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園區南大道項目建設文物勘探時,發現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代墓葬,經考證,這是唐代著名女官、詩人---上官婉兒之墓。
上官婉兒(664年-710年7月21日),複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唐代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人。上官婉兒因聰慧善文被武周女皇武則天重用,封為「內舍人」,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上官婉兒不僅工於政治,在唐代文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唐詩》收錄其遺作三十二首。
《中國仕女圖》中的上官婉兒畫像
上官婉兒墓位於鹹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北,東南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4.2公裡,距唐長安城遺址約25公裡。該處在唐朝為「雍州鹹陽縣茂道鄉洪瀆原」 ,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墓葬區。
上官婉兒墓發掘現場
上官婉兒墓規模不大,陪葬品也不多,但墓的規制等級較高。公布的發掘報告顯示:上官婉兒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龕的單室磚券墓,坐北朝南,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組成,水平全長36.5米,深10.1米。墓室雖未發現有被盜痕跡,但早期人為大規模損毀嚴重,頂部全部塌陷,鋪地磚全部被揭起,四壁殘餘部分最高僅1.38米。墓中未發現棺槨痕跡,但有骨骸殘存。墓室最重要的出土發現是墓誌碑,墓誌蓋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志文楷書,近千字,記載了上官婉兒的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更加真實的反映了歷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史學研究價值。
上官婉兒墓誌碑
上官婉兒的墓發掘完成準備回填時,來了一些河南三門峽人,自稱是上官婉兒的後裔,要求對墓葬進行保護或將墓葬遷回河南。上官婉兒的故居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陝州古城東北隅的上官巷
2015年1月,按照時任陝西省主管副省長白阿瑩的指示,有關部門將上官婉兒墓區開闢為一小型城市公園——上官婉兒公園。公園用石頭、沙粒按墓室的比例在原址上做成平面圖,標記了墓道、天井、壁龕、甬道、墓室的位置,中間埋置石碑,說明地宮情況,墓道東側是複製的墓志銘,南北兩頭修建的石壁牆上面鐫刻著上官婉兒的詩詞和人物故事。
上官婉兒公園位於鬧市之中,城市道路從墓兩邊繞過
上官氏祖上在西漢時就多人為官。上官婉兒高祖父上官賢在北周時任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時任江都宮福監,祖父上官儀在唐高宗時任宰相,也就是唐詩裡「上官體的創始人」。
唐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廢武則天的詔書,與上官婉兒的父親上官廷芝一併被武則天以「離間二聖、無人臣禮」的罪名所殺,剛剛出生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
雖為奴僕,但聰敏異常的上官婉兒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熟讀詩書,不僅能吟詩著文,且明達吏事。
上官婉公園綠草如茵
儀鳳二年(677年),十四歲的上官婉兒受到武則天的召見並當場出題考較。上官婉兒的聰敏和才智讓女皇非常喜歡,當即免去其奴婢身份並命其入朝成為武則天的貼身女官。此後的27年裡,上官婉兒逐步走入武周政權的核心,特別是在中宗朝被封為昭容(正二品),達到了權力的巔峰,被稱為"巾幗宰相"。上官婉兒自幼聰慧,進入官場後,她在充分施展政治才能的同時、文學才能也發揮到了極致。
在被唐中宗李顯封為昭容之後,上官婉兒曾經勸中宗擴大書館,增加學士,網羅人才。在她的建議下,當時英才幾被收羅殆盡,這對於發展唐朝文化,鞏固唐朝統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園裡詩畫牆上上官婉兒的塑像
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殺了上官婉兒,但很感念她的才情,下令讓張說收集整理上官婉兒的遺作,就是後來的《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可惜歷經時代的變遷,這本文集已經亡佚了,但一些殘篇仍能顯示出上官婉兒的才華橫溢,一首《彩書怨》更是其令人稱道的代表作。
上官婉兒的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作之詩,中宗李顯又令她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因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靡然成風。上官婉兒酷愛藏書,曾藏書萬餘卷,所藏之書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後,其書流落民間,依然芳香撲鼻且無蟲蛀。
