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南海一號」打撈全程!水下考古的奧秘等你解鎖~

2021-02-13 博實樂環學教育

  前幾個月播出的《天天向上》節目帶火了珠三角上的一顆明珠——陽江。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這裡山海兼優、景色秀美,擁有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海陵島,以及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陽江歷史悠久,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境內現存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中開展海洋非遺考古等主題研學活動的絕佳目的地。環學教育在陽江設立研學基地,融入陽江獨有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資源和海洋科普教育資源,重磅推出以復刻「南海一號」沉船出土為核心的研學課程,滿足孩子們的多樣化成長需求。

  「南海一號」是一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南宋古船,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沉船。

▲海絲博物館裡「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

  孩子們將前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通過探索操舵航海的多媒體體驗裝置,揭秘「南海 1 號」古船沉沒的謎團;觀察沉船上打撈上來的歷史文物,追尋海上貿易的珍貴印記,追憶大宋王朝海上絲路的輝煌歷史;並深刻理解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第一次「整體打撈」的裡程碑意義

  參與一場「真實海洋考古」無疑會令孩子們獲益良多。本次研學,孩子們將復刻13年前中國水下考古隊打撈「南海Ⅰ號」的全過程,還原相同的現場環境和打撈工具模擬「四大關鍵打撈步驟」(勘探與清理→沉井定位與下沉→沉箱起吊與出水→拉移進館),直面經過放大的打撈工程核心技術難點的真實考驗 ,引導孩子們運用工程學、化學和文物修復等跨學科思維去解決問題,完成一次考古初體驗。

  孩子們將全身心沉浸與感受這個裡程碑式的水下考古打撈作業,需要面對全力以赴後扔有可能「打撈失敗」的可能性,體驗當年水下考古隊員的真實心境,萌發更嚴謹與謙卑的科學探究態度,以及精進學術能力的決心。

  學習非遺文化,是孩子們在研學中不可或缺的人生體驗。孩子們將體驗享譽海內外的陽江非遺文化代表——風箏和漆器製作,與非遺文化傳承人零距離對話,感受陽江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堅守和非凡技藝。

  在中國風箏界,素來有「北有濰坊,南有陽江」之說。陽江作為南派風箏的發祥地,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孩子們了解風箏的製作流程,學習「扎、糊、繪、放」製作工藝,觸摸風箏文化的精髓。

  漆器工藝是古老華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而陽江漆器別具一格,清末民初時期,外出僑民以擁有陽江漆皮箱等漆器產品為榮。孩子們學習陽江漆器髹飾技藝,親子實踐製作漆器工藝品,品味這項即將失傳手藝背後的古老智慧。

  紅樹林保護和恢復已經成為包括菲律賓在內的許多沿海國家減災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將進一步加劇海洋災害,也將愈加凸顯紅樹林的海岸防護效益價值。

  本次研學,孩子們走進陽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尋找認識依賴紅樹林生存的動植物,如跳跳魚、小螃蟹等,解密紅樹林的生態群落與生物環境,了解紅樹林在生態、教育、經濟、旅遊、科研等維度的價值,探索紅樹林的保護措施親手種下自己命名的紅樹幼苗,為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出份力,將保護海洋自然的理想根植心中。

     沙灘是孩子們的樂園。迎著朝陽,孩子們將踩著軟軟的沙灘,開啟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會,孩子們為了小組的榮譽,努力燃燒自己的卡路裡,提升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

  孩子們最愛的篝火晚會,也要拉開序幕了。孩子們歡聚在這片沙灘上,手拉手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歡快地載歌載舞,即使沒有舞蹈功底也可以樂在其中,做遊戲,展示自己的獨特才藝,盡情燃燒激情,想必也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燃的了。

宋朝是中國古代僅有一個壽數超過300年的王朝,也是當時世界與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裕、科技最發達的朝代。孩子們通過「南海一號」古沉船遺址和眾多文物,學習海絲歷史,更形象地了解大宋王朝的文明。此外通過陽江兩項非遺文化的體驗,在孩子們心中播下非遺傳承的「種子」。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刻認知和親身體驗,讓中華文化自信無聲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在南海一號研學課程中,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實地探索,全面了解南海一號的相關背景知識。接著在打撈沉船的過程中,沉浸式體驗水下打撈作業中遇到的各種不確定性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具體場景中,提升多學科知識運用的能力,增強面對逆境的勇氣和戰鬥力。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水下考古作業的學問和艱辛,激發孩子對水下考古事業的敬畏心。

