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湖北人很多。
想來有點奇怪,小編作為一個學習、工作、生活在成都整十年的湖北人,因為疫情,過年期間不能回湖北老家而生出的鄉愁,全都在一碗熱乾麵上爆發了出來。
離開武漢來成都算起來已經整整十年,以前一直在成都的美食天地裡浪遊,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單純地想吃一碗武漢熱乾麵!
宅在家的時候就在想,等可以出門了一定要在成都找碗熱乾麵吃。
嘿,還真給我找著了!
地鐵桐梓林站C口出來往前走幾步,左拐進入中苑巷,在一道的榕樹下往前走,穿過窄窄一條航中街,左手邊不遠處就是這家老武漢熱乾麵烤吧。
店名簡單、樸素、指向明確:老武漢人開的,主要賣熱乾麵和燒烤。
熱乾麵+面窩+蛋酒=過早
熱乾麵,第一次吃的人可能大都吃不慣,卻是武漢人的過早首選:
鹼水棍棍面在滾湯裡汆燙幾下,往一次性紙碗一裝,淋上芝麻醬等等配料。無論男女老幼,面碗一端,一次性筷子一撇,一手持碗,一手握筷,在碗中翻花似地上下翻拌,撩起到半空中,隨後又翻回到碗中乾坤。
無名指指尖輕翹,優雅勾起甜豆漿、面窩、豆皮、糯米雞、歡喜坨……匆匆之間,看似狼吞虎咽,實則悠悠然也。上下翻飛,拌勻了端起就走——邊走邊吃沒問題,不怕吃得油湯滴水。
學生時代常常聽到的玩笑是,沒在武漢最「野」的公交車上吃過熱乾麵,就不是武漢人。(但武漢最「野」的公交車到底是哪趟,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多年以來竟也沒個定論。)
這家,第一次去吃是很激動的。一來,能在成都找到一家熱乾麵就不那麼簡單;二來,既然敢打上「老武漢」的招牌,就應該還是要有兩把刷子。
到店點了單,可以在還算寬敞的室內坐,最近也可以在戶外的樹下,佔一個小桌子。在外面坐下來,不多時,就喊我們自己去打調料。
自助打調料的事情,以前在武漢過早沒碰到過。不過也理解,口味可能有不一樣嘛。
面是加好了芝麻醬、生抽老抽香油這些基礎配料的,剩下5種料供自己選:辣蘿蔔、酸豆角、蔥、香菜、辣椒油,加哪樣不加哪樣,加多加少隨便選。
我一般就是加2勺酸豆角、1筷子香菜、2勺辣椒油。端到外面桌子上,趕緊開始拌。
拌熱乾麵是個短跑衝刺,從拿到的那一秒開始,必須越快越好地將其攪拌均勻。攪動時麻醬的氣味隨著初夏溫熱的空氣彌散開來,水分和醬料隨著每一次翻拌,逐漸附著在面上。
黃生生的面,每一根都用香油潤過一遍,再等掛全部上噴香的芝麻醬的時候,就可以開動了。
這家熱乾麵味道是對的。儘管離開武漢後已經十來年沒再吃過熱乾麵,第一口下去那種熟悉的味道,仍舊被喚醒了。
用的是黃芝麻醬和小磨香油,拌好之後不稠也不稀。雖然叫熱乾麵,但真說不上熱,吃起來是完全不燙口的,適合大口咀嚼。
芝麻醬和香油的配搭,對四川人來說可能多少有點陌生,吃多了容易打悶,所以要加辣蘿蔔和酸豆角來中和一下。
即便如此,吃不慣甚至完全不喜歡熱乾麵的肯定也是大有人在。但熱乾麵在非武漢土著身上,第一遍要是吃不慣,如果願意多嘗試幾次,時常會印證那個詞:「真香!!」
前面說的武漢人的早餐裡,老武漢熱乾麵烤吧在賣的還有面窩。
面窩是用中間有凸起的圓形鐵勺,盛上用大米和黃豆磨成的漿,加點鹽、薑汁和蔥花,放在油鍋裡快速炸成一個中間有個小圈圈的粑粑,講究的一般還要在表面撒幾顆黑芝麻。
▲圖源/樂活武漢
