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學習、外出遊玩的日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臺北。臺北市是臺灣最繁華的都市,也是臺灣建築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光是臺北車站每天那上萬的人流量,你就知道每天在臺北發生的故事也很多。
在臺北,大眾會喜歡選擇捷運,因為其是最為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但是相對於捷運大部分時間都行駛在地下,我更傾向於另外的方式:步行、騎車或者是搭公車。一路走過,可以看到大家天天在路過,但卻很少有人去真正注意的臺北。
臺北現象一:「錯落有致」的鐵窗
鐵窗在臺灣最開始的使用時為了阻擋小偷的偷竊,保護自家的財產。後來隨著發展,大家發現加出的鐵窗可以還使得原本狹小的室內空間更大一些,增加一定的儲物空間,也可以在鐵窗內晾曬衣服,甚至可以防止自家小孩玩耍時其不慎墜樓,因此每棟建築物的鐵窗慢慢的多了起來。而正是每一戶自主性安裝的鐵窗,使得其在臺北的城市文化中顯得格外有意思。
臺北建築修建的時期各不相同,風格多種多樣,這些無一不是在凸顯居住者的財力、個性及生活主張,但就是在一片混亂的城市景色中,鐵窗卻是每戶的共通點,每棟建築上「錯落有致」的鐵窗使得原本設計時的建築色彩、形體不再重要,搭配上炎熱夏天的必備品——空調,不得不改編句廣告詞:聽說臺北的鐵窗與空調機才是最佳搭配哦!
只是「鐵窗」這個詞的本意指安上鐵柵的窗戶,而現在諸多的媒體常常卻用鐵窗來借指監牢,不知道居住在裡面的人會這樣的感受麼?
臺北現象二:「五顏六色」的「鐵皮屋」
除了外立面增加的鐵窗,站在臺北城市的高處,放眼望去,在建築物屋頂上滿是鐵皮屋。鐵皮屋在臺灣一直是被視為廉價臨時住房,通常用白鐵篇和馬口鐵板材建成,過去旨在為人解決臨時性的住房問題,用作軍營或者是臨時宿舍等。鐵皮屋的建築工序簡單,因此很多使用者將其加建在屋頂,以擴展不足的使用空間,或者作為臨時使用,但是日子一長,人們就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有人24小時居住在裡面,並且開始了生活。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鐵皮屋頂才是臺北城市最終穩定的天際線。
臺北現象三:「橫七速八」的店鋪招牌
在臺北街道上,抬頭望去總能瞧見形形色色、花花綠綠的招牌,特別是各種材質,日光燈箱、醜陋字型、唯恐人不知的字體大小。臺北上宅下店特殊的經營模式,加上在眾多的招牌裡擔心因為不夠顯眼而被淹沒,導致臺北每家的店招都「各顯神通」,懸吊式的招牌比比皆是,再加上對於招牌的管控不力,垂直利用的使用率又比正面招牌更為吸引人,使得臺北街頭的天際線也越來越凌亂。
在我個人看來,臺北的鐵窗、鐵皮屋、店招已經是在臺北城市,乃至臺灣都最為常見、通俗、甚至是泛濫的「建築」元素,他們長時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主導著城市景觀,人們在不經意間就將其慢慢熟悉、適應。而在臺灣早已有畫家、藝術家抓到這些元素,進行創作。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年.以誇張、戲劇化手法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廟口擁擠的市井小民忙碌紛擾,五彩繽紛的招牌遠近林立的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黃元煜 .印象拼貼—美麗家園.宜蘭美展 104年宜蘭美展 銀獎.
作為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的作品,作者以拍照後通過藝術拼貼的方式,展現給大眾臺灣特有的鐵皮屋建築
建築師們由於害怕在乾淨完整的建築物外部出現這樣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支持與異物,使得他們不得不在建築物完工後不久,就立馬請來專業攝影師,為其作品進行拍照「留戀」。因為他們擔心,諸多年過去之後,建築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當年的模樣,而成為使用者的「作品」。
但是自古以來建築只是給人提供了一個使用的場所,當人進入之後,必然會使得建築及其空間發生變化,而當這些所謂的「異樣元素」真正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嫌棄他們的醜陋之餘,是否需要去感謝他們,正是因為他們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濃濃人情味。
這才是建築,這才是生活,不是麼?