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一點點】現象臺北

2021-03-05 一點點建築

除去學習、外出遊玩的日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臺北。臺北市是臺灣最繁華的都市,也是臺灣建築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光是臺北車站每天那上萬的人流量,你就知道每天在臺北發生的故事也很多。

在臺北,大眾會喜歡選擇捷運,因為其是最為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但是相對於捷運大部分時間都行駛在地下,我更傾向於另外的方式:步行、騎車或者是搭公車。一路走過,可以看到大家天天在路過,但卻很少有人去真正注意的臺北。

 

臺北現象一:「錯落有致」的鐵窗

鐵窗在臺灣最開始的使用時為了阻擋小偷的偷竊,保護自家的財產。後來隨著發展,大家發現加出的鐵窗可以還使得原本狹小的室內空間更大一些,增加一定的儲物空間,也可以在鐵窗內晾曬衣服,甚至可以防止自家小孩玩耍時其不慎墜樓,因此每棟建築物的鐵窗慢慢的多了起來。而正是每一戶自主性安裝的鐵窗,使得其在臺北的城市文化中顯得格外有意思。

臺北建築修建的時期各不相同,風格多種多樣,這些無一不是在凸顯居住者的財力、個性及生活主張,但就是在一片混亂的城市景色中,鐵窗卻是每戶的共通點,每棟建築上「錯落有致」的鐵窗使得原本設計時的建築色彩、形體不再重要,搭配上炎熱夏天的必備品——空調,不得不改編句廣告詞:聽說臺北的鐵窗與空調機才是最佳搭配哦!

只是「鐵窗」這個詞的本意指安上鐵柵的窗戶,而現在諸多的媒體常常卻用鐵窗來借指監牢,不知道居住在裡面的人會這樣的感受麼?



臺北現象二:「五顏六色」的「鐵皮屋」

除了外立面增加的鐵窗,站在臺北城市的高處,放眼望去,在建築物屋頂上滿是鐵皮屋。鐵皮屋在臺灣一直是被視為廉價臨時住房,通常用白鐵篇和馬口鐵板材建成,過去旨在為人解決臨時性的住房問題,用作軍營或者是臨時宿舍等。鐵皮屋的建築工序簡單,因此很多使用者將其加建在屋頂,以擴展不足的使用空間,或者作為臨時使用,但是日子一長,人們就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有人24小時居住在裡面,並且開始了生活。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鐵皮屋頂才是臺北城市最終穩定的天際線。


臺北現象三:「橫七速八」的店鋪招牌

在臺北街道上,抬頭望去總能瞧見形形色色、花花綠綠的招牌,特別是各種材質,日光燈箱、醜陋字型、唯恐人不知的字體大小。臺北上宅下店特殊的經營模式,加上在眾多的招牌裡擔心因為不夠顯眼而被淹沒,導致臺北每家的店招都「各顯神通」,懸吊式的招牌比比皆是,再加上對於招牌的管控不力,垂直利用的使用率又比正面招牌更為吸引人,使得臺北街頭的天際線也越來越凌亂。


在我個人看來,臺北的鐵窗、鐵皮屋、店招已經是在臺北城市,乃至臺灣都最為常見、通俗、甚至是泛濫的「建築」元素,他們長時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主導著城市景觀,人們在不經意間就將其慢慢熟悉、適應。而在臺灣早已有畫家、藝術家抓到這些元素,進行創作。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年.以誇張、戲劇化手法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廟口擁擠的市井小民忙碌紛擾,五彩繽紛的招牌遠近林立的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黃元煜 .印象拼貼—美麗家園.宜蘭美展 104年宜蘭美展 銀獎.

