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傳媒出了一季度財報,非常遜色,淨利潤同比下滑71.81%。扣非淨利潤降89.17%。
有人說,分眾這回,把整個行業的皇帝新衣給扒了,講故事的公司因此會默默的低下頭。
也有人說,未來我國電梯行業數會超過600萬,只要電梯媒體行業賽道繼續擴大,分眾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誰的觀點更具有價值呢?
接下來,我會從更真實的視角和大家分享關於它的思考。
▼
我曾經誇過,分眾的商業模式非常不錯,在樓宇間精準定位,打敗了眾多湧入樓宇廣告行業的商家。
實際上,就連新潮也整不垮它。一家好的公司,離不開一個優秀的執行者,江南春在戰略上就贏得了眾彩。
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明星戰略夥伴,比如阿里,騰訊,BAT的入股,就在去年7月,阿里就宣布以150億戰略入股分眾。
可見,大家都看到了這家公司潛力是可以深挖的。
就拿我們小區說,分眾家的廣告幾乎覆蓋了各個樓層,不光只有電梯。值得注意的是分眾為了讓廣告有快速的到達率,針對每一棟的需求,居然投放了不同的廣告。
分眾「對症下藥」做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A座電梯間是房地產,B座則是汽車廣告。
分眾能做到有針對性的投放,必定提高了廣告效率。我相信,這也是大家認為分眾最為牛批之處。
不過,這麼牛的商業模式,年報,一季報都給了當下傳媒行業當頭一棒。
▼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傳媒行業周期:
自從2018年第四季度起,中國廣告市場增速就開始疲軟,但是,媒體廣告位費,租金,設備折舊,人工成本,卻還保持了原來的增速。
競爭對手:
面對周期下降,企業正常的應對方式是,縮減員工成本,降低租金,範圍縮小,業務範圍擴增,防止客戶的流失。但是因為競爭對手的存在,這些都沒辦法一次性做到,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擴張。保住份額抵禦競爭對手,最後虧的肯定是全體股東了。
整個市場環境:
分眾傳媒護城河在擴張下肯定是拓寬不少,可是在現階段起不到任何作用。
因為,不僅僅是廣告行業,所有行業都在經歷下滑,經過2018年誰不是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
廣告主對廣告預算減少,買家消費降級,對於宏觀需求自然少了。其中,不妨看看分眾傳媒的應收帳款,很明顯廣告主沒錢填窟窿,自然應收款的周期越拉越長。
一來,源頭減少開支,二來,末端沒錢消費。中間商肯定日子也不好過。
廣告商的來源就是,依附實體經濟存活。
傳播的媒介變了:
對,江南春的商業模式是好,把瞄頭瞄向此刻在等電梯的你,瞄向在電影院,放映前的那幾秒。
但是,這一份流量,我認為會被網際網路幹掉,在讀屏時代,大家早就習慣了低頭翻閱手機。
就比如,要是我打個廣告,你們戳進來,也許比其他地方來的廣告更加有價值,這裡包括了你對我的信任,和每天習慣閱讀新鮮內容。
其實,大家對於短暫的幾秒,若是頻繁出現同一家廣告,會有疲勞期。
反正我是挺討厭我公司樓梯的廣告,」拍婚紗,XXX,拍婚紗XXX" 。聽的我找對象,都怕碰上去這家拍婚紗的。
BB了這麼多,似乎你們也應該明白些什麼了。
我總結下我的觀點:
分眾的商業模式我是認可的,但是行業進入了周期底部,受到周期影響,行業明顯不具備上漲的潛力。
不過,估值還算是比較低的,未來二季度,三季度經濟企穩後,也許業績會重新向上反彈。
但是,不排除,在這段時間,會出現比分眾這種商業模式更好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