老武漢的面窩是限量供應,因為是每天現磨豆子和米,又是夏天,放久了就壞了。11點到1點之間去吃比較保險,經常中午偏晚一點去就已經沒了。
幾乎和所有的炸物一樣,面窩也是一炸出來端到桌上,就應該馬上送到嘴裡,才不得被辜負(不然可能就會悶油)。
面窩小小一個,口感卻很豐富:金燦燦一個面圈,比很多武漢的店都炸得pao。外圈和內圈都被炸得焦焦的,吃起來嘎嘣脆,中間是油酥香,再後面則是綿軟的嚼感。
混合著黃豆香,又被米漿綜合了豆腥味,偶爾碰到一粒黑芝麻,增加一絲異香。
一大口咬下去,酥脆、焦香、綿密,三層口感和諧相處,不油膩,也不哄搶,常常是還沒注意到就已經吃完了。
前面兩種早餐小吃都比較的紮實,老武漢也「一鍵三連」推出了熱乾麵和面窩的好朋友——蛋酒。
蛋酒跟四川的醪糟蛋挺相似,都是醪糟、蛋液和白糖的組合。分量足,喝著略微有點蛋腥味。
老闆最近還引入了在武漢本地很有名的鹽汽水「鹹夥計」,大家也可以嘗嘗鮮。
問了一下武漢的朋友,現在武漢過早,1碗熱乾麵+1個面窩+1碗蛋酒,三件套的價格大概是5+3.5+2=10.5元,像蔡林記這樣的老字號更貴上個幾塊。
老武漢的三件套套餐價是18元(春節前套餐價在13,漲了幾塊錢),對今年的情況來說,好像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當然,你也可以單點。
其他過早的小吃,比如牛肉粉、重油燒麥,這裡也都供應,我還沒來得及一一吃過,據說重油燒麥很不錯。武漢人的早餐真的是熱量炸彈、澱粉核武、扎紮實實,等過段時間老闆上了豆皮,那可真的是要人升天。
燒烤+時令菜=隱藏菜單
老武漢熱乾麵烤吧的菜單是分白天和晚上的。
由於疫情的關係,最近還沒有出早餐,一般從上午11點開始營業。主營的就是熱乾麵、面窩和蛋酒等等早點。到了晚上,大廚上場,除了熱乾麵,就還有更多的燒烤、炒菜。
城市不同,燒烤的個性也多少不一樣。
武漢燒烤,跟成都燒烤比起來,麻辣味少一點,多一些孜然味道——據說是新疆燒烤一脈。
這家的烤茄子是一絕:一顆大茄子被剖開,密密麻麻碼了細細的蒜蓉,再撒上一點小米辣和蔥花。烤得是四周的茄子皮出了焦香,而中間的茄子肉則是綿密細膩,在等下看著閃著油脂的光。
烤肉用的是細細的鐵籤籤,略帶點辣的孜然風味。豬肉和肉筋的混雙組合,肥瘦均勻、外焦裡嫩、肉質新鮮、筋骨分明,在成都初夏的露天小桌旁吃起來,格外愜意。
這家店更絕的是,時常會更新武漢的時令菜,比如冬天的菜單上就有大名鼎鼎的「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對武漢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可能比起豌豆尖之於成都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荊楚網-楚天金報》2013年的一則新聞裡,甚至提道:「『國寶級珍品』洪山菜薹因在武漢寶通寺的塔影鐘聲中長成而馳名……一種更為極品的洪山菜薹將於下周拍賣——它是由寺內得道高僧親手培育種植的10份菜薹,每份起拍價9999元,每份約1200克,拍賣所得將用於慈善。」
▲洪山菜薹「塔影田」 ,攝影/萬多,圖源/網絡
當然了,現在不是洪山菜薹的季節,最近這家店的時興菜,成都的朋友可能沒聽過——藕帶。
白色的長條,尖尖上翹,帶一點嫩黃色,看起來像毛筆尖,也像古人用的玉簪,所以藕帶也有一個文縐縐的名字,叫藕簪。