作為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的作品,作者以拍照後通過藝術拼貼的方式,展現給大眾臺灣特有的鐵皮屋建築

建築師們由於害怕在乾淨完整的建築物外部出現這樣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支持與異物,使得他們不得不在建築物完工後不久,就立馬請來專業攝影師,為其作品進行拍照「留戀」。因為他們擔心,諸多年過去之後,建築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當年的模樣,而成為使用者的「作品」。

但是自古以來建築只是給人提供了一個使用的場所,當人進入之後,必然會使得建築及其空間發生變化,而當這些所謂的「異樣元素」真正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嫌棄他們的醜陋之餘,是否需要去感謝他們,正是因為他們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濃濃人情味。

這才是建築,這才是生活,不是麼?

 

相關焦點

  • 【建築一點點】合.臺北&新北(一)
    一點點建築之【建築一點點】系列採用眾籌建築遊記的模式,打造一個大家共同的城市建築遊記共享平臺
  • 【建築一點點】向.宜蘭
    【一點點建築】採用眾籌建築遊記的模式,打造一個大家共同的城市建築遊記共享平臺
  • 【建築一點點】夢.高雄(一)
    【一點點建築】採用眾籌建築遊記的模式,打造一個大家共同的城市建築遊記共享平臺,成為建築版的「Lonely
  • 即將入駐廈門「一點點」竟是山寨 商標搶註侵權現象依舊嚴重
    因龍隆麵包房使用「一點點」商標開設奶茶店,並在「一點點」店鋪招牌右下方註明「臺北50嵐關係企業」,而上海伍拾嵐公司由於擁有 「50嵐」商標的排他許可使用權,認為龍隆麵包房的行為侵犯了涉案註冊商標專用權,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龍隆麵包房立即停止使用有「50嵐」商標的廣告宣傳語,去除招牌中的「50嵐」字樣,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11.5萬元。
  • 臺北捷運三大「怪」現象
    3月28日,臺北捷運(類似於大陸的地鐵)迎來20歲生日。1996年3月28日,臺北捷運文湖線(剛通車時為木柵線)正式啟用,方便廣大城市通勤族上下班往來。至今,臺北捷運所有線網運輸客已超過60億人次。
  • 臺北砳建築
    砳建築是矗立在臺北基隆河畔一座集優雅與個性於一身的新建建築。這座 70米高的18層辦公大樓,重新定義了作為臺灣新興區域的南港科學園區的天際線。作為一座在設計構思前期即引入綠色概念的建築,其標誌性的植生綠牆不僅令人悅目,更是在功能上成為建築低能耗、高節能結構的有機一環,令砳建築榮獲美國綠建築學會頒發的LEED金級認證。
  • 臺北標誌性綠色建築——臺北101大廈,建築造價高達580億臺幣
    臺北101大廈臺北101大廈佔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高508米,包含一座101層高的辦公塔樓及60米的商業裙樓6層和5層的地下樓面,每8層樓為1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成為一個整體。
  • 臺北:違章建築拆除難
    來源:海外網臺北鐵皮加蓋屋隨處可見,違章建築泛濫成災。圖片來自網絡走在臺北街頭,映入眼帘的常是五顏六色的鐵皮加蓋屋和醜陋的天際線。由於一向缺乏有效管理,臺北違章建築泛濫成災,不但妨礙市容更有安全隱患。即使如此,臺北違建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島內人士嘆息,全臺累計違建數量超過60萬戶,相關法令若不再檢討、拆除人力及預算若不增加,恐怕違建問題只會更加嚴重。臺北「霸王違章建築」此前不時被曝光,經市議員多次協調依舊拆除不了。臺北市政府曾採取辦法,協調兩次以上無果的違章建築,會被提報市長室,由市長柯文哲裁決是否直接拆除。
  • 組圖:臺北「撿醉酒女一夜情」現象成風
    組圖:臺北「撿醉酒女一夜情」現象成風 2012年04月05日 09:45:00  來源:鳳凰資訊
  • 臺灣:臺北建築地標之旅
    我們的第一個停靠港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現在世界排名第五。但是從圖表的頂部跌下來並沒有阻止它成為主要的旅遊勝地。在一個經常發生大地震的城市中,很少有建築物像摩天大樓一樣還沒事的,因此臺北101就像遊客的燈塔一樣。