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護林帶,又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科學家估計,世界上50%的紅樹林和海草以及至少25%的潮汐沼澤地已經消失。通過本次「守衛紅樹林」的活動,增強孩子們保護紅樹林的責任,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責任。

活動主題:非遺技藝與當代傳承

抵達陽江後,前往漆器院,在非遺專家帶領下,學習漆器髹飾技藝的歷史沿革與精湛技藝,與藝術家面對面,欣賞館內漆器藝術藏品的不同風格以及背後的故事;午飯後親自體驗製作漆器工藝品。晚上乘車前往海陵島,舉行開營儀式。

主題:海絲歷史&復刻「南海一號

上午走進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拜訪「南海一號」沉船遺蹟,通過各種文物了解南宋古人生活、追尋海上貿易的珍貴印記,了解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 0 到 1的經歷! 下午,在同一片沙灘上,模擬古沉船的打撈任務,孩子們各有分工,將集體探究和模擬沉船打撈並作報告。

主題:保護紅樹林,守護最美海岸線

上午孩子們來到沙灘上進行海灘戶外拓展活動,來一場愉快的沙灘運動會。下午前往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了解紅樹林生態群落以及與海洋的關係,研討如何保護紅樹林,親手種植幼苗,為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出力。晚飯後開啟沙灘篝火晚會,盡情展示才藝。

活動主題:放飛夢想,向陽而生

前往陽江風箏館, 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了解風箏的製作流程與製作工藝,並親手製作陽江風箏,學習風箏放飛的技巧,放飛自己親手製作的風箏,體驗自己動手的成就感以及放飛夢想的喜悅。午飯後踏上返程之旅。

備註:研學課程可豐富延展,更有海島生存訓練、

閘坡觀測站海洋主題研學供師生選擇。

招生範圍:8-15歲學生

聯繫電話:18676637011

費用包含:

1.研學:課程,活動

2.接待:研學導師與學生配比 1:10

3.餐食:中餐&西餐

4.住宿:四星酒店標間

5.保險:人身意外傷害及醫療險

費用不包含:

1.研學活動費用包含以外的所有費用

2.個人消費:購物、洗衣、電話、上網、郵寄等費用

3.自出發地至陽江目的地


報名諮詢

環學教育,作為全球領先的K12教育集團——博實樂旗下的綜合教育領導品牌,致力於創建中國一流、世界領先的素質教育平臺,業務覆蓋泛遊研學教育、泛營地教育及素質教育培訓,為3-18歲全球學子打造真正的環球課堂,提供全方位優質教育服務。環學教育擁有資深產品研發團隊、行業名師、專業教練及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秉承 「因我們的存在,讓孩子們更加快樂!」的堅定使命,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中心,打造輻射大中華區的教育服務網絡,匯集全球集優教育資源,為學校、機構、社區提供兼具實用和創新的整合素質教育解決方案。

