南海一號」背後,是宋代海上貿易的輝煌
    「南海一號」出水了大量文物      □雲韶  8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提起「南海一號」,大家並不陌生。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南海一號」的「宋金項鍊」曾代表廣東省博物館進行展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除了「宋金項鍊」之外,「南海一號」還有不少珍貴的文物。
  • 專家考察明沉船南海一號 稱「海上敦煌」在陽江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海上敦煌」在陽江。  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省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專家組,日前到陽東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除黃偉宗外,參加考察的還有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專家司徒尚紀等。
  • 入選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海I號」牛在哪兒?
    日前,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我們熟悉的考古,大概都是陸上的考古。但你知道什麼是水下考古嗎?簡單來說,就是陸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1987年,我國發現了「南海一號」,它對我國的水下考古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們在這艘800年前的古船中,發現了18萬件文物。究竟如何進行水下考古呢?
  • 回望絲路歲月,講述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2019年是「絲綢之路:(起始段)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申遺成功的第五年,絲路沿線博物館圍繞「絲綢之路」主題策劃和舉辦的展覽非常之多,大多展覽基本都是站在宏觀的視角講述絲路故事,比如2014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大型文物展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