公元710年6月,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在神龍殿毒死丈夫中宗皇帝李旦,準備效仿武則天。臨淄王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被韋後所立的傀儡皇帝---唐殤帝李重茂被廢,韋後勢力被徹底剷除。在政壇混跡多年的上官婉兒對當時的情勢早有準備,她拿出自己當初起草的李隆基的父親——李顯繼帝位的遺書底稿,想以此向李隆基證明自己並非韋後一黨。
唐玄宗畫像
李重茂繼帝位的遺昭是被韋後篡改過的,上官婉兒起草的遺詔底稿是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繼承人。但這並未能挽救上官婉兒的命運,李隆基最後還是殺了她。
「婉兒亦斬於旗下」。——《舊唐書》
公園裡上官婉兒墓的五天井圖
關於唐玄宗李隆基誅殺上官婉兒的原因過去史學界普遍認為:上官婉兒與武三思關係淫亂,實屬韋後一黨,雖然她拿出了自己起草的支持李隆基父親李顯繼帝位的詔書底稿,但並未能得到李隆基的信任,所以被殺。《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上官婉兒和韋後關係密切,是武韋集團的成員(武指武三思),所以李隆基才除掉她。
「時昭容上官氏常勸(韋)後行(武)則天故事」 ——《舊唐書》
然而上官婉兒墓志銘卻顛覆了歷史記載。墓志銘表明:上官婉兒不僅與韋後並非一黨,甚至「勢同水火」。墓志銘記載:上官婉兒四次上書反對韋後之女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的企圖,先是檢舉揭發,其次辭官不做,再次削髮為尼,最後以死相諫,使韋後和安樂公主的圖謀失敗。
「上之,請擿伏(指揭露隱秘的壞事)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墓志銘
顯然,上官婉兒和韋後不僅不是一黨,而且關係非常不好。
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的目的是為除掉韋後一黨,為何要殺掉不是韋後一黨的上官婉兒呢?
根據墓志銘記載,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的經歷非常相似,且上官婉兒的政治能力、地位和影響力能左右局勢,上官婉兒即便成不了武則天第二,也會是一股可怕的政治勢力。李隆基殺上官婉兒,既可防止武則天現象再現,也除掉了潛在的政敵——太平公主的一條膀臂。
「年十三為才人,該通備於龍蛇,應卒逾於星火。先皇撥亂返正,除舊布新,救人疾苦,紹天明命。神龍元年,冊為昭容。」——墓志銘
墓室和墓志銘發現的地方
發掘上官婉兒墓時,發現該墓並未被盜擾,但墓室損毀嚴重,第四、五天井與第五過洞及甬道被大範圍擾動,第五過洞及甬道頂部不存,墓底的磚都被揭起,甬道前砌築磚封門僅殘餘二層。從天井、甬道和墓室被大範圍破壞的情況判斷,不似一般盜墓行為,應系大規模、有組織的惡意破壞行為,分析很可能是「官方故意毀墓」行為。那麼,究竟是誰又為何故意毀掉上官婉兒的墓呢?前兩個壁龕,發掘時,裡邊僅有些橫七豎八的陶俑
墓志銘顯示:上官婉兒死後,太平公主非常難過,自己掏錢給上官婉兒修墓,並為其平反。所以墓志銘裡上官婉兒為自降身份後的「婕妤」,而墓志銘蓋子上卻是「昭容」。太平公主這樣的做發即是感情使然,也有藉此來否定李隆基的政治意圖。
「皇鑑昭臨,聖慈軫悼,愛造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以大唐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於雍州鹹陽縣茂道鄉洪瀆原,禮也,龜龍八卦,與紅顏而並銷,金石五聲,隨白骨而俱葬。」 ——墓志銘
「唐隆政變」後,「唐隆政變」的兩個聯手發動者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為了權力矛盾加劇,逐步變為宿敵。713年(先天二年)7月,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全殲太平公主餘黨,賜死太平公主,並毀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墓。
曾經是太平公主的同黨的上官婉兒在死後3年也未能倖免,「先天政變」的發動者為了洩憤,很可能把她的墓與武攸暨的墓一併破壞。這是目前史學界屆比較認同的一種推測。
也有人認為,隋唐皇族有草原民族鮮卑人的血統,他們較少受漢人禮教的束縛,少有漢人的保守,顯得更開放包容,特別是女性地位較高,所受束縛較少。武則天的稱帝激發了許多女人的政治圖謀,韋皇后、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先後以各種手段妄圖取得帝位,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一股女人篡位風。李隆基先後發動「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除掉了妄圖做武則天第二的韋後、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等女性,李隆基等人的行為是男權對女權的鬥爭,上官婉兒只是這場性別大戰的犧牲品。
上官婉兒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才女,以其聰敏和才幹縱橫馳騁於唐朝的政壇和文壇,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宰相,為中國歷史增添了亮麗的一筆。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令人盪氣迴腸,其人生悲劇也是中國封建男權社會的必然。無論如何,上官婉兒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多彩凝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