關注更多環學教育產品

相關焦點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這次評選兼顧了時代性、地域性以及水上水下的考古成果,而其中的「南海一號」就是水下考古成果的代表,「南海一號」的打撈挖掘史就是中國水下遺產保護和挖掘的進化史。1989年國務院頒布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對南海古沉船立項。俞偉超先生命名為南海一號。1989年11月卻日開始正式打撈,但是後來由於資金等問題打撈擱置了。1999年,香港人陳來發募集資金,再次開始進行考古打撈工作2001年正式開始勘探。
  • 考古科普:「南海一號」有多少秘密令人期待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南海一號」水下考古親歷者張威則認為,「南海一號」為福船的可能性最大,福船是一種尖底的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    謎團2 「南海一號」的始發港是哪裡?    專家根據最新情況判定,「南海一號」始發港肯定在中國。
  • 南海一號
    2007年12月28日下午15點,南海一號古沉船完成整體打撈,正式移駐水晶宮。由於該沉船海域位於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後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經過前期的一些試探性水下考古,待得技術成熟,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確定。同時期,廣東省政府批准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
  •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 「南海一號」為南宋「福船」類古船
    >>連結  整體移入「水晶宮」內考古  據新華社電在水下沉睡八百多年後,滿載船貨的「南海一號」古沉船歷經整體打撈和考古發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過1.4萬件套。專家推測它是屬於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類型的古船。
  •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直擊:必須適應海底黑暗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直擊    「南澳一號」,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漁民的盜撈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實物例證,它免於再次被破壞的唯一途徑就是搶救性發掘。「南澳一號」沉船考古被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列為2010年的「一號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讓億萬觀眾目睹了「南澳一號」考古發掘的現場    5月21日,廣東汕頭南澳島。    在經歷了一夜雷電交加的大雨之後,狂暴的大海終於平靜下來,溫柔地舒展開藍色的碧波。
  • 「南海一號」考古新發現 佐證泉州或為始發港
    「南海一號」考古近日有新進展。經過發掘,專家推測「南海一號」是南宋中晚期的福船,從我國東南沿海港口出發,在前往南亞、西亞地區開展貿易的途中沉沒。泉州文博界表示,這些新發現進一步佐證泉州可能是「南海一號」的始發港。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入選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海I號」牛在哪兒?
    日前,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我們熟悉的考古,大概都是陸上的考古。但你知道什麼是水下考古嗎?簡單來說,就是陸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1987年,我國發現了「南海一號」,它對我國的水下考古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們在這艘800年前的古船中,發現了18萬件文物。究竟如何進行水下考古呢?
  • 專家考察明沉船南海一號 稱「海上敦煌」在陽江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海上敦煌」在陽江。  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省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專家組,日前到陽東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除黃偉宗外,參加考察的還有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專家司徒尚紀等。
  • 廣東陽江有一座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廣東陽江有一座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下簡稱海絲館)是以「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展現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的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將宋代沉船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向觀眾開放
  • 國家博物館展出中國水下考古成果 以饗觀眾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應妮)還沒走近展廳,你就能聽到「咕嘟、咕嘟」的冒泡聲兒……這是2日在此間國家博物館開展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成果展」,力求以場景重現的形式讓觀眾有親臨之感。  中國的水下考古始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歷史博物館啟動了水下考古工作,在20餘年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大海域進行的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福建定海白礁一號、遼寧綏中三道崗、廣東南海一號、西沙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遺址的重大發現與發掘,極大推動了中國古代海洋交通史、海外貿易史、外銷瓷、造船史、古代城市布局等課題的研究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定海灣的水下考古調查始於1989年秋。  1990年春,首屆中澳聯合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定海灣實習,對此進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並對白礁一號沉船遺址作了試掘。  1995年春夏之際,中澳聯合水下考古隊對白礁一號遺址作了正式發掘,並在定海灣繼續進行水下考古調查。
  • 瘋狂探險家邁克·哈徹的海洋尋寶活動如何逼出了「南海一號」
    被哈徹逼出來的「南海一號」考古哈徹砸碎的60多萬件南海珍寶,不止提升了沉船遺物的價值,還點燃了中國考古隊的決心和鬥志。迫於哈徹在南海的瘋狂行為,1987年,「歌德馬爾森號」沉船遺物拍賣後的一年,中國「被逼」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水下考古中心的準備工作還未開始,「南海一號」便出現了。
  • 海鳴記丨南海一號:沉睡深海的「絲綢之路」遺蹟
    2007年,沉船整體打撈成功,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把它命名為「南海一號」,這個不那麼傳統的名字,蘊含著這樣的寓意:「國內第一個沉船遺址,一個新的開始」。但在這成功的背後,是一段複雜而艱辛的打撈之路。英國職業尋寶家邁克·哈徹此事震動了中國政府,國家立即著手組建中國水下考古隊,第二年,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成立,張威被任命為中心主任。但還未來得及招兵買馬,一項艱難的任務就出現了。在陽江市附近,中英兩國合作打撈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上面有大量精美瓷器,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密切聯繫!
  • 南宋的「大航海時代」:「南海Ⅰ號」水下考古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承辦的「南海Ⅰ號」保護髮掘項目階段性工作通氣會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召開。南海Ⅰ號沉船位置和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置示意圖如何打撈「南海Ⅰ號」「南海Ⅰ號」發現於1987年。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