  • 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原標題: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全世界超高建築建設風起雲湧,世界第一高樓不斷易主,而綠色環保也成為超高建築的共同追求。實際上,建築能耗佔城市總能耗的近40%。超高建築作為城市建築的標杆,其節能環保效應更值得關注。 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目前排名世界第四高樓。
  • 從多方面來看,臺北的龍山寺是一個施工嚴謹、雕工考究的建築
    來給大家講講臺北的建築吧,從多方面來看,臺北的龍山寺是一個施工嚴謹、雕工考究的建築。遺憾的是,後來多次修建,使原來格局盡失。近年寺廟的管理與發展都「向錢看」,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觀光客,使得很多活動不再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雖然如此,龍山寺的香火卻依舊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固定香客來此進香;每年元宵更有澳洲的人潮趕來看花燈;平時則有接踵而來的外國遊客,龍山寺儼然成為一座觀光廟宇。
  • 臺北街頭,最美的風景有建築與記憶!
    臺北,和大陸城市的人口比,像是三線城市,和大陸城市的建築比,像是二線城市,但是,臺北是為數不多的國際一線城市。臺北不大,為什麼成為國際一線城市?因為,國際大都市有什麼,她就有什麼!臺北,和大陸城市的人口比,像是三線城市,和大陸城市的建築比,像是二線城市,但是,臺北是為數不多的國際一線城市。臺北,和大陸城市的人口比,像是三線城市,和大陸城市的建築比,像是二線城市,但是,臺北是為數不多的國際一線城市。臺北不大,為什麼成為國際一線城市?因為,國際大都市有什麼,她就有什麼!
  •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 樂高建築大師:臺北101的故事
    本期繼續為大家奉上樂高建築大師系列:臺北101大樓。說到臺灣,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呢?阿里山?日月潭?還是墾丁?沒錯,這些都是臺灣的代表。但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它就是高度為508米的:臺北101大樓。當臺北101遇到樂高?「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沒有霓虹燈。」
  • 【建築一點點】綠.臺中(一)
    一點點建築之【建築一點點】系列採用眾籌建築遊記的模式,打造一個大家共同的城市建築遊記共享平臺
  • 科學網—臺北101: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實際上,建築能耗佔城市總能耗的近40%。超高建築作為城市建築的標杆,其節能環保效應更值得關注。 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目前排名世界第四高樓。隨著許多建設中的高樓不斷完工,到2020年臺北101就將退居世界高樓排名第18位。但到目前為止,臺北101仍然是世界最高的綠色建築。 「現在的高建築都在往環保的路上走,我們希望未來101還是營運中最高的綠色建築。」
  • 臺北:都市建築長出「綠屋頂」
    臺北市對都市水泥建築的屋頂利用,別有一番規劃。從2015年起,臺北市推動「田園城市」計劃,號召市民在屋頂種瓜菜,大樓頂上來耕田。截至2019年底,臺北市開發的「可食用綠屋頂」面積共近20萬平方米,約為27.6個足球場大小,不僅豐富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產出數量可觀的有機果蔬,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石多鳥。
  • 建築設計資料:臺北101建築工程建構有哪些要求?
    臺北101建築工程建構有哪些要求?  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在臺北盆地的範圍內,又有三條小斷層,為了興建臺北101,這個建築的設計必定要能防止強震的破壞。且臺灣每年夏天都會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颱風影響,防震和防風是臺北101兩大建築所需克服的問題。
  • 臺灣地區標誌性建築臺北101獲全球最高綠建築認證
    華夏經緯網7月2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101金融大樓召開記者會,由美國綠建築協會主席Mark MacCracken授予臺灣地區的臺北101董事長林鴻明全球最高綠建築白金級認證,臺「行政院長」吳敦義盛讚101是環保又賺錢的指標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