你們看這圖,有沒有一點像是折耳根。
藕帶是武漢人夏天的限量美味,其實就是幼年的藕。初夏的時候,藕正瘋長,這個時候需要進行「間苗」,摘掉其中一些幼梗,好留出生長空間。
被留下的繼續好好生長,到了冬天再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是面面的排骨藕湯;而被摘掉的,也不浪費,武漢人十分懂得要珍惜這口美味。
老闆也是捨得下成本,直接從武漢空運過來。說是早上4點多從藕田裡摘了,冷藏,8點多上飛機,10點多就到了雙流,老闆開車去接回來,中午就可以吃到了。
回來仍然放在冰水裡,就在店門口樹下放著,陽光透過榕樹投下點點光斑,看著可不起眼,但味道很妙。
藕帶可以生吃、清炒,或者做泡菜,更受歡迎的是加泡椒炒,酸辣藕帶,成都人肯定喜歡。
猛火快速翻炒,把淅出來的水分鎖住。切成菱形的藕帶,在管道裡藏入了這新鮮的湯汁,吃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不然就漏出來了。口感是脆生生的,像是去了筋的菜梗,比脆藕又更多一些清甜。
一盤酸辣藕帶的價格著實不菲:48元!
粗略對比了一下,在這裡的價格,大概是在武漢本地兩倍多。但一個月不到的賞味期,再加上空運的成本,對於想嘗鮮的,或者就是好這口的人來說,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老武漢的老闆發仔也是武漢人。幾年前來成都定居,也是苦於在成都吃不到喜歡的熱乾麵,就同幾個朋友一起,籌備著開了這家熱乾麵店。
店是去年九、十月份才正式開張,開了兩個多月,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十二月中旬,發仔早早就給員工們(多是湖北人或者武漢人)放了假,結果因為疫情,師傅們一直沒能回成都、等大家回來,又做過幾次核酸檢測,確認安全後,到4月底才重新開業。
來這家店吃的多是湖北老鄉和他們帶來的朋友,漸漸的朋友又帶新的朋友來。老闆還建了一個老鄉群,偶爾大家還組織一起喝喝酒,爬爬山什麼的。
老闆很健談,操一口武漢腔。以前在武漢的時候覺得武漢話聽著蠻兇,多年後聽著卻是格外熟悉、可愛。
他介紹說,熱乾麵的麵條是在成都一個縣上找的工廠做的,調了蠻多遍,運氣好遇到一個以前在廣東做過熱乾麵麵條的師傅,專門給製作。
店面也不大,十來張小方桌,分三列。兩面的牆上都有投屏,隱約有一種喝著夜啤酒吃著小龍蝦看世界盃的想像。
自從發現這家店,我已經去吃了三五次了。帶過兩位朋友,一位成都人,一位蘇州人,都是第一次吃熱乾麵。二人的評價如何呢?
蘇州人D:麻醬的鹹香,很適合(實際上)很重口的江南人的口味。
成都人Leslie:作為熱乾麵小白,反正也沒吃過什麼所謂正宗,體驗感是超過食物本身的。加佐料的過程具有社交屬性,和懂的朋友分享怎麼加,加哪些很有趣。口感上來說,本人還是很喜歡吃麵,吃到後面確實幹,有點挑不動。作為四川人,最開始很難接受麻醬這種東西,後來嘗試了北方火鍋逐漸愛了。麻醬的香味有支撐我繼續吃,編輯老師的問題,拍了半天,我面坨起了。(編輯老師:???)
在成都的湖北人,欠熱乾麵的湖北人,來桐梓林吃一碗熱乾麵吧。
探成都,走不停
老武漢熱乾麵烤吧
人均18元
武侯區中苑巷6號附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